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龄前儿童整理习惯的智能玩具设计研究
单徐榕 高娃 刘敬铧 陈浩然 钟宁
【摘 要】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让儿童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提高儿童学习效率,做事更有条理。本文针对培养学龄前儿童整理习惯的智能玩具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认知能力、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了特征分析。其次,文章从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两方面,归纳了从用户调研中发掘的用户需求。最后,分析了培养儿童整理习惯的玩具设计策略,包括交互机制和奖惩机制两个方面。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培养整理习惯;智能玩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58.02?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88-02
好习惯应从小培养。让学龄前儿童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提升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外界影响较大。若父母言行不一,或者缺乏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都会对儿童个性成长和习惯养成造成不良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儿童习惯的智能玩具拥有很大的前景与市场。智能玩具较传统玩具更加灵活,形式更加丰富,可以满足儿童更深层的情感需求。现有的玩具主要是玩具和儿童单方面交流,缺少与父母的互动,致使儿童易感觉孤独和失落。家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也越发重视智能玩具的功能与意义,希望玩具对儿童的身体运动、语言、认知、社会性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1]。
初期,我国玩具企业大多依靠外商提供的材料和图纸进行加工,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处于行业产业链低端[2]。随着产业不断壮大,不少企业开始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3]。如何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可玩性和教育性的儿童玩具是设计师在设计玩具时要考虑的问题。
一、学龄前儿童特征分析
3-4岁的儿童,大多处于刚上幼儿园的年纪。这个时期的儿童较为情绪化,同时模仿能力非常强,对外界的事物能做到去认真地看、听和理解,但理解程度有限,易受他人情绪和行为影响。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后,各方面能力会得到快速发展[4]。运动能力方面,正常的行动已经可以进行,但前期仍不能做出较为复杂的动作,如用两只脚交替上下楼梯,用手抓握一些小物件等。
4-5岁的儿童正处于幼儿园中班,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后他们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移情能力,碰到他人困难时会产生怜悯,希望去帮助他们这类的正面情绪[5]。活动量开始增大,需要有很多的户外活动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会有很强的好奇心,会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追根溯源,心理上有了最简单的逻辑判断能力,会根据形状、大小、颜色等对事物进行判断,是一个非常适合引导其对物品进行分类的年龄段。
5-6岁的儿童身体进一步发育,可以做出较为复杂的运动,如变速跑、灵活钻趴、玩小型积木等,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开始步入正轨,可以理解一些模糊的概念词,如“海洋动物”“鸟类”“节日”等。同时对句子的理解也从简单短语变成能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语句。进步最明显的是数学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能从1数到100。可以用基础的词汇对一个物体的各种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逐渐开始有方向感,除了左右其他的方向可以很好地分辨。
总体来说,3-6岁的儿童成长过程,是人最基本的生理能力逐步显现的过程。我们主要从儿童抓握、逻辑判断能力和基本时间观念入手,根据他们能达到的水平来对他们的整理能力进行培养,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能力的不同对玩具进行分级设计,达到3-6岁儿童都能无障碍使用的目的。
二、用户调研
(一)问卷调研
采用自设问卷的方法,针对儿童家长进行网上投放,以个别发放、个别回收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173份,回收问卷173份,有效问卷155份。
问卷内容包括3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整理物品的情况;第二部分为家长对培养儿童整理习惯的看法和态度;第三部分为儿童的活动空间情况、家长对儿童玩具材质及互动方式的意向、玩具了解途径、培养心得等。
收集问卷后,主要按百分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进行分析。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整理习惯养成情况较差,“孩子一直会主动整理”仅占14.19%;家长对孩子的整理物品能力有较高要求,60.56%的家长认为应“及早抓起,严格要求”。
家长的引导行为多为口头言语的引导。家长常用培养儿童整理习惯会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口头表扬”“即时性的物质奖励”和“给孩子设置目标和计划”;当儿童整理物品拖沓/不整理时,家长主要会采用“言语劝导”和“提要求,规定时间”的方式。家长评价孩子整理结果的最主要参考依据为“分类的合理性”,接下来依次是“要用的时候孩子能否及时找到”和“整齐度”。家长认为影响儿童整理习惯养成的因素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家长的语言行为是否及时一致”“有趣的过程”“同伴的影响”“家长的奖罚是否分明”“收纳的装置”。
56.77%的家长没有使用过辅助工具帮助孩子培养整理习惯,采用早教动画片、玩具、游戏帮助孩子培养整理习惯的分别为28.39%、18.71%、18.71%。
