基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朱奎胜 许卫华

    摘要:在当前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本文从实践教学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问题,从校企合作、改革基础实验、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践教学;改革

    0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至上而下关注的重点话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土木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共有320名学生,截止目前签约率仅有50%。为了解决人才的供需矛盾,党的十八大明确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旨在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是为了强调学生“严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强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使专业知识能够与企业工作技能要求紧密联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更贴合实际,提高工程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对应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而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1目前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的总称。而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通常被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各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有机整体。

    1.1现实原因造成土木类专业工程教育实践不足。

    目前土木类专业的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人才的培养以传授知识为主。由于本专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联合少之又少,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因工程实践单位害怕影响其正常的生产而变成了参观实习。此外,涉及到成本等问题,用人单位不愿再对大学生的岗位培训花费代价,要求大学生的试用期越短越好,而学生因实践不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应对。

    1.2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实践原动力不足

    大多数专业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导致土建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实施不充分。由此本身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教师在实践环节由于受到自身限制,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现代土建工程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也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候显得源动力不足。

    1.3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每届招生一百多人,在实践教学中,受到实践设备和实践场地的限制,多数学生参与该教学环节的形式只能依靠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动手能力不能得到较大提高,因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在生产和认识实习环节,实习地点的选择基本上是靠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的,由于涉及到安全和现场管理等各方面原因,实习环节也只能是参观,而非亲自参与。

    1.4实践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主要采用五级制考评体系,也即在实习结束后,由指导老师综合给予一个分数,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无法全面体现整个实践过程的反馈,也引不起学生的充分重视,因此也造成了学生缺乏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

    2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土木类学生为蓝本,结合实践教学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2.1加强“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由于目前学生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科研压力,在校教师很难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因此可以采取内培外聘的方式。一是通过有计划地分批派教师到企业锻炼,使有企业背景的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一定比例。再者结合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引进或聘用的方式吸收来自行业、企业中技术娴熟、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专家等为兼职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环节教学。

    2.2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多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找点难、动手难”等难点,比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实施难度大很多。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来说,更注重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安全生产,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的实习,再加上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一个学期没有理论教学任务还要用来做毕业设计,学生没有整块的时间去进行实践。而企业在用人需求上定位于有工作经验的同学,由此而产生了供需矛盾。基于上述现状,需要探索出一条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新模式。这需要从两个层面上开展工作,一是深化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机制,二是顺应企业改革的趋势,优化工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上,需要按照建立产学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推动的工程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目标,学校及院部组织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的多方面合作,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改革工程实践教学组织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将原来的整班、整专业同一时间到同一企业进行实习的组织模式改为不同专业混和编队、编队小型化的组织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由原来的3.5学年理论教学改为3年理论教学,1年顶岗实习,即“3+1”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有整块的时间进行分散或集中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统一制定计划,各院部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实施。可以定期召开由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校内专业技术负责人参加的实习协调会,沟通实习细节、反馈实习状况;学生在现场的安排由实习基地根据需要安排相应岗位,实现由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双向管理。

    2.3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形式,突出其综合性与设计性

    一方面,不断淘汰陈旧实验设备,每年有计划的加大实验室投入,增加体现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设备,如:建设土木工程结构车间,增加尤其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设备,满足综合性实验要求。

    另一方面,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制定实验室开放政策,鼓励和支持土木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每学期初公布开放项目计划,采取预约的办法,对学生实行固定时间的开放。此外实验室可设立自选项目,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实验,或者通过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参与到开放实验室项目中。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记分办法,将开放实验室合格的学分计入,也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

    2.4改革课程设计环节,突出课程设计训练的代表性和独立性

    土木类专业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利用工程设计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合理整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内容成为关键。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首先打破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严格界限,优化整合基本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的相关内容,把课程设计环节内容分步骤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知识,一些工程结构尤其是细部构造比较抽象,仅仅依靠课本的文字描述以及平面图形难以完成。因此,课程设计要和现场实习相结合,将工程构造细部具象化,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穿插大量工程图片、动画、录像等,使得一些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想象、理解、接受的细部构造及外部形式,直观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5将计算机仿真引入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手段的先进性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并且通过对创建完成的三维模型进行的实验测试性技术。其具有高效、安全、并且可以较少的受环境条件的约束,并且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改变实践和模型的比例尺寸等特点,具有交互性、想象性、沉浸性。因此可以将仿真技术引入土木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动手的机会。例如一些平台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建模,通过2D与3D的切换对应检查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仿真实践系统具有信息容量大、多向演示、模拟生动、身临其境等显著特征,这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实践方式无法比拟的。最后,仿真实践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6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实现“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制定大学生的“课外培养计划”,依托专业特色,结合学科竞赛,将第二课堂进行的各类科活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目前我院学生参加的比赛有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全国大学生建筑信息模型(BIM)大赛,河南省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等,从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了土木学生“重实践、强能力”的一个显著特色。

    3结语

    应用技术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面向工程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人才,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因此,加强新时期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