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李惠君 王艺容

    〔摘要〕本研究将电影元素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融合并运用于高中生青春期教育课堂中,形成一个有效的、系列化的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設计。方法:以高一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法、文献法以及课堂实践等方式进行探索。结果:电影元素对于高中生青春期教育来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讨论和分享等方式,自然发生思想的碰撞和观念的修改或重建。结论:将电影元素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融合并运用于青春期教育课堂,适应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特点和人际特点,可为青春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团体辅导;电影元素;青春期教育;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8-0067-03

    一、引言

    原国家教委1988年9月发出通知: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青春期教育正是对学生进行关于人性课题的教育。心理学家E.Erikson认为,青春期个体主要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青春期个体不适应行为表现在性发育和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矛盾、异性交往和青春恋情、青春的迷茫和亲子关系的矛盾等问题。查阅文献发现,中国社科院陈一筠老师的青苹果课程在这方面做了长期的努力,但采取的教学形式是单一的讲授课或讲座。学者李文惠曾对各地青春期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现在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其他形式的教育甚少,目前的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存在许多空白,基本上处于一无固定课堂二无合格师资的窘境,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青春期教育课。

    电影是青少年学生喜爱的媒体和娱乐形式,鲁迅先生曾在三十年代就号召采用电影教学,将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运用于课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青春题材的电影是青春期生活的艺术表达,所反映的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交流欲望,并能从电影情节及人物身上学到应对问题的经验和行为方式。

    团体辅导技术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利用团体辅导的技术和形式,将学生青春期话题抛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思考、讨论、分享、表达等方式自然发生思想的碰撞。团体动力和团体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场,促使学生的观念不断发生修正甚至是重建。

    文献中未发现将电影元素和团体辅导技术运用于青春期教育的研究,只有个别教师在单个课型上做了初步尝试,至今没有一个系列化的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设计。本课程设计正是借助电影元素和团体辅导技术的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教育,填补了青春期教育和电影课程研究的空白。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法、文献法以及课堂实践等方法进行探索。课题研究对象是三所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实验老师分别由三所学校的心理老师担任。每一次电影课不能占用学生正规课堂以及晚自习的时间,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影和分享的时间。近一年的实践发现,电影赏析课堂时间安排在1.2小时内最为合适,本课题研究实践时间是隔周安排一个晚上,一般是18:15~19:30(在年级没有其他活动安排的前提下),参与电影课的人数20~50人不等。

    三、课程主题选定

    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关注自己的外貌、言谈举止、思想与个性,他们开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的人生道路,许多问题是以“我的”为核心展开。高中生开始探索“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还存在主观性,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根据高中生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成长任务,高中阶段的青春期教育至少需要关注六个方面:身体发育与性、友谊、爱情、亲子关系、梦想与自我认同。因此,本研究设计六个主题内容。

    1.我的青春·我的身体: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了解相关的性健康知识,这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主题内容。拟欣赏电影《青春的颤音》《一分钟性教育》;

    2.我的青春·我的友谊:对自身人际关系的思考,学会如何增长自己人际魅力值。拟欣赏电影《夏洛特的网》《牛仔裤的夏天》;

    3.我的青春·我的情感:主要分享青春期的恋情与性,思考异性交往话题,学会练习爱自己、爱他人。拟欣赏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初恋那件小事》《早熟》;

    4.我的青春·我的父母:学会与父母和睦共处,在青春期遭遇更年期时,如何平衡青春激情与亲子之情的关系,是每一个青春期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课。拟推荐电影《男人上路》《小孩不笨2》《金色池塘》;

    5.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教会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自我优势弱势,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梦想需要当下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变成现实。拟推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

    6.我的青春·我的形象:引导学生建立统一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自我优劣势的澄清和角色责任的认定等。教师引导学生将前述1~5个主题的自我探索加以整合,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拟推荐电影《叫我第一名》《阿甘正传》《心灵捕手》。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以及课堂实践发现,学生最关注的青春期话题是“我的青春·我的情感”和“我的青春·我的形象”,这符合高中生现阶段的心理需求。“异性交往”“性健康”是高中生们最关注的话题,在这个主题里,学生选中率最高的是电影《早熟》。观察可见,对同一部电影,不同时间不同学生观看,课堂流程大同小异,但学生看到和想到的也有不同,收获各异。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挖掘电影蕴藏的丰富资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从一部电影中收获更多欣赏角度与资源。例如,《早熟》既涉及异性交往和青春期恋情的处理,还有亲子关系和性健康性安全教育的内容,关键是老师想引导学生关注哪个话题;《当幸福来敲门》可以是励志话题,也可以是亲子关系话题。但学生课堂探讨的主线应被实验老师牢牢抓在手里,保证用影片服务教学目标。一年多的实践和学生的作业反馈证明,电影课程的主题设计基本达成了课题研究预期的目标——让学生认识青春期,悦纳青春期,在电影中遇见美好的青春和最好的自己。

    四、课程模式探索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每堂课以團体辅导的形式为主,根据不同课堂目标,设计不同团体活动。经近一年的实施,电影课程原设计方案中的流程不断修订,基本上形成相对成熟的模式。除了一些特别的电影课外,电影课堂的基本模式是:1.播放电影片段。2. 分组讨论和分享: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片段或者一句话等。3. 分享:你从中学习到什么?或你获得了什么启发?(开放性问题,并且做记录)根据人数确定组数,一般八人一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教师利用团体辅导技术,营造安全温暖的表达氛围,在分享环节不断提醒组长组织好团队。实践发现,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课堂中教师提的问题不宜过多,应遵行精简、开放、单一、能引发思考、让学生有话说等原则。好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小组里更加热情地表达和分享,同时教师能通过学生分享的内容,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现有的想法,并给予适当有效的回应与引导。当电影课模式相对成熟,稳定下来后,最大的改变就是课堂耗时,从原来的2.5小时到现在的1.2小时左右,时间大大缩短的同时不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学生们下午放学后仅有2小时的自由时间,将电影课时间缩短后,就不会耽误学生们下午放学后的个人吃饭和洗澡时间,这样将会有更多学生愿参与到电影课中来。

    电影课后作业设计是重要的内容,它可以设计为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是电影观后感,它是电影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学生在分组探讨和分享过程中实现彼此思想的碰撞,学生对话题的分析和理解建立在自身过去的经验基础上,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个性行为特点、生活学习习惯等都不同。电影课堂设计主要针对大多数学生,而真正实现个体观念的修改和重建,还需学生自身独立思考、整理和归纳,运用课堂中所学知识去解决个人生活或者学习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实验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课后思考内容进行评价,进而更加有效、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五、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研究将电影元素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融合并运用于青春期教育课堂,既适应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特点和人际特点,又填补了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研究的空白。在高中青春期教育方面,许多中学面临教育关注不够、资源匮乏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高中生正处于危机四伏的青春期,迫切需要青春期教育的引导。另一方面,如何解决这一青春期困境,是每一个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寻找到一些有效的策略,建构一个相对成熟的青春期教育课程体系,为破解当前青春期教育的困境做出积极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从立新.《现代少年》教育课程实验——青春期教育的新探究 [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4):65-68.

    [2]李淑蓉,朱玉茹.以电影课程践行全人教育理念 [J]. 电影评介,2012(16):71-72.

    [3]李文惠.我国中学生青春期卫生与青春期健康教育现状[J].职业与健康,2007,23(10):857-859.

    [4]黄俊霞,姚本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概念、问题及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6) :7-9.

    [5]夏昆.教室里的电影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海口,571126)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