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72周年记

    姜石剑

    摘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驻印军在毗邻中国西南部的印缅地区与日军英勇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军队在国境线以外与英美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首次协同作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本文主要论述中国驻印军的反攻缅甸作战,作战的完全胜利,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良好开局。驻印军的辉煌胜利成为抗日战场的一个独特景观,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绝非偶然。对于今天研究抗日战争仍然能够提供一些新的佐证。

    关键词:中国驻印军;孙立人;缅北作战;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10-02

    一、 中国驻印军及作战经过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以后,转入印度的部队,组成中国驻印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是从1943年冬天由印度反攻缅甸开始,到1945年3月攻占腊戍西保,打通中印公路凯旋归国为止。[1](P.1)中国驻印军设指挥部,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训练基地为印度兰姆伽兵营。后编为新一军,国内充实力量后,扩编为两军。后因国内战事吃紧,新六军调回,新一军继续在缅甸作战,直到1945年7月凯旋回国 。[2](P.1)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拉开了反攻缅甸的序幕。以新38师一部分兵力作先锋一边在野人山上同日军作战,一边掩护工兵修筑中印公路初程。先后攻占野人山、胡康河谷、于邦、太柏家、太洛、孟关、瓦鲁班、加迈、孟拱。1944年5月17日至8月4日,驻印军与美军组成中美混合部队攻下密支那,反攻缅甸第一期攻势作战结束。

    在攻占密支那后,休整两月,发动第二期攻势作战。新六军于加迈出兵占领瑞姑之后,50师改隶新一军,其余全部空运返国,参加国内战场反攻。新一军先后攻占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芒友会师,打通史迪威公路。后向缅中进军,先后攻占维新、腊戌、万好、南杜、西保等重要据点。1945年3月30日,攻克乔麦,结束了反攻缅甸的战斗。两年间,敌我伤亡比例为6:1,毙敌40 000余人,伤70 000余人。缴获甚多,占领公路646英里,铁路161英里,解放被日军占领的区域在50 000平方英里以上。[1](P.130)以上即为中国驻印军缅甸作战经过。

    二、 胜利之分析

    缅甸反攻作战的胜利,与中国驻印军官兵的优良的军人素质和有力的后勤保障密切相关,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国际合作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 军人素质

    军官指挥效能方面,总指挥史迪威,丰富的作战经验及对中国军人的熟悉,使得战略方针比较切合实际。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长孙立人和廖耀湘分别留学美国和法国军校。一直指挥部队在缅甸作战的孙立人,几乎是国军中的常胜将军。从1943年至1944年,中国驻印军在反攻缅北中,阵亡18 000人,歼灭日军48 000人。[2](P.1)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极大,兵员的补充及其素质就成了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3](P.1447)扩编后,基干部分兵员多从国内挑选空运过去的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包括学校学生、机关干部、社会青年,都是具有爱国热情、民族立场,为拥护抗战、参加抗战而来。”[4](P.374)“分发至印缅担任文书或救护或翻译等工作,俾能为国家效犬马之劳” 。[5]老兵的丰富战斗经验、知识青年的系统军事训练、高昂的战斗士气,大大提高了士兵素质。

    (二) 后勤保障

    除军人素质外,部队的装备和后勤保障也是形成战斗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驻印军各级编制满员无缺,特种步兵团辖步兵营及直属的团部连、特务排、搜索排、迫击炮连(炮12门)、战防炮连(炮12门)、通信连、汽车连、兽力输送连、卫生队。营以下编制依次。全师编制官兵1.5万人,车辆300余辆,骡马千余匹;炮270门、轻重机枪468挺;火焰喷射器85具、携带式火箭发射筒108具、枪400余枝。直属部队有教导1个团,步兵1个团,炮兵个3团,重炮1个团,工兵2个团,辎重2个团,特务1个营,宪兵1个营,通信兵1个营,工兵1个营,高射机枪营及战车指挥组(战车2个营,轻战车168辆、战防炮24门),战车训练班(5个战车营)等。[2]在进入缅北后,部队的装备、枪械、服装补给,由美军SOS(SERVICES OF SUPPLY)来作主要支持后勤补给。[6]

    (三) 战略战术

    1943年,日军防御重点为各重要资源地及缅甸。为确保缅甸,设立“缅甸方面军”,共4个师团兵力,统一指挥缅甸方面作战。日军面临盟军可能的反攻,无足够兵力应对。缅北及缅中防线过长,兵力不足,只能摧毁盟军的反攻基地,迟滞进攻。急袭主要反攻基地因帕尔,但又必须保持怒江和缅北的防线不变动。由此可见,日军在缅甸兵力吃紧。只能用有限的兵力守住各个据点。而驻印军以协同友军歼灭敌人之目的,于1943年12月中旬先向缅北进攻,夺取孟拱、密支那要点,然后经八莫向曼德勒前进,将敌压迫于曼德勒附近地区,包围而歼灭之。[7](P.1268-1269)

