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公文写作的美学思考

    李艳霞

    摘 要:新媒体时代对公文写作提出了新的高标准要求,公文不再单独呈现为枯燥呆板、严肃生硬的面孔,而是打破公文写作在构思布局、行文等审美上存在的问题,保持公文的形式美、实用美,为公文注入灵活美,体现时代审美风尚与大众审美情感,使公文受众群体更乐于接受,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公文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公文写作;美学

    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等。[1]新媒体的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优势是快捷便利,受众广泛,互动性强,更新及时。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公文写作如不与时俱进,就无法充分满足时代需求。

    我国美学大家朱光潜说,公文是有审美的。新媒体时代,公文美学特征呈现了多样性,其内涵也逐渐丰富。公文写作要注重审美观照,塑造公文新形象也越发彰显出其现实意义。

    1 新媒体时代公文写作在审美上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审美追求,恪守制式套路章法,遣词造句失准失当,导致文风老旧暗淡。《左传》有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媒体时代下,传播速度快,公众评论公开透明,公文写作要避免言之无物。在求真务实的严谨表述中具有审美趣味的公文用词必须精准,富于辞采,能在有限的文字语言信息中更精妙地传递丰富的意蕴和内涵,显然更易传播和推广。当前不少公文写作者为图省时省力,动辄照搬网络上搜集到的“八股文”式的范文格式,按图索骥,内容再稍加修改,敷衍了事,甚至出现错误用词和用法,更谈不上锤字炼字的才能与功夫。忽视公文实际表达技巧中的灵活性,毫无创新和个性可言,使得写出的公文即使内容表达准确,却落入俗套,苍白枯燥,影响公文传播的质量与效果。比如《关于要求增加列车班次等问题的请示》,请示本身就是一种“请求”,“要求”两字多余,同时“要求……请示”,既不通,也与下级对上级行文的身份不符;还有请示要求一文一事,“等”字多余,需要删除。公文写作不是模式化作业,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1.2 忽视逻辑层次的美学构思,使得行文逻辑凸显混乱。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在纷杂的信息巨浪中接受公文更偏向于公文简练易懂,逻辑富有层次感,便于受众快速领略行文用意,掌握公文传递的内容要义和精髓,这就需要对公文的逻辑进行缜密的构思,使公文的行文思路呈现主旨清晰、结构分明、层层递进的美学思维,体现公文的严谨美,清晰凝练、干净利落,增强公文感召力。但在实际写作中,不少公文未能形成规范清晰的逻辑,时常使得受众阅读之后仍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谈不上把握公文的主旨,以致无法开展工作,安排部署。

    2 新媒体时代公文写作应追求的美学特征

    2.1 保持公文传统的真善美

    2.1.1 形式美。公文结构布局体现了形式美,庄严美。国家党政机关公文的格式相对固定,言之有序。规范的公文格式由三部分组成:眉首、主体、版记。还有公文主体内容的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国文章自古以来讲究齐整美,“三”的构造就是这种美的体现,古代三足鼎立,三阳开泰,都通过数字“三”体现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先后有三次变动,1988年版本、1999年版本、2012年版本。公文格式的每一次变革都彰显“戴着镣铐跳舞”的美学精神,也符合工作需求、时代发展、技术变革,渗透了人们对于结构形式“尽善尽美”的追求。公文格式的规定如公文统一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张,体现追求外观的协调美。公文格式对字体大小、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符号的标准要求,公文文种的特定格式等都做了详尽的图文并茂的规定。

    2.1.2 实用美。公文求真务实,体现了真善美的追求。公文一文一事,一事一报、一事一议、一事一请,意味着公文兼具告知价值和使用价值。公文区别于一般文体的重要标志即是它的实用性,紧扣实际需求,贴近具体事件,因此,公文在实际写作中必须立足具体事件,准确表述,做出合理安排部署,杜绝戏说和演绎的春秋笔法,更不能陷入猜测和推理的虚构创造之中。公文和文学作品迥然不同,它因实用而生,因实用而作,是沟通信息,协调关系,交换意见,解决问题的产物。公文的实用价值是其核心价值,因而实用美也是其主要美学特征,是美学社会性、功利性的集中体现。