孩子活动时所处的空间为“不固定”和“专门的房间”的占比较多。更多家长希望孩子的玩具的材质为木质,其次为硅胶和塑料[6]。家长希望新型玩具可进行的互动方式按优先级从高到低分别为“语音、对话”“视觉(光、图像图形)”“音乐音效”。家长了解玩具的主要途径是自主挑选和儿童主动要求购买。其建议及心得主要为应从小培养儿童的整理习惯,要言传身教。
(二)实地调研
项目组成员去南京市锁金村第一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观摩并参与了学龄前儿童的户外整理课和室内手工课。该幼儿园的儿童整体整理意识较好,各个年龄的儿童分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当整理的音乐声响起,中班及以上的儿童都会在老师指导下,把户外使用的玩具(如小球、羊角球、跳绳、沙包等)放进整理箱、整理篮或小推车内,并几人一组,送至仓库。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以及与老师、儿童的访谈后有以下几点发现:
学龄前儿童在颜色趋向上具有明显差异。女生喜欢的颜色多为粉色、紫色、红色,而男生则更喜欢蓝色和绿色。
学龄前儿童具有从众性,受同伴影响大,可塑性强。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大部分儿童较易接受教导并按要求去做。让儿童的同龄人指出他的错误,互相帮忙,也可以让儿童更加易于接受建议。
小班时培养整理习惯较困难,需要长期反复的提醒与激励。老师需要在一天之内多次提醒他们,并且当众表扬和奖励做得好的儿童。到了中班偶尔需要提醒,大班时基本不需要提醒。学龄前儿童能理解并达到的整理水平是把同类/同形状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并摆放整齐。
学龄前儿童对玩具普遍具有喜新厌旧的特点,除非有定向喜欢的玩具类型,因此该幼儿园每周都将更新一种新玩具。在喜欢的玩具种类方面,男生更喜欢拼插、插立、磁吸、乐高类型的玩具;女生则更喜欢绘图类和娃娃类型的玩具。在智能玩具设计时,应利用其智能的特性,增强玩具的可变性,使儿童对其具有新鲜感,不易厌倦。在玩具的外观和交互方式上,有声音、会发光、颜色鲜艳、有图案的玩具对儿童吸引力较大。
三、培养儿童整理习惯的玩具设计策略
(一)交互机制设计
3-6岁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其思维具有直观性,即思维需靠知觉活动的支持,通过感知事物所获得的心象来认知事物[7],因此反馈需具有直观性(容易理解)和及时性,若不能及时反馈,极易使儿童产生困惑和挫败感。在儿童产生正确或错误行为时,可结合声、光、图像进行提示。
在交互机制中,融入情感化设计,在语音等其他交互方式上融入一定情感[8],比如把收纳的过程说成是“送玩具们护送回家”,不仅可以增强儿童的责任感,在收纳完成后,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
作为儿童培养整理习惯的重要影响者之一,给家长(或其他成年监护人)的反馈机制也不可或缺[9]。可以通过小程序或者APP来给家长反馈,让家长能在手机中查看儿童的整理完成情况。界面设计时需要做好数据的可视化,通过图像和图形来使用户更好地理解数据。要做到界面简单,操作简便,可以针对儿童在玩耍中遇到的不同状况产生明确的反馈,便于家长对儿童进行指导或者奖励。
(二)奖惩机制设计
儿童需要他人的认可与鼓励,在智能玩具设计中融入合适的奖励,有利于增加儿童对玩具的兴趣和整理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養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智能玩具的奖惩机制设置中,要以激励机制为主,辅以惩罚机制[10]。经实地调研发现,从幼儿园小班的时期开始培养整理习惯,大部分儿童都需要一个学期来养成这个习惯。因此,在儿童有进步的时候,就可以给他一定的认可,使之获得收纳完成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而不能使他们经常产生挫败感。
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之一为争强好胜。他们特别在乎输赢、在乎结果。当儿童在玩智能玩具时出现未完成整理甚至不整理的情况时,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如第一次出现,则24小时内不能再使用此款玩具,随着不整理次数的递增,不能使用的时间也随着增加。
四、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家长对儿童的习惯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儿童整理习惯的智能玩具具有广阔的市场。在该类玩具的设计上,要充分考量儿童的心理、生理、认知能力变化与发展,随着交互设计领域的发展与成熟,在技术上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设计目标明确、精准,直击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在反馈、奖惩、交互机制上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以达到最优效果,这样的智能玩具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朝生,阳永才,陈佳通,林炳塔,胡雅洁.智能交互玩具设计中的情感构思[J].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14.
[2]李若辉.我国制造型企业设计管理体系构建思路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7(05):64-68.
[3]王振伟,赵永伟.玩具设计概论[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40-42.
[4]姚力宁,应放天,应佳伟.儿童智能玩具的设计策略模型[J].浙江大学,2009:129-131.
[5]高娃.交互设计类课程过程性考核探索研究[J].设计,2018,(18):111-113.
[6]赵寅,吴文爽.产品创新设计与材料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10):131-132.
[7]李树.5至12岁儿童时间认知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
[8]郁舒兰,孙昊夫.家居类实验课程体系交互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家具,2018,39(02):87-89.993.
[9]周橙旻,朱诣凡,于梦楠,付小曼,JAKE Kaner.基于年轻消费群心理调研的实木家具设计探究[J].包装工程,2018,39(24):226-231.
[10]郁舒兰,孙昊夫.家居类实验课程体系交互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家具,2018,39(0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