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地图在视障生地图技能训练中的实践运用
张晓霞
[摘? ?要]地图技能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视障生无法通过视觉来观察事物,因此对其地图技能的培养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地理触摸地图是专门为视障生设计制作,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图形。从触摸地图的选图方法、读图方法、读图技巧、跨学科整合、课外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运用,能使视障生地图技能训练更有成效。
[关键词]触摸地图;地理技能;视障生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地图技能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但由于视障生存在视觉缺陷,对大小、形状、颜色和三维空间等概念比较模糊,在没有借助有效工具的情况下,难以培养良好的地图技能。对此,可以尝试使用触摸地图的方法训练其地图技能。
一、触摸地图在视障生地图技能训练中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重难点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普通的视觉地图并不适合视障生使用。《盲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6版)》中指出:“地理课程应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注重通过触觉地图、模型等直观教具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致力于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其中,地理触摸地图是结合地理教材,专门为视障生设计制作的,能够实现视觉补偿,辅助视障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图形。它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视障生认识世界和融入社会的桥梁。引导学生掌握触摸图册的使用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技能以及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目前,地理触摸地图在国内尚未普及,绝大多数视障生都不具有使用经验。因此,利用触摸地图训练视障生地理技能,是视障地理教学的新探索,将为日后视障生地理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触摸地图在视障生地图技能训练中的
实践运用
视障生要想更好地使用地理触摸图册,提高地图技能,不仅要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更要充分考虑触觉认知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
1.选择合适的地图,化繁为简,克服畏惧心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合适的地图,能使视障生读图技能训练效果事半功倍。视障生是靠触觉感知图像内容的,这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很难对整个图形图像做出准确的全局感知,导致他们对复杂触摸图形的识别效率很低,容易混淆复杂的线条和交叉的区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选择适用于视障生使用的地图,是决定读图技能训练效果的关键,不仅有利于视障生减轻心理压力,克服畏惧心理,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选择视障生易于触摸辨识的图像,应遵循有效性、突出主体特征、易于简化、分项阐述等原则。有效性是指要选择能够辅助视障生理解知识点的图像,舍弃信息复杂又难以获取的图像,如“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等景观图。突出主体特征是指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指向性要明显,能够用恰当的符号表达主体内容,降低干扰,易于触摸,如“中国阶梯分布图”“长江干流剖面图”、曲线分布图和柱形图等。易于简化是指在图像中存在易于提取的关键线条,用于表达较为主要的信息,以减少复杂线条对视障生的干扰。如“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可以去掉省际分界线条和河流分布线条,只提取图中不同温度带的区域划分线条,以提高触觉的有效性。分项阐述是指要对复杂图像的内容进行分解,用两个以上的触摸图分项表述图像中的内容语义信息。如“世界气候分布图”,图中有11种气候类型,要分解成4至5张触摸图,使每一张触摸图中只含2至3种气候类型,降低触摸难度。
2.渗透基本读图方法,提高学生读图技能
地图不是普通图像,它是由多种地图语言共同表达有意义信息的图形,如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基本的读图方法,使视障生掌握触摸图册中各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熟悉摸读图形的方法及掌握读图的规律。
(1)辨识静态符号
视障生要辨识不同静态符号所代表的地图语言(包括点、线、面),所有符号都是由精心选择的材料制作,触感明显。点可以是各种形状的“点”,包括三角形点、正方形点、圆形点、交叉点和星型点,一般用以表示不同类型的区域分布,如“农作物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线包括粗实线、粗虚线、细实线和细虚线,用以表示道路、河流、轮廓、指向等,同一张触摸图中不宜有过多种线条。面包括粗糙面、光滑面、硬面和软面等,表示具体的某个区域,易于分辨相邻区域。熟练辨识各种符号,是进一步学习触摸图的基础,有助于视障生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识别地图要素和类别
地图要素包括标题、方向、比例尺和图例。视障生的认知是从局部到整体,通过手指逐步感知图形,这不仅效率较低,还影响准确度。而地图要素是把地图的基本信息都呈现出来,是整体信息,能够弥补触觉感知的不足,使读图过程更有方向和效率。例如标题能让视障生提前获知图形的整体信息,得知这是一张地形图还是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明确应该从哪个位置开始摸、按什么顺序摸;而图例能够让视障生迅速辨识出触摸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减少无意义的猜测和干扰;地图类别包括概念图、原理图、分布图和统计图,地图种类不同,摸读方法也不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视障生养成先摸地图要素的好习惯,并让视障生有意识地区别各种类别地图,并有针对性地渗透不同的摸读方法,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掌握摸读技能。
3.与定向行走整合,提高学生读图效率
定向行走是視障学生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也是视障学校从低年段就开设的必修课程。视障中学生已基本具备定向行走的能力,掌握定向行走的知识,形成了正确的方向、方位、空间、距离等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将定向行走的方法应用于地图技能训练,有利于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结,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新的读图技能,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读图效率。
当视障生读取触摸地图时,教师可以用时钟定向法和六点盲文定向法来描述位置与方向,进行基本定位。如摸读地图中2点钟方位,在地图中太阳位置的第5点位等。在触摸线条走向遇到交叉点或者其它“障碍”时,可以运用丁字路、十字路、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行走规则加以引导;在触摸具有空间概念的线条时,可以运用定向行走中的空间距离概念,如等高线、等压线等,可以用楼层的空间感进行描述。
4.一图多用,多图并用,增强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不同地图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彼此关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单个主题的地图所表达的信息是有所侧重的,解决问题的角度往往也较为单一,不能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引入多个主题的图册进行综合分析,要着力引导视障生一图多用和多图并用,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多图并用,要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视障生摸读地图的速度缓慢,要在他们全面熟悉每一张独图后,才进行并用;并用的图片一般不超过3张,过多的地图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反而会成为障碍,干扰他们分析的思路。例如,在教学中国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将“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合并使用,引导学生从人口分布的密度分布中发现人口分布规律,再结合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出人口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关系,得出气候影响人口分布的规律;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结合中国地形图,挖掘出地形、气候和人口之间更为深层复杂的关系,提示地理规律。
5.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巩固地图运用技能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地图技能的训练离不开生活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拓展视障生的变化学习空间,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师要积极引导视障生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了解乡土地理,并鼓励他们绘制简单的点位图和线性图,培养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广州是一座容易遭遇“水浸”的城市,每逢极大暴雨时,常会出现雨水排泄不及时导致倒灌的现象。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国地形地势图”时,可以带领视障生走出校园,观察调研广州的地形地势,并简单绘制出这座城市的基本地形;在教学“气温年变化图”时,可以结合广州的气温变化,鼓励视障生收集气温情况并绘制广州气温年变化图。在实践过程中,视障生不仅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巩固地图运用技能,还培养了关心家乡环境与发展的情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触摸地图在视障生地图技能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训练,视障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實践过程中,也存在着几个问题。
一是不能过分依赖触摸地图,要重视触觉模型的辅助作用。触摸地图对辅助视障生理解地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不是万能的,特别是涉及较强空间概念和方位移动变化等知识点,仅仅使用触摸地图,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触觉模型是一种实物教具,能更好地还原和展现地理概念和规律,弥补了触摸地图的不足,能帮助视障生理解触摸地图中所蕴含的规律,提高地图技能。
二是制图标准不统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盲用地理触摸地图的制作标准和规范,基本是以校为单位开发的校本教材为主,这不利于资源共享,降低了通用性,影响了视障生地图技能培养的可持续性。因此,在国内形成统一的制图标准,是视障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