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视域下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与投资管理研究
张利民
【摘要】? 目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也越来越具有责任意识、使命感,同时对自身的筹募能力、投资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通过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财务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管理与投资管理的主要风险点、控制策略,进而提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筹资管理;投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8-0102-0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社會捐赠总额逐年提升,高校教育基金会依托学校资源,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逐步释放其组织活力,成为发挥校友、社会、组织、团体、个人共同联动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吸引了社会资金支持高校的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不同于一般的基金会,是依托所在高校发起成立的特殊基金会,受学校和基金会理事会的双重领导。2016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明确“除按国家法律法规接受监督检查外,基金会还应接受主办高校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如何完善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信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已成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主要工作。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概况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教育部、财政部和地方政府的鼓励、倡导及支持下,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覆盖了所有的部属和省属高校以及部分职业、民办高校,承担着拓宽学校资金渠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重任,特别是一批实力较强的高校教育基金会,从被动、零星地接受捐赠,到有计划、系统地开展筹款、投资工作,在教育筹资与投资事业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据中国社会组织网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6日,全国社会组织共计762 053个,其中基金会共计6 073家,包括高校教育基金会527家,占所有基金会的8.68%。其中,90%左右的高校为普通本科公立院校,6.78%为民办本科院校,其余为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及高职院校。除西藏自治区外,我国内地其他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均有高校教育基金会组织,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高校教育基金会数量较多。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等教育资源聚集程度、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配比政策等因素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
(二)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状况及排名
1.捐赠收入。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8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行榜”数据,1980—2017年,我国高校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类捐赠总额为773亿元,其中清华大学最受社会各界认可,累计接受国内外捐赠高达95.48亿元,雄居“2018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行榜”榜首,刷新了我国大学社会捐赠的最高纪录。排行榜中接受捐赠总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还有北京大学,排名前十的高校接受的捐赠数额均超过20亿元,如表1所示。
2.校友捐赠。近年来,全国高校呈现出了捐资助学的良好态势,校友捐赠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在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中,校友和校友企业的捐赠占据了较高比例。据中国校友会网数据,1980—2017年,全国高校累计接受校友捐赠251亿元,约占教育捐赠总额的32.47%。“2018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10强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跻身前三,如下页表2所示。
在“2018中国大学最慷慨校友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是复旦大学校友卢志强。卢志强通过泛海公益基金会向母校复旦大学累计捐款10.43亿元,创下了我国校友累计捐赠金额的纪录,如表3所示。
校友会是学校与校友联系的重要机构,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校友会、校友分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校友会组织体系。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资源,校友这个群体无疑已成为高校教育基金会优先筹资的对象。一些校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贡献力量、反哺社会、回报母校,树立了我国教育慈善捐赠的标杆。
3.净资产状况。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净资产已超过300亿元,占全国非公募基金会净资产总量的50%以上。排名前十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净资产总额约为210亿元,占当年全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净资产总额的70%,如表4所示。
4.投资收益。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资金来源单一、投资方式保守、收益率偏低等现象。根据2017年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收益排名情况(见表5),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模式是通过成立全资子公司——育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专业团队配合基金会进行资产管理。
受到学校规模、基金会成立时间与学校社会综合影响力等因素影响,高校教育基金会之间的投资收益落差较大。虽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正在逐渐增加资金的增值和保值活动,但大多数在资金运作方面的投资收益非常有限。
二、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筹资渠道较窄,收入结构不合理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与国外一流大学教育基金会相比,在捐赠资金规模、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筹资策略、方法等方面缺乏战略性规划,欠缺筹资主动性,面对潜在的捐赠者,筹资项目的吸引力、竞争力较差,筹资渠道较窄,筹资范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高校教育基金会收支占学校总收支的比例,反映了基金会在学校财务体系中的分量和贡献,也是高校多渠道筹资的能力证明。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收支占学校总收支的比例普遍偏低,从2016年的公开数据来看,收入占比最高的是清华大学,为9.86%,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为4.92%和8.44%;支出占比最高的是清华大学,为5.16%,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为4.7%和4.29%。
(二)投资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
