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陈存璟
教育发展的不断进步紧接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新课程改革也逐渐出现在“教育行列”里。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地在对教育提出更多的新的要求,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我们针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么样对书法教育作出合理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在研究分析后得出对应的教学策略,同时我们也会结合当前的“联校走教”教育模式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联校走教的内涵
1.联校走教的含义
教育不只是一所学校的付出,是每个学校的教育成果一起结合起来的。所以我们要让一个学校的教育变为一个区域教育的成果。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为了能让教育联合起来,相关教育部门提出“联校走教”的教育模式,它的含义就是让每个区域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合理流动的前提下促进本区域或者其他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使区域教学得到“统一”。
2.实行联校走教的意义
我国地域广阔、教育方式众多,至今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在全国上得到一定的“统一”,所以我们可以尽量促进某区域的教育统一。联校走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区域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教育方面都尽可能地达到统一。我国有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实行了联校走教的教育模式,我们也借鉴了这些区域的教学资料并进行了分析。实行联校走教不仅是对本区域内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对教育的一次提升,老师的流动教学创新了语文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借这次教学来改变当代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变得更加“超前”。
二、书法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让书法的美打动学生的心
学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个人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有兴趣才会努力,才会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兴趣对一个人能否做好一件事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直接决定了做这件事的成败,只有提高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并将其应用在我们的教育中。书法教育是在我国教育背景下新推行开来的创新教学法,同时也是为了能够顺应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对书法提起一些兴趣,书法教育的推行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提升,比如说提升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以便于更好地推行书法教育。
对于书法书写来说最多的就是“练”,但是很少有人有耐心去练,由此可见书法也是一项培养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的有效方法。书法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了汉字之美、绘画之美等,所以我们可以从其本质出发放大书法的“美”,让学生对书法的书写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联校走教的前提下,教学区域可以设立固定的教学点,聘请专业的书法教师在此教学,也可以组织书法教师到本区域内各个学校做定期的书法教学,给学生们演示书法书写,让学生感受书写时一气呵成的干脆、流畅,体会书法中的“美”,进而提升对书法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人基本审美能力。
2.利用语文优势学习书法,培养感情
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有着很多的古诗词、文言文等,这对于书法来说都是现有的学习优势与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起来并应用在书法教学中呢?在平常的初中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被要求要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在阅读时体会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感情基调。我国的书法往往来源于这些古诗词的感情线中,不同诗词表现出来的感情不一样,就连书写时的轻重笔都显得有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在里面。当前我们的书法教育是让学生以诗词为主要的练习内容,所写诗词也是我们平常所学所读的内容,因此在平常的语文阅读中我们也要让学生带有感情的去读,让学生尽可能真正地理解诗词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进而让学生在书法练习时可以通过对诗词感情的了解来体会古人写该首诗词时的感受,这样才能把书法书写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感情,能够在以后的初中语文学习中更快地了解文章的意思。
3.創设氛围,打造墨香校园
一个人学习态度的养成往往取决于他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书法,也为了书法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开展,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环境上入手,为学生打造“墨香校园”,让学生感受笔墨纸砚的内涵,更好地学习书法。我们的教育不是一个学校单独的教育,书法教育作为“联校走教”的一部分,我们也要让书法教育形成区域化。有些学校可能缺乏书法教育人才资源,可以将区域内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调动,比如开展书法进校园的活动等,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书法知识,在改善一个学校书法教育的同时推动整个区域的书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书法教育适应了我国当前的教育,因此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同时作为联校走教的一部分,我们要积极整合并提升整个区域的语文书法教学。
〔本文为2018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学校镇域内联校走教资源共享行动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批准号:GS[2018]GHB2114〕
[作者通联: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