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有“亮点”议论文的开头?
张福圣
明代谢榛认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意思是指作文起笔之时,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清人李渔也认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也强调文章的开头非常重要,好的开头醒目提神,让人一见难忘,欲罢不能。
议论文讲究逻辑性,重在说理。所以,议论文的开头也要有理性特征,少抒情甚至拒绝抒情,要尽快引入话题或中心,从而进入说理这一重要环节。
所以,议论文的开头一般都遵循下列原则:一要点题,明点、暗点都行;二要新颖,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三要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考试作文尤其要入题快,要迅速表现文章内容,“过场”不能太长。
在议论文写作中,所谓“有亮点”的开头,指的是就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闪光之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打造有“有亮点”议论文的开头,从而出语不凡,一开始就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
一、引用名言,彰显底蕴——最常用
引用名言,就是在作文开头就直接引用一句名言警句,并且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里所说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词歌赋等。
例:“语言是肉做的”。
诚如作家董桥所言,汉字所成的语言,是我觉得最有味的甘旨美味。(2019江苏高考《语言是肉做的》)
评点:开篇引用董桥“语言是肉做的”,劈空而来,恰当而独特,一下子抓住了读者。
例:纸媒停刊的浪潮仍是涌到了松花江畔,《21世纪报》创始人刘伟洲也慨言:“我们长大了,报纸却老了。”(2019江苏南通三模《掌握节奏,凤凰涅槃》)
评点:首段引用一句“我们长大了,报纸却老了”直扣心弦,弥漫着一种忧伤的温情。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等开头,可以为文章主题的出现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中心突出,耐人寻味,发人沉思;同时更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
引用名人名言既可以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又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所以为广大考生所常用。
二、由头入题,独出机杼——最精巧
“由头”,就是文章写作的一个触发点,就是由此说开去的一个“引子”。好的“由头”有助于议论文的生发。以“由头”开头的方式,这是对名言开头的突围与对抗,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一幅画、一首歌、一个广告……都可以成为“由头”,选择自己精熟而别人陌生的材料为由头,显示出写作者独到的眼光和迥于常人素材意识,助力自己作文突破平庸,脱颖而出。
例:陈丹青在《陌生的经验》一书中如此评价:“我喜爱瓦拉东,喜爱她身上蓬勃的野性。”
当女画家身上浓墨重彩的野性与二十世纪巴黎端庄高贵的正统艺术相融,巴黎艺术的骨血才在调和中丰满。(2019江苏高考满分《当瓦拉东与时代相融》)
评点:开头以陈丹青对瓦拉东的评价作为由头导入,独特新颖、切合题目,让人一见钟情,欲罢不能。
例:鲁迅先生的《看镜有感》,我读过一遍,便再难忘怀。先生在文中写道:“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其仰慕崇尚之情,溢于言表。(2019江苏高考满分《享参差多态,强文化自信》)
评点:作者以阅读鲁迅先生的《看镜有感》作为由头,在对汉、唐、清文化气象的观照中,提炼出了“文化自信”这一形成中心论点的核心概念。文章的立论构建在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之上,显示作者超出常人的阅读积淀,使文章脱颖而出。
从写作原理来说,议论文“由头”法开篇,它可以使读者知晓议论缘何而来,从而回避了“凭空立论”;从写作技巧来说,它可以使作文开篇就顿生“事趣”,从而牵引着读者一步步地追随议论。
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议论文)中有“作文有一个好的由头或切人口,能紧扣主要矛盾分层展开”具体要求,使用由头法,可以独辟蹊径,使作文“跻身”一类卷(63分以上),所以,这种方法成为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首选“法宝”。
三、设问开篇,激人思考——最万能
在文章开头,先就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回答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自问自答,亮出自己的观点;或多问并用,引人遐想,启人深思。
例:“国之重器”是什么?
