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高考的高三复习课深度教学设计

    王正淑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Ⅱ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三复习课。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都可在此处设计考题进行考查。透析历年农业高考综合题的出题思路,一般都是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重点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考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重点考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农业高考综合题的基础,亦是高考综合题的重要基本得分点。为有效衔接新课标高考,高三复习课应进行深度教学,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做到“抬头看路,低头耕田”。“抬头看路”指设计课堂内容应紧紧贴合高考动向,“耕田”需精耕细作才能高产,即指应将课堂内容(考点)深化细化,既要有横向的广度,又要有纵向的深度。为达到这一效果,笔者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上清晰地将本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即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单“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学生齐读一轮资料书完善“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自主学习老师归纳资料“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每一环节结束,进行全国卷高考题真题的练习,环节任务化,任务目标化,以期让学生保持持久高涨的学习热情,并留下深刻的记忆。

    二、考纲解读与学情分析

    1.考纲解读

    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分析、评价农业生产条件,并对农业区位进行正确的选择。关注区域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的跨区域发展。

    2.学情分析

    从知识背景来看,高三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农业区位因素,且有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知道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经济科技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科技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但是更细化的分析,如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的不利农业区位因素,很多学生就不能回答全面,而这恰巧就是高考中易考查的能力。从能力方面来看,学生已初步具备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等能力。从生活经验来看,农业区位因素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地理知识探究出每一区位因素具体包含的要素。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①多以区域图、统计图、模式图等呈现信息来考查生产条件及农业区位;②以立体农业、城郊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来考查农业技术等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③高考新动向:一是如何实现区域内部农业规划和布局与区域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二是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根据不同区域间的农业区位因素实现农业跨区域协调发展。

    2.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构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框架;自主学习,理解人类对农业有利区位因素的利用和不利区位因素的适当改造;实战演练,对接高考。

    四、教学过程设计

    师:展示课件“近年来全国卷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考题”(表1)。

    设计意图:解读考纲,分析考情,明确考向。以事实为依据,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意识到本节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一:合作探究,突破自然区位因素核心知识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生产的各自然因素具体包括哪些要素,分别对农业有何影响?

    教师分配任务: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一纵列为一大组,大组1和大组2合作探究气候包括哪些要素及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组3合作探究地形包括哪些要素及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组4合作探究土壤包括哪些要素及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讨论结束后填写学案上对应的表格。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略。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如表2、表3、表4所示。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教材和资料书上都没有深入细致的介绍和分析,但确是高考考查的方向。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自己建构的认知图式比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更重要,记忆更为深刻。因此,这一环节笔者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小组合作探究,让具有差异的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来建构新的认知图式。

    环节二:学生齐读,完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网络

    师:现在大家齐读一轮资料书“社会经济科技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思考除了资料书所归纳的要素(市场、交通、政策、机械、化肥、良种、冷藏技术)之外,还有哪些需要补充?

    生:齐读思考后回答:劳动力、种植历史(经验)、土地租金、饮食习惯、灌溉技术、信息技术(GIS、RS和GPS)、互联网技术等。

    设计意图:朗读是口、眼、脑的并用,语文和英语教育尤为强调朗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地理学习中朗读亦是极为重要的,高中课堂高强度的紧张学习,学生易疲惫,朗读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获取书本知识。

    师:我们已经建构了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体系(PPT展示思维导图知识树),现在大家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将答案清晰地书写在导学案上。

    生: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教师提示主观题解题步骤,步骤1:读设问,明确问题指向和应答域;步骤2: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与问题相关的地理信息;步骤3:建联系,调动和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步骤4:细阐述,组织书面语言作答。学生按照提示,分步骤展示作业成果。教师展示参考答案(图1、图2)。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高考四大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自主学习,扩展视野

    师: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人类应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因素,适当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现在大家自学导学案的表5“自然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有疑惑的同学,举手示意。

    生:自学自然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繁杂,不过学生较易理解,所以选择自主学习的方式,从而提高本节课的教学容量。

    师: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市场的变化,农民為提高收益。

    设计意图:这一问是2015年全国Ⅱ卷的第2组选择题“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结合教材的变式,衔接高考,同时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视角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意识。

    环节四:把握区际联系,实现区域间农业的协调发展

    如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大农区、大牧区,可以设计案例,抛砖引玉,让学生自主探究牧区与农区在饲料(东部粮食产区)、肥料(西部牧区粪便)、燃料(东部煤、石油等)等方面的协调。又如南方山区立体农业与平原种植业间的协调发展。

    五、课后总结

    本节课学生保持了极高的学习和探究欲望,课堂氛围活跃,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地理教研员向先文老师高度评价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这节课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高考深度探究的特点,在高考真题分析时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分析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时强调了辩证思维,如修建温室大棚能改善热量条件,提高单产,但是温室大棚内的昼夜温差变小,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作物的品质口感变差等。

    在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快速补全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网络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理有据,超出了笔者的预设,如提到互联网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无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可被教材和资料书羁绊。

    本节课在高考真题分析时有点仓促,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引领学生从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因为高考四大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常的教学中持续地潜移默化,直至学生将其内化为分析问题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