    战斗胜利包括三个要素:敌人的物质力量的损失大于我方;敌人的精神力量的损失大于我方;敌人放弃自己的意图,公开承认以上两点。[8](P.79)1944年在夺取孟拱和密支那后,即达到了战略目的。此后日军在缅北装备和人员损失较大。此时日本已陷入侵略中国的泥潭,兵力吃紧,士兵普遍厌战,加之在缅北遇到比他们自己还强大的对手,屡屡战败,在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驻印军雪耻反攻,充足的保障和刻苦的训练,养精蓄锐,士气高涨。1944年下半年,腊戌被中国军队攻取后,日方只得命令各据点死守,等于承认了在缅北的彻底失败,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取得了完全胜利。

    驻印军的逐点攻略、围攻战法、迂回战法、楔形战法等战法比较适应于缅北丛林作战环境。丛林战法的正确应用,都是驻印军在蓝姆枷刻苦训练的结果。

    中国驻印军在刚开始发动对缅甸攻势之时,兵力很少,天时地形不好,谁都没有料想到这样一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及到一鸣惊人之后,大家才集中眼光,转向这个多雨而无人烟的角落里。可以说,光荣的胜利,是血和汗的结晶,是智力与精神的积集 。[1]

    (四) 胜利总结

    归结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作战胜利,主要有以下几点:

    1.士气旺盛。当时日本人的仰光广播电台:“重庆军思家心切,其锋甚锐!”

    2.团结一致。官兵互信,任何时机皆信为国效忠,使万众一心的劲。

    3.训练有素。训练非常严格,比如射击训练,做到个个能打枪,人人都不差。尤其是森林及特种地形战术的训练,从蓝伽整训起就开始苦练,后来在战场上占到不少便宜。东条英机曾认为,缅甸的国防,日军自能负全责,惟有中国驻印军,是一个极有训练的劲敌,需要高度重视。

    4.指挥卓越,战术高超。在缅北作战中,中国部队常常神兵天降,出奇制胜,后来有人回忆,简直是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5.战斗力保持得法。主要是战略战术上多以智谋取胜,伤亡较小;救护工作迅速,医疗设备完善。热带丛林作战,非战斗减员往往大于战斗减员,而在缅北战场,秉持“救护伤兵第一”,非战斗减员很少,鼓舞了士气,增强了战力。盟方空军和中方炮兵对敌占绝对优势。驻印军在缅甸深得民心,当时国内多数国军部队难以做到。“在高山上,在丛林里,经常可以看见许多喀钦人和摆夷人帮助我军运输粮弹、抬送伤兵、刺探敌情、引导路径”。[1]

    缅北历次“战斗说明了中国军队在新式武器、良好营养、优秀统帅之下,能够完成什么样的奇迹”。 [9]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日本的军心,因此,“在缅甸战场上,自夸精锐的日本陆军被他们一向所轻视的中国军队打垮了。”这对日本军部是“一个严重的打击”。[10]《新华日报》指出,缅甸战场是东方战场的“枢纽”,“反攻缅甸,收得缅甸,解放缅甸的战略要求,不仅是东方的战略要求,而且是世界战略的要求”。[11]

    三、结论

    决定战争胜负取决于双方实力对比,优秀的指挥人员是一个重要方面。缅北作战,在复杂的环境中,如果指挥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反观整个抗战,中国军队往往缺乏优秀的指挥人员,在战争中屡屡失利,并不简单的是“消极抗战”,可能更多的是指挥思想落后。正式军校出身的军官,一般说在战术运用、战斗指挥和训练部队方面能力较强,而且也并不是都不如行伍出身的军官勇敢善战。但是也存在着学非所用的问题。在校学的当时现代化、标准化的装备在绝大多数部队中没有;到达部队后,所学知识又和部队实际脱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适应现状,这就影响了战术、技术能力的发挥。战争胜利,并不能仅靠爱国的抗战热情。整个抗战,当时国家贫穷落后,物资匮乏,军民只能节衣缩食,用挤出来的物资抗击日寇。

    缅甸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是国际合作和协同作战的一个楷模,成为了抗战胜利的先声。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加上英美的物资保障,发挥自己的最大战力消灭敌人。在国内战场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协同作战,在缅甸实现了。

    正是有了包括中国驻印军在内的国军在正面战场的奋力血拼。加上中共军队敌后战场的侧面配合,国际大联合,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孙克刚.缅甸荡寇志[M].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46.

    [2]郑洞国.中国驻印军缅北战役战斗纪要[M].中国驻 印军副总指挥办公室编,1945.

    [3]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5.

    [5]国民党中央大学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呈报该 会成立、从军学生名册及有关发动青年从军之会议 报告等文电[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七 八一,卷宗号:121.

    [6] AFU.战争秘史档案馆.

    [7]国民政府国防部战史会档案,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 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2005.

    [8] [德]克劳塞维茨,钮先钟.战争论[M].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

    [9]金仲华.1944年的世界[M].重庆出版,1945.

    [10]日本历史学研究会.太平洋战争史(第四卷)[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11]论缅甸的战局[N].新华日报,1943-02-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