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误区及解决策略

    杨元超

    摘要: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天天用,课课有。审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新课程理念催生下的提问与其本质的要求相距甚远,提问教学手段被曲解误用。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误区及有效性提问策略做分析,以期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误区;策略;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106-02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经济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一刻不能离开,它是师生学教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提问设计精巧,能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审视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由于教师缺乏有效提问内涵及策略掌控,课堂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浑然不知是因为提问这一问题引起。笔者结合听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作粗浅探讨。

    1厘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程改革催生诸多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多元互动、动态生成的盛行,让好多教师“教”不暇接,疲于应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难逃其难,被所谓新课程、新理念包装后呈异样发展,失去提问的本真价值,境况堪忧。观察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提问环节上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1有量无质,缺乏思考性

    新课程倡导师生间的多元互动,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教师采取以问促动,一问到底的办法[1]。一问一答,热闹非凡,答问间学生疲于应付。不否认有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维,探寻知识的奥秘。但提问频繁,数量太多,学生根本无暇思考。有人听课做过统计,一位数学老师课上一共提问了32个问题,短暂的40分钟,32个问题,学生能有深入思考的空间吗?能有探究的乐趣吗?单独这样有数量无质量的提问,当摒弃。

    1.2不分对象,缺乏层次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材施教是良策。教师的提问也应该体现这样的理念[2]。当下的数学课堂上,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太浅显,只需回答是否即,这样的问题肤浅直白,缺乏思维含量,意义不大;有的教师提问太深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回答,这样的问题过偏太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这样不分对象学情的太深太浅提问,没有层次性,当休止。

    1.3随心所欲,缺乏指向性

    有的教师课堂提问随意性太强,指向性不明,缺乏思维的导向性。学生回答众说纷纭,离题万里。让老师苦不堪言,直呼学生冥顽不灵。殊不知,正是因为教师的漫无目的发问,缺乏思考指向,才造成学生的“自由”回答。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认识时间》时,教师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钟表的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说发现了一个钟,有的说发现钟是圆形的,有的说钟的边缘是银灰色的……学生的回答之所以没有达到老师的满意,就是因为发问的指向性太差,发现什么?学生的回答根本没有错,都是学生的发现。错就错在老师的提问上。这样没有指向性的提问,应当制止。

    1.4流于形式,缺乏启发性

    课堂上,有的老师为提问而提问,流于形式,问题设计缺乏整体考虑,提问犹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面对学生新颖、创意的回答不能巧妙利用,改变既定的提问方式,一味追求自己心中的答案。这样的提问,完全从自身考虑,缺乏启发引导,故此当停止。

    2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有效教学当然离不开有效提问,有效提问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沉睡潜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3]。教师深谙此理,在提问上应该围绕“有效”维度展开,巧妙设计,让数学课堂因提问“有效”而变得课堂“高效”。

    2.1新课引入,提问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间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内在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每个新知识的学习基本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又会成为下一个新知识的旧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教材内知识结构的紧密联系,通过新课的导入,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上节课学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识,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由此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是教师巧妙运用学生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才能通过图形转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2深入探究,提问要把握新知的关键点

    所谓的关键点,就是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指向于学习的重难点上,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上的困惑,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指明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的学习[4]。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课件呈现:两幅图片(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等长,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长)。这时候教师提问:“你们认真观察,通过数方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这个问题是关键,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3深化巩固,提问要捕捉知识的思考点

    巩固是教师通过设计一些习题,将课上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演练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能力。教师在巩固环节上,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对学力强的学生,通过一些难度大的习题,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在习题巩固中设计这样一道习题:“1+2+3+4……99+100=?”习题一出,学生们笑了,一个个加就行了。老师这时候问:“能不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们开始了研究,最后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巧妙地解答处来。

    2.4梳理总结,提问要挖掘知识的运用点

    课近尾声,教师总要对本课的学习做总结,回顾本课学习的知识,谈收获,说疑惑,归纳知识,形成系统[5]。在总结时,教师一定要围绕本课的重难点切入,强化本课知识在后续学习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运用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重点,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定义。这时教师继续提问挖掘“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的生长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什么用呢?比如老师给你两个分数,1/6和1/3,你能比较大小吗?这就会运用到咱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再比如,教学《面积的计算》,学生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提问,假如家里新房子装修,要粉刷墙面,每平米30元,家里粉刷墙面需要多少钱?上述两个例子,都是在掌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后,通过教师提问,拓展知识的运用,强化知識的理解。

    总之,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教师的提问,而问是一门教学科学,也是一门教育艺术,如何发挥提问如“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理论,不断地实践总结,一定能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需要的提问策略,那时候的数学课堂一定因提问而高效,一定因提问而精彩。

    参考文献

    [1]何长安,李慧娟.小学数学整合问题提升课堂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72-73.

    [2]项维芳.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3(13):42-43.

    [3]黄昌荣.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有效提问的教学探讨[J].福建教育,2019(39):51-52.

    [4]王顺乾.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9(12):64-65.

    [5]孟海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0(4):79-80.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