    2.1.3 简洁美。“文贵于精”,简洁明了、扼要精练可谓是公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实际写作中,描述背景切忌拖沓冗长,画蛇添足,应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力求用简洁精练的文字来统筹公文写作。正所谓“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刘勰《文心雕龙》)。如通知、请示等文种,开宗明义,表达明白直接,切忌委婉含蓄,更不能有想象虚假成分。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把全年七个节假日的具体安排浓缩于短短二三百字之中,简洁清晰告知公众,而且一目了然,毫无歧义。在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使公众迅速提取公文关键内容,提高阅读效率,省时省力,体现了公文追求简洁美的重要性。

    2.2 新媒体时代公文写作的灵活美。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公文也在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变革,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对13年前的格式规范进行修改并替代作为最新标准,与时俱进。当然,公文越来越要注重考虑受众群体的接受力,注重产生共鸣的效果,因为所有的写作包括公文在内,都是由作者、作品、读者、世界四要素组成的(“文学四要素”,由美国艾布拉姆斯提出)。四要素之间反映写作的体验、创作、接受的过程,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双向关系。由此可见,公文在新媒体时代,更要讲究灵活性,以满足公众的期待视野,使受众更易于、更乐于接受,最终实现公文效力。

    2.2.1 审美风尚。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2]在新媒体时代,公文的审美风尚,主要体现在公文语言上。自古以来,我国行文讲究神来之笔,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百炼成字,千炼成句”,正如賈岛自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公文虽不像文学作品注重情节生动,一波三折,但是从来不排斥辞采美。尤其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公文语言要求鲜活,“接地气”。老套干巴,缺乏渲染力、乏味枯燥的公文已经失去生命力。公文写作追求言简意赅,删繁就简,那么语言就需要字字玑珠。凝练精致的文字能提升公文的质朴美感,缜密细致的遣词造句与修饰美化能彰显文字在公文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公文的表达力,提升受众的接受和认可度,也有利于提升公文的效力。

    公文语言经过锤炼,也要适当引经据典,达到为写作锦上添花的效果。毛泽东的讲话文稿,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引经据典,如行云流水,体现领导人文化修养的深厚。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经典言论至今仍被许多公文频繁引用。毛泽东在公文写作上的追求为后代撰写公文树立了典范。邓小平的讲话文稿短小精悍,有的放矢,富含哲理,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果敢作风的体现。“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闻名的比喻,“姓资、姓社”的借代用法,生动形象,更易于说理。习近平的讲话文稿,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灵动善融,《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总结了习总书记丰富多彩的语言和驾驭语言的精湛艺术。他提出很多新词、热词,耐人寻味:“中国梦”“美丽中国”“新常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点穴式外交”等;同时又善于用典,曾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等。又如在最近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词中引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中华经典名句。网络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引领风尚,习近平带头使用新词、热词,使用流行语,谚语,为公文写作“接地气”树立典范。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

    2.2.2 审美情感。美,存在于人的社会性物质实践活动中,美与审美主体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公文正体现了这种社会美,体现了社会实践性的特征,同时又具备形成社会美的自身机制“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形成一种社会美。[3]公文写作具有社会性,自然具有社会美的特征,撰写者应更加注重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感,跳出既有的旧式写作章法和套路,不囿于公文写作僵化保守的藩篱,不以板着面孔的威严口气书写生硬的教条文章。

    “文以载道”,公文显然更应被视作政策制度、方案部署以及沟通信函等内容传播的渠道载体和重要工具。刘勰《文心雕龙》也写道:“章以谢恩,表以陈情。”像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耿耿忠心和愿报知遇之恩的表达;李密《陈情表》饱含的血浓于水的拳拳之心,都是审美情感表现的经典公文案例。公文要恰当表达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随着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繁荣和富裕,精神的享受、审美的追求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人们将迎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4]公文写作作为日常应用的文种,更应该考虑时代的变迁,顺应大众审美情感,体现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

    [2][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6.

    [3]佟瑞坤.如何實现公文的审美价值[J].应用写作,2005(7).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学院文秘教研室 来稿日期: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