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和小手 牵着一起走
(英文标题:Hand In Hand)
(一)引子
【挖土机拆迁房子……
邹涵:每栋楼的那个墙壁上都写了一个拆字,是红色的,很大、很大。
【救护车疾驰……
谭柳平:半夜里就发烧,烧得那个鼻血都烧出来了,后来转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就没钱了。
胡艳:跟别人去学做粉的时候,洗好多、好多的碗,那真的,这一辈子洗够了那些碗。
【儿童玩耍、歌唱……
李苏:小时候都是爷爷和奶奶陪我。
苏治玉:他出去玩的时候,面对的永远是流动的人。
刘雄:我想让更多的孩子避免这种遭遇。
【肖梦蕊清唱“时间都去哪了……”
胡艳:这就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我觉得很有幸福感。
(二)谭柳平
【长沙县街道的环境声
邹涵:可是有一天,说那儿要拆了。每栋楼的那个墙壁上都写了一个拆字,是红色的,很大、很大,外面还涂了一个圈。
旁白:说话的小男孩儿,名叫邹涵。
邹涵:那时我们没有一点准备,因为我们以为那个拆字是写着吓唬我们的,想把我们吓走。然后就过了两三天,挖土机真的来了,然后我们就只能搬。
【商贩录音喇叭的叫卖声:“来来来,五干香干(一种豆腐制品),一块钱一块儿”,“好吃的香肠两块钱一串,两块钱一串”……
旁白:6年前,母亲谭柳平把他从邵阳市隆回县的农村老家接到了长沙。谭柳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在一个建筑工地旁边,租了个房子。
谭柳平:有一天半夜里我们就醒了,(发现)那墙壁上几千条那个糊糊虫(鼻涕虫),哎呀,满满的一墙壁。我吓得要死,我就不敢睡觉了,每天晚上起来捉那个虫子,还是捉不(干)净,捉着捉着又来了,捉着捉着又来了。
旁白:糊糊虫的样子,邹涵至今记忆深刻。
邹涵:是黑的,有两只触角,就是整个墙壁上都是。当时我睡得很舒服,根本就不知道那个虫爬到我身上来了,然后我妈就让我爸爸赶紧睡旁边,然后我就睡中间,感觉很爽。
【房子拆迁……
旁白:可是没过多久,满是虫子的房子因为城市改造被拆了。此后,他们住的地方,有的没有门窗,有的热得能把人蒸熟……他们到底搬过多少次家,谁也记不清了。谭柳平至今不愿回忆,孩子刚到长沙的那段日子。
谭柳平:带出来3个月他就感冒了,半夜里就发烧,烧得那个鼻血都烧出来了。后来转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就没钱了,我老公的弟弟给他打了几千块钱过来,就把他感冒治好,就赶快把他送回去了。
记者:孩子愿意再回去吗?
谭柳平:他不回去,他一直哭,我也哭,他也哭。
旁白:谭柳平的身子微微向后仰了仰,抬起头,努力忍住了眼泪。
谭柳平:等到我们手里有一点余钱了,又把他带出来。
旁白:她坚持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6岁的儿子在老家,什么都不会。
谭柳平:那是暑假我回去,问他这是几个指头,他不知道,3个指头都不知道,连1到10都数不清,就是傻乎乎地在那里玩儿,逼得没办法就把他带到长沙来了。
【钟楼整点报时
旁白:6年过去,邹涵已经是泉塘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
【学校升旗仪式主持人:“升国旗仪式现在开始”,奏国歌(在中国,每到周一早晨,每个小学、中学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
旁白:邹涵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比如,每到星期一,邹涵就像过节一样开心。
邹涵:我最喜欢星期一了,因为星期一代表着每个星期的开始,然后就跟我朋友使劲地happy(开心),我喜欢把喉咙放得很大,就每个星期一都会喉咙嘶(哑)。
【社区学校的志愿者在点名:“来了的小朋友签一下到,快点。”
旁白:每天放学,他都会来一所叫做“工之友”的社区学校。
邹涵:这里有书看,也可以补习作业,并且这里还有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们都很热心。
【社区学校志愿者教孩子数学题:“一周七天,是吧,它让你算168天是几周……”
旁白:志愿者刘雄,是湖南警察学校一名大三的学生。每天下午四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学校,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刘雄觉得邹涵很特别。
刘雄:感觉他平时都会特别有礼貌地和你交流。比如说他会方方正正地走过来说刘雄哥哥,甚至有时候还会鞠个躬,然后再把作业双手递给你,要求你查看,然后教他改正之后,他又会鞠个躬说谢谢你。
旁白:刘雄说,邹涵的内心很敏感,所以他不愿深究邹涵为什么会对别人如此恭敬、礼貌。
邹涵:我就为了做得更突出一点,就是做得比别人更好一点。可是,问题就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得突出,所以一直在努力。
旁白:三年来,刘雄坚持在社区学校志愿服务。
刘雄:在我小时候,其实我也是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到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里。但是我就適应不了那种城里的气氛,对我们可以说是歧视。就是因为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我想让更多的孩子避免这种遭遇,给他们一些安全感以及归属感。
【邹涵自娱自乐在唱歌
旁白:邹涵的弟弟邹天天出生在长沙。
【邹涵催弟弟赶快写作业:邹天天,快点儿。
志愿者对邹涵说:别催了,你作业不也没写完嘛。本子都没带。
旁白:邹涵6岁的时候,就能每天给弟弟穿衣服、穿鞋子;9岁,他开始负责两个人的一日三餐。
谭柳平(邹涵的妈妈):我也没给他讲过故事,也没逗他说过话,等于是他自己长大的,虽然是在身边,但是我跟他交流得特别少。
(三)胡艳
【胡艳刷碗、洗盘子
胡艳:那时候也走了蛮多弯路的,去跟别人去学做粉的时候,洗好多、好多的碗,那真的,这一辈子洗够了那些碗。
旁白:胡艳,5年前从她第一个打工的地方深圳,来到了长沙。长沙离老家更近,她希望能尽快打工攒够钱,把孩子们接来一起生活。
【胡艳整理碗盘
胡艳:我去上班去了,我家那个小的没人带,那个时候才4岁多,5岁。
他姐姐放学回来就跟他一起。
【湖南天气预报“未来两天,湘南(湖南南部)的雨水……”
旁白:把一双子女从老家接来后,胡艳才发现,自己两班倒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姐姐放学回来,就带着在家关了一天的弟弟吃饭,睡觉。胡艳说,姐姐不太会做菜,一般都是蒸鸡蛋给弟弟吃。那个时候,姐姐才7岁。
【社区学校几个玩耍的孩子在唱歌:“站起来,站起来,动作就是快,爱唱歌的小花猫,背上小书包……”
旁白:在社区学校,大多数孩子都在嬉戏、打闹。有一个小姑娘,旁若无人地在写作业。她就是姐姐,肖梦蕊,今年9岁,在泉塘小学读三年级。
记者:在那么吵的地方,你怎么学习?
