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例心血管病患者心电监护下拔牙的临床观察
张亮
【摘要】目的 研究84例心血管病患者心电监护下拔牙的临床观察。方法 病例样本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84例心血管病拔牙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心电监护下拔牙,评估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84例患者中78例患者顺利完成拔牙,6例患者停止拔牙。结论 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具有一定风险,需加强心电监护,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准确把握禁忌及适应症,确保拔牙顺利完成。
【关键词】心血管病;心电监护;拔牙
【中图分类号】R7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1
心血管病属中老年人常见疾病,此类疾病患者受牙周病、牙体病、镶牙等因素影响需实施拔牙治疗。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期间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加之伤口出血及疼痛等因素影响,血压及心率等指标变化幅度较大,极易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合并症,为此需加强对心血管病拔牙患者心电监护及安全保护[1]。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84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心血管病患者心电监护下拔牙的相关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为本次研究起始时间,2020年1月为本次研究终止时间,研究样本数量共计84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84例患者中男51,女37例,年龄范围为61~85岁,年龄均值为(72.48±5.63)岁,其中冠心病6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58例,心律失常10例,肺心病7例,2例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
1.2 方法
术前医师结合心血管病拔牙适应与禁忌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筛选病例。如患者为高血压,无心脑器质性损伤,需术前3 d利用药物控制血压,术前30 min使用镇静类药物。如患者为冠心病,无房室传导阻滞,术前3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心脏瓣膜手术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前3 d及术前30 min利用消炎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等疾病患者术前需实施对症治疗,确保全部心血管病患者血压低于140/90 mmHg,心率低于100次/min,无心绞痛、心慌、头痛、喘息等症状。
医护人员术前对患者实施心理安抚,缓解其恐惧、紧张情绪,妥善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安排专业负责观察监护仪,准备各类急救药品与设备,详细记录术前及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检查患者口腔情况,确定拔牙位置,利用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为避免患者疼痛,可适量补充麻醉。拔牙操作以钳拔术为主,避免使用牙锤或牙凿,麻醉起效后可實施拔牙操作。如患者需同时拔除数颗邻近牙齿,需由易到难完成拔牙。完成拔牙操作含有利用0号线对牙龈组织缝合拉拢。术前及术中,医护人员需通过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如存在异常,需及时停止手术治疗,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疏导,术中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及心绞痛需采取针对性抢救措施,观察术后出血情况,如患者长时间出血,需咬棉条60 min。
2 结 果
84例患者中78例患者顺利完成拔牙,6例患者停止拔牙,术中血压及心率指标均高于术前。见表1。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确,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期间存在一定风险,为此需准确分析治疗适应及禁忌症,加强心电监护,提高拔牙安全性。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84例患者中78例患者顺利完成拔牙,6例患者停止拔牙,术中血压及心率指标均高于术前。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期间普遍血压及心率升高,其主要原因与手术刺激及患者心理因素有关,血压及心率属暂时性升高,治疗结束后指标可恢复正常。医护人员术中需对患者开展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心电监护,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确保拔牙顺利完成。本次研究中10例心律失常患者术中心电监护显示为T波倒置或S-T段下移,通过心理疏导及对症治疗,全部患者均完成拔牙,此类患者心血管病症状轻微,发病后经休息及适当用药可身体状态可有效改善,医师在拔牙操作中需保证快速准确,并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处理方法,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本次研究中6例患者未能完成拔牙,主要原因与基础血压过高、情绪不稳定、T波倒置、左心室心肌肥厚等有关,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术中心率及血压波动幅度过大,拔牙风险较高,需及时停止手术治疗,并配合采取急救措施[2]。
由此可知,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期间血压及心率升高明显,为降低拔牙风险需加强心电监护,准确把握适应与禁忌症,术中发生异常及时急救,以此来提高拔牙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刘 鹏,许永伟,吴 鹏.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口腔麻醉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01):82-85.
[2] 郑天舒,张喆焱.心电监护在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