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新疆文化工作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新疆 文化治理 发展

    作者简介:何璇,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D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99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对人类对自由和发展的追求,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人类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可以看到马克思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对我国多民族地区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掘文化的本质和文化的特点,以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进程为范围来揭示文化的作用和功能[1]。

    (一)文化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提出文化以“人”为本,人的生活方式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特有的本质所形成。“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人”是促使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最终目的。人类与自然在地球上共生的过程中,将自然烙上人的印记,促使“自然被人化发展”;自然被人类改造的过程中,人类不断突破对自然原有的认识,人也被原始的自然状态所影响,逐渐“人化”。

    (二)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人类实践活动中贯穿着文化发展轨迹,而人类在动物的生存特点中几乎没有发现动物活动有明显的文化性。存活在自然中的人类属于拥有自我主观意识的能动性生物,人类的活动轨迹中始终贯穿着意识形态,有着相对独立性、特色的区域性和民族性。这些特征反映出文化是由拥有主观意识的人所产生的特定的对象化活动。

    社会意识形态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3]。”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化有其独立性,他们寄希望于无产阶级,希望用文化的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

    (三)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宗教、文学、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4]。”马克思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描述了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认为物质基础和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是新疆文化治理的理论基础,我国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对新疆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治理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指导政策,为各地区文化发展做出良好的引导。二、新疆文化治理的發展成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新疆实行有效治理,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果。文化进步促进了新疆落后专制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的转型[5]。”党在新疆不断创新文化治理的方式,以文化作为结合各方面的粘合剂,扩大文化治理在新疆建设总体布局中所占比例。

    (一)具有区域优势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中央在治理新疆时摸索出的一条新道路,充分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发展,结合新疆民族、地域等特点,保障了少数民族在社会中的各项权益,如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扩大了少数民族培养人才的渠道,为新疆后续培养双语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新疆未来发展夯实地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政府在新疆进行的一项制度创新,结合新疆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挖掘文化的多样性,创新不同领域的发展政策,促进新疆经济开发力度的大力增强,并将文化认同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弘扬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中加强民族凝聚力,牢牢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各族人民协同一心、团结向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

    (二)具有新疆区域文化特色经济项目的快速发展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经济重镇,2013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在“一带一路”新经济战略下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集空中-地上-地下的丝绸之路,打造以特高压电网-运输-石油、天然气为重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核心区[6]。新疆有27个边贸口岸,其中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贸易互通的两国可在周末进行“互市”,口岸中商品较市场上已定价的商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互市”不仅限于经济上的深入交流,也逐渐加强两国间文化的交流。新疆作为“西气东输”的能源大道,随着国家提出“新疆作为国家能源基地、能源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新疆可为国家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做出重大贡献。党和政府将新疆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新时代发展精神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创新力量,发展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重点经济工程,促进了新疆经济稳步快速的发展。

    (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大规模发展

    文化在生态中的创造力展现在新疆的旅游事业发展上,以独具特色的“新疆是个好地方”旅游文化创意,彰显新疆这个多民族居住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疆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新疆接待旅游人数历史性突破2亿人次,旅游收入3417.27亿元,同比增长43.39%。新疆旅游局挑选出体现新疆文化和历史、极具新疆特色的商品,将其命名“新疆礼物”,作为“新疆名片”,代表新疆向世界各地传播独具特色的新疆文化。党政府牢牢把握住“丝绸之路”的文化主题,根据其文化内涵的创新,持续打造“新疆礼物”独特的地域魅力;各区域政府推出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加强对旅游景区的制度化管理和监管,对景点内导游进行高标准的甄选、培训及考核,使各景区在文化交流中承担起民族责任。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未来新疆文化治理工作的指导

    (一)加强新疆党政府的文化治理能力

    加强新疆党组织的文化治理能力,是加强党在新疆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新疆各级政府要在党中央的强有力领导下提升文化治理能力。

    “办好新疆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和政府要秉持人文精神,要始终坚持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新疆党政府要始终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服务基层”的执政理念,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注民生、了解民生,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为人民办实事。要想做好基层群众路线工作,未来新疆的党建工作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中发生的问题,不能搞民族间差别化对待,工作之余,要深入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了解不同民族间的生活习俗,了解各民族的诉求和实际需要,真抓实干,严厉打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化治理还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相信人民群众的能力。各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在社会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树立新时代榜样,使“四主”意识在群众心中扎根,在文化力量武装下的人民群众必将成为新时代新疆治理的主体。

    (二)发挥文化的教育培育功能,加强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

    目前少数民族聚居区表现出“双民”沟通困难的问题,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工作中,双语文化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新疆双语人才教育应该牢牢把握“文化”理念,利用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教育过程中使少数民族人才不仅能够学好汉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社会,而且能够有较高的母语能力,抒发民族文化情感、传承母文化。对少数民族进行汉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传授中华文化的内涵,利用教育的培育功能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讲授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不能将语言只作为单纯的交流工具,要挖掘语言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作用,以语言为基础,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架起一座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友谊之桥。要求奋战在一线的双语教师能够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能够在教学中结合汉民族文化,将其渗透到文化的教育、培育和传承中。新疆的高校在开展双语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实践,组织实践活动深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国家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成果,从而认识双语文化教育对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溝通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未来新疆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发挥文化的传播导向功能,打造魅力新疆文化形象

    在文化治理新疆的实践中,网络新媒体时代给党政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利用网络传输的便利将积极向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送到新疆人民的家中。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的媒介,发挥文化的传播导向功能,同时,要坚守文化阵地中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在坚定的政治立场下汲取优秀文化。

    文化宣传具有广泛的传播特性和直观的传播效果,是作为文化治理新疆的有利手段,在新疆形象打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文化的传播功能,宣传新疆文化形象,扩大新疆文化的辐射范围,增加新疆文化的吸引力,向世界各国展现新疆独有民族风情的和神秘的文化魅力。在文化传播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治理媒介,通过文化传播功能向大众澄清发生在新疆的各类事件的真相,让大众了解事实,理智对待不法分子向新疆传播的歪曲价值观,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坚决坚持国家统一观念。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对新疆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立足于这一理论基础,创新发展适合新疆地区的治理制度,让新疆在新时代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衣俊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5]牛汝极.新疆文化的现代化转向[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2.

    [6]唐立久,穆少波.中国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构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