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符表征在沙水游戏分享交流中的运用

    姚颖斐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沙水游戏因其自主性、创造性和沙的可塑性,能多感官地来满足幼儿对游戏和创造的需求。在游戏分享中,幼儿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还可以通过绘画、图符、思维导图等渠道分享经验。

    关键词:沙水游戏;分享交流;图符表征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95-02

    沙水游戏分享交流存在它的特殊性,教师多样的分享方式,不仅可以让幼儿通过多维度的思考,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瑞吉欧研究表明:“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象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将图像、绘画等符号语言来表达认知和愿望是幼儿期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经研究显示,图符表征能提升幼儿对物体的理解程度;促进幼儿多元价值观的形成;丰富幼儿多通道学习途径;同时,图符表征的经验也能渗透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经笔者探索研究,梳理总结以下三种能应用于沙水游戏分享交流中的图符表征方法。

    1绘画呈现法

    绘画呈现法即幼儿根据自己的规划设想,用图符的方式表达出来,解决同伴间无法表述清楚的状况,此方法适用于沙水游戏中的“大型作品建造现场”,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具目的性,对作品有整体性的把握。

    1.1案例:《小溪设计图》

    背景:在一次大班沙水游戏中,多多和浩浩要挖掘一条小溪,两人因设想不同而争执。多次沟通和尝试后,仍不能达成一致。这时,浩浩有了新主意,他拿来纸和笔,将他的想法画了出来,多多见状也加入其中,两人一番笔画后,《小溪设计图》诞生了,按照图纸设计,小溪最终完工。

    游戏分享:

    多多和浩浩拿出了《小溪设计图》。

    多多:今天我们建造了一条小溪,这是我们的小溪设计图。

    教师:今天他们有设计图!这张设计图你们看懂了吗?

    幼儿A:图纸上的箭头是什么?

    浩浩:这是河流的方向,用箭头做了记号。

    小结:原来设计图上有很多信息,符号能更直观地表现出河流走势。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要画设计图的?

    多多:当时我想造一条小溪,但是浩浩总是不能理解我说的。

    浩浩:然后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我的想法画下来,然后我们就解决了。

    小结:设计图还是和同伴沟通的桥梁,说不清楚的事情画一画就能明白,真是一个好方法。

    教师:想一想这个方法还能在什么时候用到?

    幼儿A:我过几天想造一个沙漠宫殿,我也要画一张设计图。

    幼儿B:沙漠探险的时候也能画一张类似的藏宝地图。

    小结:希望在今后的沙水游戏中,能看到你们更多的设计和创造。

    1.2绘画呈现法激发幼儿空间智能和立体建构技能

    通过设计图进行分享的方式,称之为绘画呈现法,特别适用于沙水建构一类的活动。游戏中幼儿因小溪的造型引发争吵。通过绘画图纸,帮助幼儿明确建造目标,规划搭建场地,确定使用材料,理清步骤顺序。

    1.3绘画呈现法发展幼儿图形表征和图画解读能力

    大班幼儿处于语言与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在游戏中利用图符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情绪的语言表达,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我,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和内在发展水平。在游戏结束后,將这张图纸向大家呈现和介绍,考验了幼儿的图画解读能力,同时,同伴对画面进行提问质疑,也是大班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体现。幼儿在设计过程中,前书写能力和表征水平也在潜移默化的提高。

    2故事记录法

    故事记录法即在游戏结束后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现最想和大家交流分享的内容,与教师或同伴说说游戏中发生的事情。这种方式增加了幼儿自由表达的机会,也可以让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与生成。另外,通过持续记录,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游戏发展轨迹。

    2.1案例:《游戏故事书》

    背景:在游戏分享环节,幼儿以玩伴为单位围成一个圈,讨论“游戏趣事”,将自己要分享的内容进行记录,并画下对下一次游戏的设想,绘成了一本有趣的“游戏故事书”。

    游戏分享:

    教师:谁来做今天第一个发言人?

