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改革刍议
陆斗细
摘要:大学生自主能力不足表现为遇事无主见、决断力差,生活学习缺乏规划,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自主能力不足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就业的严重障碍,但根源主要在于高校教育思维、管理制度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自主能力需要加大高校改革这一系统工程,包括催化高校教育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完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推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驱动、自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能力;高校改革;构建主义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能力为重,尤其需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能力、扩展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以自主能力的发展为前提。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学生自主能力的相对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成为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提出问题:大学生自主能力不足成为大学教育的短板
大学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其中,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发展与完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促进“个体社会化”是大学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因而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在个体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使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尽可能完善的人,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从而达到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1](P.45)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前提。因为独立生活与生存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造发明能力、政治识别能力等都是以独立自主能力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自主能力的提升,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培养也将变得非常困难,以人才培养为载体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学教育目标将很难实现。
从当前情况来看,自主能力的较弱又恰恰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遇事无主见、决断力差。无论是学习生活中的小事,还是择业就业、出国深造等关系个人未来的大事,大学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选择;做出选择之后,又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合理。其次,对学习、生活、未来职业缺乏规划。学习生活往往表现出漫不经心、行事拖沓、生活散漫的状态,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再次,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一是依赖他人。只要碰到问题,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依赖”,依赖家长,依赖老师,依赖同学,而不是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是依赖网络,在学习上不愿读书,习惯在网络上查看、下载资料,甚至抄袭网上论文、数据等;在生活上片刻离不开网络,网络成为某些学生的精神鸦片。最后,学习懈怠。自主能力的缺乏可能会使大学生陷入到某种困境中难以自拔,集中表现为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变差等,最终浪费大学时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机会。
二、根源分析:对高校教育思维、管理制度和教育方式的反思
(一)教育思维固化的问题
大学生自主能力的普遍缺乏首先应归因于社会教育思维的普遍固化。这种固化首先体现在固守实体性思维的教育观。这种观点认为:受教育者(学生)是有待教育的对象,或者说有待改造的客体,而教育者(教师)在学识和思维上有压倒性优势。因此,受教育者无需发挥其自主性,甚至只能按照教育者的统一标准、目标和模式接受训练即可。这种教育思维方式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普遍存在。由这种思维方式出发,衍生出现有的教育制度、体制、方式和方法,进而成为受教育者的思维。以“乖孩子”“好孩子”为目标,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标准,学生在其思维中形成一个个禁区和盲区,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阉割。
(二)教育资源控制的问题
受教育思维固化的影响,教育资源的控制与配置也成为学生自主能力提升的障碍。长期以来,教育管理者、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控制是排他性的,他们拒斥他人涉足自己的世袭领地。在资源的控制上也趋向于集权,从政府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到学生,他们对资源控制和配置的权力依次下降,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资源配置的权利,特别是在鲜有市场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支配的对象。在大学中则表现为从学制的确立、教学制度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到对教师的选择与淘汰、学生宿舍的安排等一系列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务中,大学生很少有参与和申诉的权利,更多的时候是接受安排;即使表达出不同意见也鲜有效果,独立自
主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呵斥。在这种“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夹击下,大学生难以生成独立自主的思维品质和行为品质。
(三)教育方式僵化的问题
广大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管理的人员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管理员”“保姆”“救火队长”,以“不出事”为评价其工作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作为权威角色出现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其“关心”和“爱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成长的篱笆——大学生可以安全地附着于篱笆之上成为长势良好的植被,却很难成长为参天大树。另一方面,这种关注与爱护一旦缺乏尊重和沟通,就会变成强制性的监督与管理,就难以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师生之间就难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有真正的心灵相遇、相通和交融,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
三、对策建议:加快推进以凸显学生自主性为导向的高校改革
首先,高校教育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促使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的思维发生转变,为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奠定基础。针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应加快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向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型。构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在对信息和知识主动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同时注重学习环境的建构,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下,利用情境、会话、协作等要素,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P.106-107)构建主义教育教学理念能够有效矫正大学生自主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知识观层面,建构主义不仅重视存量知识的记忆、理解,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从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决断”能力;在学生观层面,建构主义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看成是独特性的人,看成与成年人之间有着巨大差异的人。接受构建主义教育教学理念就意味着承认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师生关系观层面,构建主义教育教学理念拒绝“教师中心”的权威主义及其指导下的不平等师生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社会问题、个人问题,自己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主义教育理念的深入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个性的大学生。
其次,要完善高校管理机制,为大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开拓广阔空间。一是要加快推进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高校管理的行政化本质上是使高校师生员工服从于行政权力,而不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因而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要着力改变两种现象,一要改变通过行政化的学校管理集团控制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尽可能少地受到行政职能部门不合理的干预,二要改变将高校师生的管理都纳入到以权力为基本要素的行政框架的格局。只有突破高校现有的层级式权力架构,才能开拓学生的自主性空间。二是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可试行教授治校制度,促进学校与学生关系从“管理导向”向“关系导向”转型。通过教授治校,紧紧依靠教授集体治理大学,调动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尊师重教和学术自由,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效率。可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对其学习与生活的指导,使之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会生活,达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驱动、自我发展的目的。
再次,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环境。高校及其各院系应创新培养方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内学时学分、增加选修课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等具体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通过提供灵活的选课制度,给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建构自身知识结构的条件与机会,促进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同的校园精神,主要包括了学风、校风、班风等。大学校园的整体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自主能力的软环境。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学术、 科技、文体活动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大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丛晓峰,刘楠.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研究[M].青 ? 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