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四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吕南 鲁娅珺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德勤、金蝶等财务机器人相继问世,人工智能把财务人员从重复性高、复杂性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传统财务会计人员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作为21世纪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应顺应时代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学习能力强、善于思考、具有全局观和跨领域复合知识的新型管理会计人才。文章结合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高校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提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潜在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会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8-0110-04
一、引言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大量人类智慧的结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更是在近几年以迅猛之势崛起。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财务机器人的使用,2017年5月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上市财务机器人及其解决方案。2017年10月15日,金蝶发布基于云端的财务机器人,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图像语音识别、LBS 等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提供多场景、全方位的智能财务服务。以财务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能够替代财务处理流程中耗时久、操作规范化、高度重复的手工操作,完成大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及汇总统计分析,还能识别财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则漏洞,自动优化流程,共享会计也从概念演变为现实,人工智能把财务人员从重复性高、复杂性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我国会计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未来会计行业或将面临较大“洗牌”,传统财务会计人员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作为21世纪会计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本文将结合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寻找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的契合点,探索更加系统性与实用性的当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不断革新产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催生了数字化浪潮下从智能财务到智慧财务的转型,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工作内容,转移工作重点
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出纳、开票、会计入账、报表生成等重复性高、复杂性低的工作,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此外,在审计领域,人工智能将突破传统成本效益的束缚,实现海量数据的收集,减少人为估计的不确定性,立足总体样本进行审计检查,变数据为资源、变资源为智慧,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明晰企业增值的路径。在税务领域,如人工智能办税厅全自动化、智能化,实现了纳税服务从“保姆式”向“自助式”的顺利转型,极大地分流了办税服务厅的人流量,实现了双方的和谐共赢。
(二)提升信息质量,优化经济决策
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全方位分析各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实际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核算系统。其次,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企业可以及时获取数据,准确分析数据,区分有用与无用信息,最终转化为与企业相关的有用信息,帮助企业科学地做出决策。同时,随着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维护技术与保密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以工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为例,开发人工智能核算与管理软件,对企业供、产、销等阶段进行实时监测与数据反馈,找出各阶段产生环境成本的影响因子,明确各中心环境责任,并通过对企业自身实际和行业优秀水平的分析,推进环境成本核算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得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成本管理模式。
(三)变革人才需求,调整管理结构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走进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冲击非常大,在我國2 000多万的会计持证人员中,有1 700多万人处于低端,另外,我国中高端财务人才缺口达到了300万人以上。财务机器人可以取代人工从事基础会计电算化、凭证录入、报表统计等重复性高、流程性强的工作,但是高端的报表分析、资本运作、项目投资决策等需要思考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是财务机器人无法取代的,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将会发生重大变革。
事实上,从未来来讲,财务机器人会对低端财务人员造成一定的威胁与冲击,但是对于高级财务人才来说,财务机器人反而是“分忧解难”的好搭档。高级财务人员利用财务机器人处理后的信息,能进行更有效的预算规划、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因此,顺应时代的财务人员要从财务思维向管理思维、业务思维转变,增强职业判断能力,重视资源积累和整合,告别账房式的财务先生,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向管理会计人才转型、向规则制定者转型、向战略性财务人转型。
三、高校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脱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多数重复性高、难度小的核算性工作逐步被财务机器人取代,并且能够保证准确性与高效率,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因此,企业对于具有财务分析、风险管理、资本运作等能力的高端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更加渴求,对毕业生专业能力需求中比较注重的有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账务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在制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仍然比较注重打造具有扎实财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算型人才,忽略了学生会计进阶能力的锻炼,在管理决策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能力培养上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会计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和企业实际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也造成了会计学毕业生同质性较强、竞争优势不突出、就业压力大的局面。
(二)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包含公选课、专业课两大部分,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往往所占比例较大,且存在开设课程内容划分不明确、重复性教学的情况。同时,实践性课程比重较小、形式较為单一,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实习流于形式的问题较为严重。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实操技能的欠缺将直接影响毕业后的日常工作,而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于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更是严苛,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财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备软件操作技能、管理决策技能以及数据收集、整合、分析技能。然而大多数高校并未将互联网相关专业课程与会计学课程结合起来,部分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存在困难,并且分析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毕业后智能化的工作环境。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堂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负责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记背老师所讲的内容,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以及质疑老师、质疑课本的勇气和能力,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往往缺乏对会计前沿理论及财经热点的关注和探讨,学习范围止步于课本内容,很少有学生在课后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较少,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学生缺少完整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进而不清楚如何将自己所学与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连接起来,不擅长将组内形成的结论有条理、有逻辑地陈述给大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大多采取对理论知识的“生搬硬套”,极易在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浪潮中处于劣势。
(四)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目前高校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考试题型大多为客观题,需要展示学生综合能力、体现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对知识灵活应用的题型较少,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以分数“论英雄”“评奖评优”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多数学生秉持“60分万岁”的理念,坚守“背多分”的信条,圆满通过考试,就算了结一门课程。然而,这样的结果往往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形成“误判”,阻碍了师生在教学上的相互促进和沟通。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看似“样样精通”的学生在走入社会面临实战的检验时,往往信心不足,在工作中上手较慢,且个人竞争优势不突出。
此外,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不适用于当代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部分学校尚未将“二课”活动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中,类似于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知识储备等软实力难以通过某次水平测试展示出来,一些不是“考试型选手”的学生容易被考试“埋没”,不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变化的背景下,高校针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特色的体现,本文提出了“四位一体”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手段,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一)合理制定培养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要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因此,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智商、财商与情商”为目标,着力培养管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会计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不可替代性。
1.关注企业需求,培养管理型人才。随着人工智能在企业的推广应用,企业对于管理型财务人员的偏好将显著增强。因此,高校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财务处理能力外,更应当注重学生在管理层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学生要对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环境变化有所关注,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运作流程有所了解,对重大事件在商业社会中起到的影响有所思考,要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通过合理的职业判断与专业分析做出恰当的决策,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寻求跨界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财务的自由度将变得更高,高端复合型财务人才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扩大自身能力培养的范围,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力度,适当增加除财会以外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二课”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争取培养出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与更高价值的复合型财务人员。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高校毕业生反映出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动手能力不强、实操能力较弱,在企业中难以迅速“上手”,对待实际问题无法灵活处理,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因此,高校应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考核的力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4.立足全球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沿线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国际经贸活动日益频繁,国际性的会计师事务处理逐渐增多,高校会计教育应配合我国“走出去”政策,突破原有内容框架和教学模式的桎梏,培养既精通财会业务,又了解世界经济动态、国际财税制度、企业商业模式,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战略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会计人才。
(二)优化设置课程体系
1.调整课时比例,重构教学模块。在以往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业务核算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项目投资经济评价、财务报表分析普遍作为高级课程授课,所占比例较小。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中,可以保证学生通过一定的基础类会计课程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在让学生掌握核算方法和要领,进而加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预算编制、绩效衡量、决策分析等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的比例,如图2所示,尝试引导学生以管理层的角色来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