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及优化策略探微
冯广建
整本书阅读的提法由来已久,自近代,诸多文人如梁启超、胡适等早已表达过对整本书阅读的看法。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里叶圣陶先生正式提出“要读整本书”。夏丏尊、朱自清、余冠英等前辈对整本书阅读都非常重视并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但是前辈们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能得到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重返人们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推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计了语文学习的18项任务群,其中第一项便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赋予了它“法定”地位使其成为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亟待改进。
一、整本书阅读存在如下问题
1.阅读目的偏差,缺乏主动性
“为考试而读书”,是现中学阶段读书的主要出发点。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时间更加紧张。学生们很少再进行整本书阅读,家长不支持,甚至有些老师也反对。即使读书也只是读一些作文素材积累或作文指导之类的书籍,这是和目前的素质教育观相违背的。他们不清楚,语文学习的根在阅读,只有广泛阅读整本书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解决根本问题。胡适先生就曾坦言:“按良心说,我的语文成绩完全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有系统有兴味的文章得来的。”可见整本书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整本书阅读之于所有学科的学习,就好像修路之于行车的关系,只有路修好了,行车才能顺畅。只有通过整本书阅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但到了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急功近利,认为考试不考,读整本书无用。迫于无奈,有些语文教师也只能不断变换招数来推动整本书阅读,希望能在学校组织、家长认可、社会支持下,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但现实情况是,学生被动读书,读书的积极性不高,读书的效果也不好。
2.阅读环境欠佳,缺乏阅读氛围
无论是社会阅读环境,学校阅读环境,还是家庭阅读环境,都在阻碍着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行为。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普及,人们倾向于碎片化、浅表化阅读,这也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整本书阅读行为。有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围绕在身边,孩子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整本书阅读。这也是整个社会问题、时代问题。再说学校环境,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像样的图书馆、阅览室,更没有阅读课,甚至有些老师不允许学生读课外书,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再做题,所有教学活动都以提高试卷上的分数为目的。很多中学生父母对孩子的阅读持反对态度,原因是阅读影响学习,开明点的父母是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然后如果有时间才可以读书。而家长和孩子交流,也只限于考试成绩,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读书的内容,这限制了孩子閱读积极性,更别说阅读整本书。总之,社会、学校、家庭整本书阅读环境缺失,阅读兴趣很难培养。
3.阅读行为随意,缺乏计划性
近些年,整本书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语文老师也认识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逐步实践了整本书阅读。但整个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行为随意,没有系统的整本书阅读计划,这体现在课时安排和阅读书籍的选择上。首先,在课时安排上,许多学校和老师没有把整本书阅读纳入固定课时中,没有固定的整块儿的阅读时间,一些学校虽然安排了阅读课,但一到学习任务重或临近考试时就又取消了。这样,阅读也只能安排在自习课或学习间隙。再次,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由于对整本书阅读选书没有统一指导,教师选书也比较随意,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甚至有些老师根本不做统一要求,让学生在阅读时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课时随意、老师随意、学生随意就造成了整本书阅读缺乏计划性,阅读行为随意中断,阅读水平很难提高。
4.阅读评价片面,缺乏体系性
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局面下,整本书阅读后期测评也受到了功利性的影响。由于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是考试,所以评价也是以分数为主。有部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主动读、读的方法、读后的交流与反思;但大多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是读后成绩是否有提升,而没有真正关注孩子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是语感的提升,是情感的差异,是生命的感悟,还是价值观的改变。由于评价的不全面,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事倍功半。结果学生有了阅读整本书的失望感和挫败感,教师也相应形成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不自信。从师到生,从生到师,形成了恶性循环,以至整本书阅读被搁浅,成了空口号,难以真正落实。
二、整本书阅读优化策略
1.加强阅读宣传,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要改变当前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现状,首先要在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上下功夫。从国家层面上讲,近些年国家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反复倡导阅读,阅读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仍需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使整本书阅读理念深入民心。从教育部门层面上讲,首先要把整本书阅读落实到高考中,毕竟高考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牵一发而动全身;再次,教育部门应明确规定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阅读课时,制定明确的阅读评价标准。从学校层面上讲,各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大宣传,定期召开家长会,改变家长对读课外书影响学习的错误认识,还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便利条件,让家长、学生充分重视整本书阅读。要扭转学生的阅读态度,除了从应试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对于高考的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等方面更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整本书阅读习惯对人一生的意义。
2.教师多读书,提高整本书阅读的驾驭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犹如空气般重要。”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不讳言,现在很多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缺乏指导,是因为自己感到手足无措、力不从心,根源就在于教师自己读书少。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教师自己要先读书,还要精读细读,运用各种方法理清该书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选择与我们课内单篇课文教学方法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对整本书的研读过程,也是对自身的文学素养、学科知识的提升过程,对整本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过程,也是一位教师教育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来更好地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促进反思性实践。比如老师要向学生推荐《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教师自己首先要反复读,力争读懂读透,这样才能很好地向学生介绍、和学生讨论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给学生合理的指导,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精心选择阅读书籍,制定阅读计划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整本书阅读从广义上来说关系到所有学科,但整本书阅读作为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却不可以包罗万象,我们应该更重视书籍的文化价值。整本书阅读的书籍应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有助于学生语言应用的,一是有助于学生审美和思维提升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这是选择整本书的总体原则。教师还可以尝试让“课外”书和现行的教材牵起手来,组建成一个由教材单元教学衍生的阅读拓展体系。
教师在安排阅读计划时既要有宏观计划,又要有微观计划。从宏观计划上讲,教师要安排好一学年一学期的阅读课时和阅读书目;从微观上讲,要制定好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例如本学期我安排学生共读两本书《论语》《三国演义》,大概算了一下时间,落实到每一天,我安排学生早读自读四则《论语》,课前五分钟再让学生共读,老师指导。《三国演义》每周五安排两个小时阅读时间完成五回的阅读任务。这样制定好阅读计划后,基本都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师生的成就感都很强。
4.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提高阅读效能
有整本书阅读方案的制定就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以良好的评价方案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评价方案的设计不应只关注结果还应关注过程,阅读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体验阅读的乐趣、提升阅读的高度、开拓阅读空间。阅读乐趣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还有冒险的体验、紧张的体验……对学生而言,获得阅读乐趣是他们进行阅读的核心动力。阅读高度是一种高于自己的体验,是一种源于文本的深刻醒悟,是相对于当下的前进。学生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有了新的感悟都是提升了阅读的高度。开拓阅读空间,指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完了一本书后有兴趣反复读下去或有兴趣自愿在课下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把书籍介绍给其他人阅读。总结性评价,可以从考查阅读的速度、查阅笔记两方面入手了解阅读的真实情况。现代社会,快速阅读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而整本书阅读基本属于略读的范畴,在略读的范畴内,是否敏捷迅速就是评价的标准之一。读书笔记不一定越多越好,但一定要是自己的真感悟。阅读笔记也不一定非要成篇,可采用随读随批的方式。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努力给学生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基础,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以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发现不足,及时指点,努力提高阅读效能。
中学阶段,实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是實现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总目标的重要途径。新的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将促使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全新的姿态、面貌来应对挑战。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虽不尽如人意,但我们语文教育者必将努力进行优化。路漫漫,我们正努力。
〔本文系201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立项编号:【2019】——JKGHYB——1177)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河南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