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杠杠”决战脱贫攻坚
滔滔嘉陵江,巍巍大仪山。四川省仪陇县以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闻名巴蜀,更曾是川陕革命老根据地。这里,还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国家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2017年,仪陇县要实现130个贫困村退出,2.08万人脱贫,并努力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当下,仪陇县委、县政府严格 “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以及脱贫“摘帽”标准,全力推进基建、产业、新村、生态等“五大扶贫工程”,以特色产业带动,挂图作战,划出奖惩考核“硬扛扛”,决战脱贫攻坚。
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2017年3月15日下午,霏霏细雨令初春的山村格外凉爽,群山间的几块平坝上,众鑫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座出菇大棚格外显眼。大棚的主体为钢结构,顶上有两层黑色遮阳网,水帘、风机、自动恒温和喷灌系统一应俱全。
一排排立体种植架上,横卧着一根根黑褐色的菌棒。马鞍镇郑安理告诉记者,出菇大棚近2万平方米,全村48户贫困户都参与了种植,有劳动能力的,自建600平方米大棚,总投资15万元;丧失劳动力的,可用贴息贷款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红,保底5000元。
村子成立了合作社,引入农业公司,给农户提供技术,与农户签保底回收协议。
险岩村一组贫困户张兴明因股骨头坏死因病致贫,2016年,他贷款10万元参加食用菌合作社,当年收益达3万余元。“今年我400平米的种植大棚,预计生产2万袋,按每袋保底3元的收益,大概有6万的收入吧。”张兴明说。
三蛟镇巴山村地处大山深处,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依托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村里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致富产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抓住基层组织、主导产业、集体经济三个关键,是贫困村顺利出列的必备基础。在培育主导产业方面,仪陇坚持以点连线、以线促面、整体推进,大力实施以安溪潮村、险岩村、雷家坝村为核心的“三大组团”扶贫示范点,以“新马线、金马线、仪北线”为重点的“三大连片”扶贫示范带,以温氏托养为支撑的整县推进扶贫示范区的“331”产业发展战略,建成种养基地85个,吸引海升集团等23家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了租金收入、效益分成、保底分红、股份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脱贫攻坚划出“硬杠杠”
“干部每周至少核对1次包联贫困户动态信息,每周入村走访贫困户至少1至2次,每天必须记录脱贫攻坚日记……”在观紫镇脱贫攻坚“责任清单”上,干部包联谁、帮扶什么、怎么帮扶、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一目了然。“‘责任清单明确了各项任务的责任人和帮扶要求,给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划出了‘硬杠杠。”在度门镇茶坝口村一贫困户家中,双脚沾满红土的度门镇党委书记何欣对当代县域经济记者说。
“以往,扶贫工作都是领导安排一件做一件。现在清单上明明白白写明该做什么、怎么做,责任到人,期限明确,让干部有了压力,群众有了动力。”何欣说,从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到“第一书记”、包联干部、村干部,压力层层传导、责任步步夯实,构建起了一个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统筹推进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仪陇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何兆兵告诉记者,今年仪陇的脱贫目标是2.08万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出列、57个乡镇实现“三有”(有达标卫生院、中心校、便民服务中心)和全县整体“摘帽”。
仪陇县委、县政府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以及脱贫“摘帽”标准,挂图作战,按图施工,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住房改善工程,构建精准到户的安全饮水保障体系。
同时,全县加快“四好村”创建,在今年拟出的130个村中,深入开展“遵纪守法、习惯养成、感恩奋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全县创建200个县级“四好村”,并在此基础上创建150个市级“四好村”和130个省级“四好村”,评选“四星级农户”7602户,达到贫困户总数的30%。
问责问效督察成常态
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全县各乡镇、部门、驻村工作队根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进行任务分解,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建立健全县级领导的包乡脱贫责任、乡镇党政“一把手”的主体责任、村“两委”“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体系,列出责任清单,细化措施,倒逼进度。
仪陇县委还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问责问效组,让督察考核常态化。通过县级领导带队督察、电话抽查、分类考核、交叉评估等方式,开展项目推进、帮扶落实等专项督察,发现问题、指出短板、督促整改,为脱贫项目顺利推进,贫困户、贫困村顺利出列提供保障。对脱贫攻坚领域的问题一追到底,情节较重的全县通报;限期整改仍不到位的,责令检讨;被市级以上部门点名通报的,责令责任单位“一把手”向全县群众公开道歉。
3月9日,回春鎮党委书记就回春镇非贫困村阆仪桥村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作了书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