支撑一个国家存在或变强的物或人,就是“国之重器”。前两天在报纸上读到题为《国之重器,人才为要》的评论,不由沉思:看我煌煌中华,可称“国之重器”者谁?(《2018天津高考《“国之重器”赞》)
评点:开篇以设问解题,明确国之重器就是“支撑一个国家存在或变强的物或人”。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在一问一答之间,自然而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例:近年来,每当负面新闻爆出的时候,都有网友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那么,中华文民族向来引以为豪的文明,真的在经济大潮中渐行渐远了吗?
事实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2019北京高考《文明的韧性》)
评点:先以以提问的方式开篇,引人深思。再给出答案,并由此引出“文明的韧性”的话题。
在文章开头,先就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回答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设问属于无疑而问的疑问句,目的是激人思考和引起下文。在没有特別好的开头方法的时候,可以“救急”“救场”使用,这种方法最普通,也是最万能的,可以屡试不爽。
四、阐释概念,直击中心——最扣题
在文章开头,将标题或关键词的核心概念解释一下,从而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开头对标题或关键词的核心概念进行解释,直接扣题,给人一种审题准确、表述清晰的印象。
阐释概念的常见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对比、具象列举法等。比较常用的是有下定义、作诠释的方法。
例:“主”字,比“王”多一点,意味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是一份责任与担当。而“角”字则更让人胆战心惊。“用”字头上一把刀。有用之人自然具备成为主角的潜质,但切莫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刀悬于头顶,是一种警示。(2019江苏南通一模《做自己的主角》)
评点:此开头,利用拆词法,对主角一词做出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解读,强调了主角“需要责任与担当”,需要“警示”自我的人生态度。
例:“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气魄的人。“英雄”就是那些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2019江苏南通一模《英雄,国之魂》)
评点:作者采用下定义的形式对“英雄”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深刻的阐述。“人”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英雄”与其他人的差别。这种方法往往与设问法“如影随形”,配合在一起使用。
一篇观点普通的文章,若是核心概念界定得好,能使中心更加突出;若是核心概念表述得好,能大大提高文章的表現力和说服力。此方法最扣题,不会偏离题意。解释概念的过程,既是作者由浅入深认知的过程,也是作者向读者进行交流、辩解的过程,实用于有偏题和跑题毛病的写作者。
当然,在一篇中学生的议论文中,只使用一两种方法界定就可以,并不是多多益善。
五、开门见山,不蔓不枝——最直接
开门见山,是考场议论文采用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即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保持方向一致,不是亮出观点,就是导出观点。
例: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文明得以不断延续依靠的是它的韧性。(2019北京高考《文明的韧性》)
评点:此开头直接揭示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文明的韧性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入题方式,简洁,却分量十足。
例:缘,远,怨。
人间草木深,斩不断的情缘,是与世共存之缘,无可否认。(江苏省姜堰中学月考《草木深》)
评点:文章以“缘”“远”“怨”三个字开头,既直接入题,又统摄全文,串联起人与草木情缘的变化,使文章不蔓不枝。
写作中直接围绕该观点来论述,不易出现偏题、跑题现象,但也有缺少艺术性、文学味不浓的弊端。此方法,点题扣题最为直接,适用于议论文写作功底较弱的学生。
六、修辞入题,文采斐然——最文采
元人陶宗仪提出文章“起要美丽”。巧妙使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来开头,可以使文章文采斐然、情理交融。开头排比,可以彰显语言的气势;设置比喻,可以形象地阐述作者的观点;对比反衬,可以帮助读者判断是非曲直;……
例:说起纽带,它可以是细细的针线,缝补慈母手中的寒衣;也可以是一封家书,将血脉亲情紧紧维系;更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我们的力量、智慧得以凝聚。你看,纽带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无法想象离开了纽带,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2017北京高考《说纽带》)
评点:文章开篇使用整齐匀称的排比句,列出种种纽带的形态、作用,形成了一定的气势,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例:鸟自鸣,树葳蕤,万物相生。
(2019江苏高考《君子之义》)
评点:此开头用比兴的手法,言简意赅,点明万物相生的中心观点。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触动读者的情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虽说议论文以说理、思辨见长,但并非拒绝描写和抒情。在议论文的开头适当采用一些修辞,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吸引读者,打动阅卷者。此法尤其适用于文学修养较高的学生。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