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现状与对策

    陈龙

    

    摘要: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互动方式,也给高校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日益复杂难控的局面下,正确认识舆情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建立一套长效的舆情管理机制,进一步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现状;对策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事件所表达出的观点、情绪、态度和主张等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在参与主体、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方面与传统舆情具有共性,又有一定的特味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主体特殊

    当今,大学生习惯性通过网络关注社会事件,一旦发现有吸引力的事件,他们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并随意转发。然而,高校学生由于其社会体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型,对待问题仅有片面的见解,容易被负面、敏感信息煽动,成为负面网络舆情的推手和帮凶。

    (二)爆发迅速

    互联网的广泛性和扩散性特点使得舆情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向外延伸的空间也更加广泛。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发展消息,网络舆情往往能迅速升温。大学生并不是独立的团体,每个成员又与家庭、社会息息相关。在获得与社会事件的相关信息后,大学生不仅会在虚拟网络中进行传播,还很大可能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分享,出现明显的群体效应。网络信息通过放射性网状结构传播,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控制,影响人数呈倍数增长。

    (三)复杂难控

    互联网兼具开放性和隐秘性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更加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甚至是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和不恰当的言论。相关的管理机构难以判断引发舆论的主体,无法及时阻止舆情的扩散,加大了舆情管理的难度。

    (四)影响重大

    高校学生一般以专业为学习单位、以寝室为生活单位,集体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为网络舆情提供了多样的传播途径。借助于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意发布信息,同时在线上和线下进行交流互动,在短时间内汇集相当数量的言论。在传播的信息不属实的情况下,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不当时,会引发诸如打架斗殴、聚众滋事、罢课罢工等恶性事件。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不同层面价值观也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原有价值观造成一定冲击,使缺乏社会经验和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出现反感社会、道德感下降等信仰危机。若高校网络舆情无法及时得到控制,不仅危害大学生自身,也将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管理机制现状

    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愈加频繁,逐渐引起了各教育管理部门的注意力。相关方做了一些基础的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大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较低,无法有效地面对复杂凶猛的情形。没有及时处理原有的网络舆情甚至会引发二次舆情,给管理增加了更大的难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现状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一)观念落后

    高校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自身的各项工作,并未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会对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内部舆情管理制度较为欠缺,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管理意识薄弱。当网络舆情发生在校内时,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是采取强硬的控制手段,对所有言论采取“封”和“堵”等手段,企图将舆情扼杀在摇篮里,未认识到网络舆情将高校演变为思想意识冲突的战场。意识是多种影响因素交融后的结果,无法在短时期内靠强制手段改變,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引导。大部分高校只是一味追求在短时间内控制舆情、降低当前的舆论热度,缺乏长远的眼光。

    (二)重视不足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明显表现出对舆情管理的重视不足。管理人员的配备过于简单,相关的舆情部门仅有宣传部门、网络信息安全中心、保卫处等,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尚不明确,没有一个专业的职能部门去关注舆情发展的动态。各部门之间的职责重叠现象严重,有一些必要的职责并没有落实到任何一个部门,而部门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靠这些分散的部门临时来处理。这些部门做处理工作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十分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分散的部门没有得到专职授权,无法承担重大网络舆情的处理工作,需要逐级向上级请示,延误了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此外,多部门负责舆情管理工作容易出现众口不一的现象,不一致的言论极其容易被歪曲误解。

    (三)监测不力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平息期等不同阶段。众多高校仅在发展期与爆发期之间进行舆情管理,忽视了潜伏期的监测工作。各类社会事件在事发前有一定的征兆,暗示着事物的发展脉络。高校在事发之前进行干预,是一种最为经济的手段。然而,高校没有对监测加以足够的重视。即便一些高校开始引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却因为操作繁琐或经费不足等因素而闲置,工作人员仅靠人工手段收集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更新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在舆情爆发后,事后处理的方法难以控制局势。

    (四)处置不当

    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更多依靠封锁信息的方式降低舆情的影响力,信息公开力度严重不足。少有高校会在处理时发表声明,公开回应网民的诉求,更有甚者故意漠视网络舆情背后的真实要求,并未了解矛盾的根本所在。在网络舆情的热度回落之后,校方便放松自身的舆情管理,以为危机的解除就是战役的结束。高校没有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在事后修复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

    三、对策

    (一)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保障机制

    网络舆情管理是—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配备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打破原有的分散部门的窘境,构建一个以舆情管理为核心的职能部门,专门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舆情管理小组行使其特定的权力和履行相应的职责,根据网络舆情的分类选择适合的应对机制,对舆情的发展情况做出快速反应,确保全方位地掌控舆情的变化。其他部门需要在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配合舆情管理小组的工作,通过部门联合、全员参与的方式共同应对舆情危机,为舆情管理争取有利的时机。建立独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网络舆情爆发时协调内部人员统一口径,确保信息的统一性。高校要制定内部的舆情管理机制,在舆情发生后主动、自发、有序地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行,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负面网络舆情一旦发生,便会对高校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在潜伏阶段处理舆情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急需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进行解读,及时掌握他们的爱好和动态、了解校园热议话题,主动与学生群体进行沟通,定期排查高校学生在网络上制造的风险和隐患。高校的舆情管理小组应全面收集数据作为研究基础,经过处理和加工后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进而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舆情的走势。此外,需要定期开展大数据培训和进修,及时更新相关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跟紧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舆情监测,可以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建立高校网络舆隋引导机制

    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中,要正确认识控制和引导的关系。在网络舆情爆发后,要求重视引导工作。意见领袖是信息传播中的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培养一批以学生、教师和辅导员为主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互动来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定期开展大班会,利用近期发生在网络上的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网络舆情的本质和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言论的威力,从而将自己的行为约束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文明健康上网。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提高警惕能力和辨别能力,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防止陷入骗局。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联动机制

    高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的单位。高校之间可以组成网络舆隋应对联盟,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共同化解舆情危机。政府在社会具有相当大的公信力,高校可借助政府处理网络舆情,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开展高校之间的培训交流会议,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高校内部上网应采用实名账号登录制度,进一步减少匿名性的影响。构建高校网络舆情联动机制可以扩大舆情工作的局面,与新闻媒体、公安部门和地方政府等共同促进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四、结语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确认识舆情的内涵、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充分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危害性,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舆情,在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时,结合校内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以此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管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地位,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