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内容摘要:良好的人格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发展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不断在受到重视,因此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本文使用个案访谈的方式采访了三个成年人,采访他们经历的重大危机以及处理方式背后的关联,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倡导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理论 环境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介绍
埃里克森集中研究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将自己的理论贯穿一生并且呈现出动态的发展。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由遗传决定的并且每阶段都会遇到危机,只有危机解决了才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顺利发展都会获得一定的人格特征。关于处理危机方面,埃里克森认为解决危机的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在解决危机里面既包含着消极因素也包含着积极因素,只有解决问题时积极的因素所占的比例大于消极的因素才可以说危机被解决了。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这时期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时期孩子出现自主意识,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这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一时期他们处于前运算阶段,充满着自我中心。
⑷学龄期(6-12歲),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时期孩子刚进入入学阶段,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这个时候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要求开始矛盾,出现角色混乱。急需要形成正确的社会自我,在矛盾中成长。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在这个时期他在寻求一个人或者一些人来与他共同面对自己想做的事,在亲密关系中产生不断改变世界的能量。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二.研究假设与方法
本文研究的主要假设是:成年人解决危机的方式是否与他们之前的经历有关系,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需要去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研究方法使用了个人访谈法采访了三名成年人。使用访谈法是因为询问的问题较多及问题也较深入,所以访谈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使用本方法记录他们经历过的重大危机,如何处理危机以及背后的关联。采访之前的经历主要包括三个时期:儿童期,学龄期以及青春期。
三.访谈分析
被访者1:被访者的主要危机是离婚,主要因为三观不合而分开,比如她说“从生活的长远来看,两个完全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生活就很难,但是也得去努力”被访者处理方式积极因素较多,当危机来临时,她考虑到去努力沟通化解危机。那么这样处理是否与她的经济,思想和性格独立有关联?她说到:“至少我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我来讲,无论从性格还是其他,我不会因为婚姻失败了我会如何,基本上我还是挺独立的,挺自强”那么被访者之所以经济,性格思想独立的原因是什么?和她之前的经历有关吗?其之前的经历如下:
谈到儿童期时,她说道父母教导她如何去做人,可以间接表明这个阶段的学习在受父母的影响下去学习。学龄期阶段,她谈到在这个阶段学习成绩较好,学习也比较勤奋。在这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勤奋感可以创造初一种能力和创造力的感觉,被访者具备这样的特征并且萌生出了自我意识从而下一阶段的自我同一性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基础。青春期阶段,她说要被分配到教师行业,但自己不喜欢便选择了另一份职业。被访者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了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已经具有了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念,指的是对自己的感受,也意味着一种自信,即了解和接受自己。做出职业选择是从青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时期的一个重要决定,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清醒的定位和认识,角色混乱的人则会摇摆不定。总的来说,被访者的情况是符合埃里克森的理论的,她在之前的各个阶段发展都比较顺利,儿童期阶段形成的安全感,学龄期形成的勤奋感,萌生的自我意识以及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为后来危机处理也奠定了基础。
被访者2:被访者主要危机是隐藏的不公正的待遇导致工作变动,他处理的方式相对积极,比如寻找各样的人物打听,去试图想把答案挖掘出来以及反思事情发生原因。在危机来临,他想到去解决问题,无果后并接受现状将现有工作做的很好。那么他处理危机的方式以及他相对乐观的心态和之前的经历是否有关系呢?
根据他的描述,从家庭教育说起“父母都是教师,他们以身作则并且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从描述中,他在童年期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在这个阶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龄期阶段,他提到老师与扮演了重要角色,引导其做教学试点,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描述中得知被访者获得了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青春期阶段,他谈到自己所处于一所教会学校,学校比较崇尚平静,思考去突破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包含他的个人因素,他说自己广泛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一些自我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从描述中,可以得知学校氛围和个人因素都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埃里克森也说到,自我同一性的感觉就是自己心理上的自我与一个人在他心目中的感觉相匹配时,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自我认同感。那么被访者之前的经历来看,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氛围以及自身各个阶段的良好发展影响着他,他在遇到危机可以采取相对积极的方式去解决,总的来说是符合理论的。
被访者3:被访者的主要危机是三次创业失败导致巨额债务,她说自己失败是因为缺乏认知,对风险估计不足,自己也喜欢冒险。她说道:“极度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去四处借钱或者求一些借款。刚开始就是这样消极的去处理。”那么她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与之前的经历相关呢?
谈到童年经历,她说自己由外婆看管,外婆溺爱自己,有些事情上会纵容自己。埃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过分保护孩子,不给他们独立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没有自信。相反,对于孩子过于放纵,这样的孩子可能不缺乏自主性,但是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放任,导致儿童处理事情没有边界和原则。被访者还说到小时候和父母心理距离远,对父母没有很多亲密感。在儿童期,父母在孩子的生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缺乏了父母关爱,可能会导致没有安全感或者信任感。学龄期,她谈到自己回到了父母身边,父母严格的管教和奶奶的溺爱成了鲜明对比,产生逆反心理。描述中可得知,童年期缺少父母足够的关怀导致孩子对父母没有安全信任感以及和奶奶的溺爱对比,不利于这一阶段顺利发展。青春期阶段频繁迁居导致高中辍学比较迷茫,她说道:“那时候就是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我觉得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想清楚这个问题。”由于身体、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经历某种形式的角色混淆。(Kroger,2000)但被访者在这个阶段没有获得同一性,也影响了危机解决的方式。儿童期的放纵,学龄期的叛逆,青春期的迷茫都是没有解决危机的表现,会影响之后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明被访者所遇危机以及处理的方式是与之前的经历有关的。
四.结论与启示
经过上述分析,所采访的被訪者1,被访者2,被访者3都基本符合埃里克森的理论,之前某一阶段的发展是否顺利的确会对后边的发展产生影响。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也会有其他因素,环境不是唯一决定人格发展的而因素,但环境也在人的发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本文中的采访也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样本太少和采访者自身理论的局限性等。经过访谈并分析以后,对于如何塑造良好的人格具有一定的的启示。本文主要集中在前五个阶段,因此根据前五个阶段的分析,具有如下启示。
1.童年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人格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从婴儿一出生,不仅需要生理方面的帮助,也需要父母情感上的互动去获得安全感。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当去引导孩子独立去做事情,不溺爱但也不放纵。同时,积极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通过交往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情感,规范行为,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更可以在交往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主动行为 (赵建平,2013)。
2.学龄期:多给与孩子鼓励与支持
儿童进入学龄期,刚进入学校可能会不适应,在学习上有困难。首先老师尽可能的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要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其次给予他们鼓励,帮助和引导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再次需要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在勤奋学习中获得自信。
3.青春期:促进自我意识形成,发展自我同一性
如果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可以正确分析自我,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就可以形成自我同一性。在这个阶段,学习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会从书本中反思,增强自我思考。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学会自省。其次,也可以引导青少年尝试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经过多次的选择和尝试来确定自我认同感。
(作者介绍:冯雪,教育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方向:中小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