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

    刘彬

    [摘? ?要]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语言的必备技能,英语阅读更是英语习得的重要过程。文章基于对公众号“薄荷阅读”的研究分析,深刻探析网络教育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 ;英语阅读;教学资源;薄荷阅读

    [中图分类号]? ? G633.4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28-0036-02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技能,也是语言的一种运用形式。外语习得注重输出,但输入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英语阅读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着重点。在英语阅读教学资源上,传统教学模式因文本与教学手段有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厌倦情绪,因此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新资源,寻求新式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英语阅读教與学的现状分析

    (一)从教师视角分析

    1.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英语阅读传统式教学中,教师着重阅读资源本身,以答对题目为终极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关键词定位,如何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如何理解文中熟词僻义的用法等技巧性解题方法,教会学生运用“套路”答题,甚至会针对选项进行推测分析。“功利化”教学方法也会使学生“急功近利”,追求答题准确率而非真正理解文段意义。学生通常先看题目,再从文中找到答案,这种快速查读的做题方法并不需要全篇读完文章,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答题速度和准确率。这就使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也会做题,缺失了了解文章真正内涵的消化过程,未能达到英语阅读的真正目的以及阅读本身对外语习得的能力要求。

    2.阅读文本陈旧,不够新颖

    英语阅读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一篇文章可能会被用好几年,导致学生面对文字毫无兴趣,或者甚至不关心内容,只求答对题目,得到高分。文本内容不够新颖,不能及时与当下社会情形进行准确的语言匹配,无法提供应景素材,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联想生活实际,让记忆更加深刻。过时的文本内容无法满足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做题,成为英语阅读答题的“机器”。

    3.课堂氛围低沉

    陈旧的阅读文本资源、老套的教学方法,自然会导致课堂氛围低沉。学生已熟悉教师上课模式,了解做题套路,技巧千篇一律,变的只是文字形式,内容也并不丰富,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没有兴趣,课堂气氛不佳。

    (二)从学生视角分析

    1.阅读材料老套,学生阅读兴趣不大

    在学习英语的实际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英语篇章,缺少新颖题材的文本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日积月累,学生只会为了做题而做题,忽略阅读材料本身的文字形式和含义。文本内容无法与当下实际生活结合,只是为了考查当前所学知识点而编制出的阅读文献,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兴趣寥寥。

    2.考查题型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阅读理解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每一篇阅读理解文章之后都有相应题目,这种目的性强的题目设置会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无法深刻体会英语语言的应用之美以及文化底蕴,只是把文章当作题目,而缺少语言审美。单一的做题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但迫于考试压力,学生依然会选择低头继续做题。

    3.功利心过重——得阅读者得天下

    阅读理解在各类英语考试中所占比例基本都是最大的,这种分数设置会让学生格外重视阅读,注重提升自己的单词量以及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还有猜测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的能力。阅读分数比例加重,无非是一种告诫学生重视阅读的隐形方式,导致学生重视阅读分数,功利心加重。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英语阅读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基于对公众号“薄荷阅读”的研究分析)

    (一)“互联网+”有利于英语阅读资源开发与整合

    随着时代发展,大数据互联网教育来临。人们的阅读途径不仅有书本、报纸等传统媒介,还有计算机、手机和平板等现代媒介,微博、微信、QQ、Facebook等更是将阅读方式推向新的阶段。海量阅读文本的选择大大激发了人们对英语的兴趣,同时促进了英语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升。“互联网+”教育模式提供了多元化英语阅读渠道,打开了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不再提倡单一化学习和应试教育下的做题模式,丰富了文本内容,有助于教学资源整合与开发。

    (二)公众号“薄荷阅读”研究分析

    “薄荷阅读”既是微信公众号,同时也具备软件功能,专门致力于英语阅读服务,根据英语爱好者的单词量测验结果推荐合适的阅读文本,根据打卡情况进行奖励,达到任务要求则赠送英文实体书籍,从而培养英语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完成当日阅读任务量后自动弹出本节讲义以及做题要求,以便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文章含义,定期积累词汇语法知识,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从而提升读者单词积累数量以及语感,同时提高读者的成就感。“薄荷阅读”基于大数据分析,为读者推送适合其英语水平的时文文本和相关测试,满足其挑战自我的欲望,增加其阅读量,使其收获成就感和自信,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1.精选原版英文小说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英语阅读爱好者关注“薄荷阅读”公众号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指定阅读量任务,更希望通过所学知识去阅读英语原版小说,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用词之道,了解小说内容本身的魅力。“薄荷阅读”根据读者词汇水平每期推荐四本原版英文小说,让学生体会地道英语语言的味道,大大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以及对于阅读的渴望,读者不用再面对枯燥的文本内容,而是结合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本。

    2.打卡督促模式,培养阅读习惯

    “薄荷阅读”每天定量发布任务,读者完成后自动打卡。已读内容和待读内容会在日历计划中显示,督促读者及时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英语文字的能力,同时配有习题和讲义,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3.学习模式多样,增强学习能力

    “薄荷阅读”不仅呈现阅读文字,还有朗读音频,读者可以先听朗读音频,脱离字幕,以此来提高听力,再去看文本内容,提高听读能力,效果倍增。读者也可对未听懂之处反复播放,以此提高听力。综合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速度自然就会提升。

    4.碎片化时间学习,节约时间

    “薄荷阅读”推崇“每日十分钟”阅读,利用碎片化阅读时间,不占用主体时间,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完成阅读任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既学习到了知識,又利用了时间,整合碎片时间高效完成任务。

    三、“互联网+”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启示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以及文本内容都需要及时更新和改进,以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教育。教师应积极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带给英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开发利用新资源,巧妙结合网络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

    互联网教育为英语阅读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渠道,让读者和学习者不再利用单一学习内容进行枯燥练习。相反,互联网教育的多元化整合,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阅读材料,而且文本多样化、信息化、生活化,都是当下阅读课堂迫切需要的。

    (二)培养阅读思维,矫正分数功利化

    应试教育下,阅读更多为的是分数,而多元化网络渠道更多地提倡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有助于学生真正享受和体验英语学习的价值(大量阅读后的精神享受,体验文本中的文学、哲学、道德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肯定,感悟自由精神等)。

    (三)提升人文素养和优化课堂教学

    互联网为英语阅读者提供了更多资源,促使教师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当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深入实际教学,各种在线教育层出不穷,办学宗旨各不相同,本文着重以英语阅读为主要内容,开展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探析。综上可以看出,在传统阅读教学基础上,利用网络教育手段可以丰富阅读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速度,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这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时刻关注互联网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变课堂沉寂氛围,让学生爱上英语阅读。此外,教师也应巧妙利用互联网手段,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薄荷英语”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提供多样文本资源,教学模式新颖,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信息,开创英语阅读新局面,打造全新阅读理念,让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提升阅读速度和效率,增强阅读能力。“薄荷阅读”适合任何职业的英语阅读爱好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其引进课堂,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制定个性化方案,摒弃过时文本,让学生品读原版英文小说,感受地道英语,同时可以借用原声音频提升学生听力和语感,及时讲解,让阅读不再公式化、分数化、功利化,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平,蔡章兵.“互联网+”时代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30):105-107.

    [2]?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闫祯.“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及其化解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7(3):73-76.

    [4]?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