    甜甜和蓉蓉拿着她们的“游戏故事书”走了上来。

    甜甜:今天,我和蓉蓉造了一个火山,我们的火山很成功,我们用了脸盆做出了火山口的造型。

    蓉蓉:可是,火山在游戏快结束的时候坍塌了,“火山岩浆”流了出来。

    教师:你们的火山故事可真惊险!还有什么困惑想要问大家?或者可以说说其他想法。

    甜甜:我们下一步计划是想研究如何使火山更牢固,不会轻易‘喷发。

    小结:我们的“游戏故事书”中除了能画游戏过程中的趣事,还能记录游戏中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相信你们的故事书会给更多朋友带来灵感。

    2.2故事记录法再现幼儿玩沙过程和游戏计划

    在游戏分享中,幼儿采用和玩伴一起记录故事书的方式,并推选出“游戏发言人”,发言人将负责总结游戏中的“亮点”故事和下一次的游戏计划。

    2.3故事记录法提升幼儿发现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能力

    故事书的展现形式,可以引发幼儿更高的参与度。故事书还能帮助幼儿整理思路,使幼儿思维更具条理性、计划性。幼儿在沙水游戏中会随时遇到量的关系、空间认知、材料使用等问题,故事记录的方式无形中提升幼儿在问题中发现、在问题中反思的能力。

    2.4故事记录法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通过故事书的交流形式,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该幼儿的游戏情况,还能发现很多其他方面的发展特质,如孩子坚持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表达习惯、与同伴的交往方式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为幼儿发展评价收集更多的信息与数据。

    3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即在游戏分享时,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运用线条、图形、符号或简单文字的方式分析沙和水的物理特性、沙与水的关系、空间与量的关系等,通过这种知识的可视化,支持幼儿对事物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沙的流动性、吸水性、可塑性等特性。

    3.1案例:《喷泉真的会喷水》

    背景:乐乐和丁丁想要在砂池中建造一个会“喷水”的“喷泉”,他们用PVC管道当作喷射装置,但由于管道底部镂空、沙子吸水等因素,屡次尝试都失败了。最后,丁丁通过“乌鸦喝水”的原理得到启发,利用玩具填埋堵住管道底部,再不断灌水,喷泉顿时“水花四溅”。

    游戏分享:

    分享时,丁丁将这个有趣的现象告诉大家。

    丁丁:今天我们做了一个会喷水的喷泉,你们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吗?

    幼儿A:往里面灌水就行了呀。

    丁丁:不对,沙子是会吸水的,我们是通过乌鸦喝水的原理才成功的,就是要在管子里不停地加东西,再加水,水能会喷出来。

    丁丁想将这个有趣的现象分享给大家,他极力将这一现象的完整过程通过语言描述讲述给大家听,但在座的孩子似乎听得一头雾水。

    丁丁:要不我画给大家看一看!

    教师:这个一个不错的想法!

    教师随即推出一块黑板。

    教师:可是要研究会喷水的喷泉,先要了解喷泉的构造。

    丁丁:没错!喷泉要有装置和水。

    丁丁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装置”和“水”的图号,教师在丁丁绘画的基础上用箭头衍生了两根线条,一张“喷泉分解图”出现了。

    乐乐:我们的喷泉装置使用的材料是管道。

    丁丁继续在“装置”旁画了一个“管道”。

    教师:你们是怎么解决喷水的问题的呢?

    丁丁:我先是在管道里放了很多的玩具,要不停地放,直到玩具堵住底部,再往里倒水,水就会喷出来。

    丁丁继续用图符记录下所用到的材料。

    幼儿A:原来如此,这下可看明白了。

    教师:除了丁丁他们今天这个方法,想一想还能用什么方法使喷泉喷水呢?

    幼儿A:在管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袋,再灌水。

    幼儿B:用手捏瓶子就能出水啦。

    幼儿C:在瓶子里放一根细细的管子,我做过喷泉实验。

    幼儿D:換一个其他材料的装置,比如说细细的水管。

    当幼儿述说时,教师再次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小结:下一次你们可以尝试这些猜想,再把成功的实验用导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3.2思维导图法帮助幼儿理解难以领会的抽象科学概念

    在沙水游戏中,当幼儿遇到科学性较强的问题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法帮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如沙水特性、摩擦力、浮力等较抽象概念。由于大多幼儿正处于具体思维,很难理解其中的科学缘由,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幼儿分析所要研究事物的本质。

    3.3思维导图法支持幼儿重现探索过程和操作经验

    思维导图法可以帮助幼儿分析物体的结构、罗列猜想,还可以用图符记录下探索的步骤和过程,帮助幼儿扩充思维,重塑科学经验,同时,也能多维度地进行经验互补。

    3.4思维导图法启发幼儿思维逻辑性和深度思考力

    适时、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其支架作用。在后续的迁移运用过程中,还能不断丰富讲述经验,锻炼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种图符表征的方式皆可运用于沙水游戏分享中。游戏分享形式的灵活运用有利于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体验和操作分享交流经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沙水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图符的方式记录下自身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经历着一个又一个“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猜想办法—实践操作—总结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探究过程。在分享交流中的教师是倾听者、梳理者,透过一个个有趣的图符,幼儿形成自己的解读方式,在同伴交流中理解、内化。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