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科学精神 感悟家国情怀
何健
[摘? ?要]科学推动物质世界的进步,也是改变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学生不仅要树报国之志,更要具有报国之才。科学精神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独特作用。
[关键词]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历史学科
[中图分类号]? ? G633.5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28-0076-02
家国情怀的精髓在于责任与担当,使个人抱负与国家、时代要求相统一。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独特的作用。笔者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为例,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力量,树立报国之志,学习报国之能,涵养家国情怀。
一、于情怀处立意
教学立意是贯穿一课的核心线索,彰显了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能决定一节课的高度与灵魂。历史教学需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质,体现历史学科的灵魂。加强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深刻的体会,这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是一种人文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带着学生去体验科学在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方面展现出来的力量,激发学生“国家强盛,我有责任”的社会责任感,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二、课堂教学片段与评析
1.感受成就,培养自豪感
学生认识国家是从认识家乡开始,家乡的发展是对国家发展的直观感触,教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根据主题多利用乡土资源,激发他们建设家乡和国家的责任感。本课一开始,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送人游吴》杜荀鹤(唐)
材料二? ? 苏州公交发展历程
[ 1959年3月 2019年3月 车辆数 27辆 4900辆 线路数 7条 369条 员工数 226人 9600人 里程数 40公里 7000公里 ]
教师应根据主题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从《送人游吴》这首诗能看到古代苏州的水运交通状况,从苏州公交发展历程中,感受苏州巨变,为家乡的发展自豪。这方面的乡土资源非常多,可以展示《平江图》,可以带领学生到枫桥实地考察苏州古代船运。学生身边的史料、乡土资源更能触动学生。
材料三? ? 1876年,外国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一年后被清政府赎回后拆除。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了我国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截至2017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是1978年的2.5倍,高速铁路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的三分之二。
补充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历程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从而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使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正如学生所说:旧中国积贫积弱,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人们思想僵化,甚至出现建好了铁路又拆除的怪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特別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事业迎来巨大发展,跃居世界前列。这说明国家独立、强盛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
2.认清国情,增强忧患意识
认清国情,增强忧患意识,汲取经验教训,增强责任担当是家国情怀的题中之意。历史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理性爱国,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材料四? ?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09年冯如制作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的客机长期依赖进口,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于2017年首飞。C919最大起飞总重72.5吨,最大直线航程4075公里,美国波音787-9梦想客机最远航程达到1.4万公里左右。我们和世界一流客运飞机的差距十分巨大,中国依然是这个领域的追赶者。
教材中对中国飞机发展的描述非常简略。此处,补充中国研制C919的材料意在引导学生一方面为中国取得的成就自豪,另一方面认清国情。在大飞机等大国重器方面,中国长期受制于人,在前沿科技领域,中国与世界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体验科学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本课是科技革命在交通、通讯领域的反映,体现科技改变了物质世界,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教学要聚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材料五? ? 青岛昔日是一个荒僻渔村,1904年胶济铁路的修筑直接缔造了它的繁荣,至1910年,青岛人口达16.5万,成为华北地区第二港。
材料六? ?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看到火车真是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学生通过材料领会到科学对世界的改变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也影响到道德伦理,塑造着人类的情感、心理、文化,科学的力量是巨大的!此处再补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以及近代西方经典力学、相对论等科学促进了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科学力量的体会更加深刻,促使学生树立报国的志向,学习报国的本领。
三、对家国情怀的一些思考
1.家国情怀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目标。本节课应该在情怀高度立意,强调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还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通过中国大飞机的研制、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战等时事让学生明白当代中国的尖端科技依然落后于世界,历史不能重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培养家国情怀要增强情感体验
历史不是简单的过往陈述,是由鲜活的人物来演绎的,杰出人物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历史教师可以突出典型人物事迹,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课,笔者通过补充三个历史人物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介绍中国铁路发展时补充詹天佑历经艰难修筑京张铁路的史料,介绍航天时补充冯如立志建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的史料,实现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相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受到了极大的爱国情感震撼。
3.实现家国情怀要培养报国才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报国的才能。本课,笔者在强化学生爱国之心的同时,注重介绍科技成果对中国的改变,通过事例让学生体验“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比如詹天佑不仅具有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他在科学上的专业才能能够实现他报效国家的情怀。
4.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有学者呼吁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科学的发展促使人文精神发展到理性。此外,科学家的事迹作为所有课程共有的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很多科学家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伽利略坚守真理的精神、爱因斯坦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等与他们的成就一样惠泽后世。历史学科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也利于克服科学的弊端。
历史课堂应该有情怀,应该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的责任。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历史教师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