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弟子规》浸润班级德育教育

    徐玮炜

    摘要:以《弟子规》为载体、以课堂为根本、以活动为支撑推进和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使《弟子规》浸润语文课堂。

    关键词:弟子规;课堂;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推崇,很多学校选择《弟子规》进行教授。《弟子规》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为儿童的品德培养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同时,对儿童人文意识的启蒙和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弟子规》浸润到语文课堂中呢?

    《弟子规》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语文课教学中单独以整节课的时间教授《弟子规》;二是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拿出一部分的时间教授《弟子规》。

    语文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的双重任务,这就表明了德育也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弟子规》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规范学生行为、塑造学生的品德为根本出发点,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授《弟子规》。

    除此之外,《弟子规》还可以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帮助,一是生字学习,《弟子规》作为一本蒙学读物,虽然历史不甚悠久,但其中有不少的通假字、多音字等,如“出必告,反必面”中的“反”通“返”;“首孝悌”中的“弟”通“悌”;“亲憎我”中的“憎”有两个读音等等。

    二是韵律学习,《弟子规》通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非常适合学生诵读。有不少学生已经发现了《弟子规》有识字价值与诵读价值。在笔者班级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学生的字词句都会得到积累与提升。

    《弟子规》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方法是多种多用的。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目前运用最多就是在晨读时间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在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内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择机穿插《弟子规》的内容。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过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将古代小故事引进《弟子规》中去。首先让学生明确,《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弟子讲规则、懂礼貌的书,内容与儒家经典一脉相承。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弟子规》中均有体现,中国古代有无数的小故事能与之对应,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时加入一些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商鞅的《立木为信》,学习完之后,学生主动举手答道:“今天的古文中‘凡出言,信为先讲的就是商鞅这样的行为。”在这里,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引导,学生立刻想到了《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并且通过这个小故事很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笔者亦在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内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但此时的诵读却是有目的性的,并不是随机选择了一本经典随意诵读,“经典千般好,不做总是空”。将课前的诵读与课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于《弟子规》中“孝”“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弟子规》的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对字词的机械背诵,而是学习其中蕴含的知识底蕴,使之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择机穿插《弟子规》的内容。如二下的《三个儿子》,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课文的备课过程中,笔者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并没有给学生讲述过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是引导学生们探讨,为什么只看到一个儿子。

    经过两年的实验,笔者发现这样的“渗透课”,不论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心灵的升华,精神的滋养,都是卓有成效的,这真是“有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