高校教育基金会整合资源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筹款,二是投资。与筹资相比,投资是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短板。我国有小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开始进行投资,涉足国债、企业债券、股票市场等领域,但数量很少,投资方式单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制度不完善、投资流程与风险控制及容错机制不明确、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团队、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行为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明确了建立投资责任体系和追踪问责机制,控制投资风险。高校教育基金会只有实现筹款与投资的“双轮驱动”,建立健全合法、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明确了高校教育基金会应接受主办高校的管理和监督,规定高校教育基金会每年必须对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开;如审计发现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理事会和学校报告,立即整改。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央巡视组在对中管高校进行巡视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中央巡视组针对问题提出的巡视整改意见包括:(1)学校党委要加强对基金会工作的领导,高校要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督。(2)要严格捐赠来源审核,加强源头风险防控,严格审核捐赠方背景和用途,加强审核流程控制。(3)要完善校内单位募集捐赠监管制度,统一由教育基金会与捐赠方签署协议,与部院系签署项目执行协议。(4)要加强投资风险管控,加强风险控制力量,完善风险控制机制。(5)要规范人员经费发放,形成管理科学、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的管理体系。高校对其教育基金会负有党建与监管责任,校内风险控制体系要覆盖教育基金会,加强筹资与投资管理等方面的预测预警与信息披露。
三、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目标
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门,其内部控制总目标应与高校内部控制目标一致,主要包括:保证教育基金会的活动依法合规、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确保高校教育基金会实现其发展规划。
根据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基本业务流程,结合《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控制包括:筹资业务控制、投资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信息公开与监督控制,如下图所示。
虽然《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没有将收支业务单列出来,但《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人员工资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表明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收支业务是有别于投资业务的独立环节,因此有必要和投资业务区别开来。
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业务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建立并完善教育基金会筹资管理制度,加强筹资业务管理,防范筹资业务风险;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在使用上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资产损失浪费。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业务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建立并完善教育基金会投资管理制度,加强投资业务管理,防范投资业务风险;按照捐赠者捐赠资金时的真实意愿,满足资金需求,力争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提高教育基金会运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与投资管理的主要风险点、控制策略
高校教育基金会单位层面的主要风险点是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缺乏与高校目标相一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内部权责分配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因此,要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建立健全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體系。要做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关键是做好内部控制,准确判断风险点,并建立风险应对策略,如表6所示。
五、加强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与投资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上述筹资管理与投资管理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控制策略分析及高校教育基金会自身的特点,构建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管理与投资管理内部控制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教育基金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理事会是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承担着决策和监督职能。然而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校发起成立的基金会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态,没有高校的资源扶持,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寸步难行。因此,高校对其教育基金会的活动要进行统一控制并强调组织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校外施行教育部门与民政部门双重管理体制的同时,在校内也应实行学校党委与基金会理事会的双重管理。学校要将教育基金会纳入管理的整体框架,包括组织机构、政策制定、财务管理、监督检查等诸多方面。
(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监管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若干层面。(1)法律层面。1999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捐赠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九号),对公益捐赠进行了原则性规范。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确立了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综合监管体系。(2)法规层面。2004年3月8日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0号),为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快速、科学地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提供了依据。(3)部门规章层面。民政部作为基金会的主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基金会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和《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等。2009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对特定捐赠收入实行1∶1的财政奖励补助。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和民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不仅强调了设立和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意义,而且就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治理结构、保障和内控体系等提出进一步要求。
以上法律法规的颁布,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教育基金会亟需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制度,防范风险,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产安全和有效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立内部治理能力指标体系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对照自己的职能定位,在筹资、投资、监督等方面,通过创新提高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治理能力,构建定位准确、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管理有序的高校教育基金会治理模式,有助于吸引持续性的捐赠,提升教育基金会服务所在高校的能力。
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者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基金会的众筹经验,对教育基金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相应地建立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等工作的指标体系,积极吸引社会捐赠,开展合理的投资管理、投资模式,挖掘更大的潜在捐赠,建立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S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秀玲.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商业会计,2016,(3).
[2] 李晓静,张敏,王俊鑫.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与投资模式的创新设计[J].高教探索,2017,(5).
[3] 尤玉军.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