肖梦蕊:我就集中在作业上了,所以我就感觉没听见一样,有时候我会听见很吵,所以一边听、一边写。
旁白:现在,妈妈胡艳在一家外企工厂打工,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胡艳:我就需要这样的工作,虽然很累,真的很累,有时候累得有点傻的那种感觉,累傻了。但是你看我在这里上班,我的孩子能够在这里上公立学校,我能够拿住房公积金在这里买房子。
旁白:胡艳每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大部分是靠加班换来的。她根本无暇顾及儿女的学习,给孩子签查作业都得指望志愿者。
【社区学校志愿者:第二问还没写,你让我签字怎么能行?
肖梦蕊:这题不用。
胡艳:像我们没时间给孩子辅导学习,现在,连孩子的教育都不管的话,连名都没签的话,是不合格的。
(四)苏治玉
【微信视频正在连接
李苏:爷爷,你吃饭了没有啊?我想你啦!
爷爷:啊,我吃过了,李苏啊,你吃了没有啊?
李苏:我也吃啦。
爷爷:你也吃啦,好啊,你在那里要听话啊,每天都是要认真,在那里听爸爸妈妈的话啊,知道吗?
李苏:知道了。
爷爷:好好学习,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啊。
李苏:知道了。
旁白:正在跟爷爷视频的男孩儿,叫李苏,今年9岁。3岁的时候,妈妈把他从浏阳老家接到了长沙。在人生的前三年,李苏的世界里没有爸爸妈妈,只有爷爷奶奶。
记者:你特别爱爷爷奶奶,你想为他们做什么呀?
李苏:我想给他们每天来一个大大的拥抱,还说爷爷奶奶我爱你们。
记者:那如果你爱妈妈呢,你想为她做什么呢?
李苏:也说这样,同一句话。
记者:说什么呀?
李苏:跟刚才的一句话是同样的。
【情绪垫乐
旁白:“也说同一句话”,李苏压低了声音,默默低下了头。妈妈苏治玉苦笑着摇了摇头,眼里含着泪。
苏治玉:因为我跟他两个长久不见面,他对我很反感。有一次我回家去看他,他用他们浏阳的本地话在骂我,我没听懂,然后我老公说“人家骂你,你还笑!”其实对我刺激蛮大的。哎呀,这几年打工钱没赚到,孩子也丢了。
【孩子们踢球,一个小孩儿喊:李苏,把球传给我,快……
旁白:为了缓和母子关系,拉近两人的距离,一有空闲,苏治玉就会提议出去玩儿,但是孩子至今还不习惯这种亲近。
记者:那现在呢?你喜欢在这儿吗?
李苏:不喜欢。所以说我每次都想回去。
苏治玉:就是他从零到三四岁的那个过程中我没有参与。他对老家的那种情感,是我永远无法代替的,在清明节之前就问他,我说妈妈带你去凤凰(著名古城)玩一下吧。他说,嗯,凤凰以后可以去玩儿,我还是回老家吧。
旁白:苏治玉慢慢发现,社区里大量的流动儿童都跟儿子有着相似的生存状态。
苏治玉:他出去玩的时候面对的永远是流动的人,今天认识这个,明天认识那个。他跟我说,妈妈,你给我找个姐姐,天天陪我玩的姐姐,我说我真找不着。
旁白:由于丈夫一个人的收入基本能养活全家,苏治玉决定辞了工作,专心陪伴孩子。
苏治玉:就是无意中,在这个小区里面逛,走着、走着就发现那里有一柜子的书,我就走进去了。我最初跟我儿子的关系缓和就在于我坚持给他做阅读。我跟他讲过很多、很多故事。他的很多很多比如说做人的一些方式,都是来自于这些绘本,而不是说我教你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
旁白:苏治玉说,她和儿子都是阅读的受益者。
苏治玉:比如说有一本书给我印象特别深,叫《小鼹鼠的土豆》,就是那个小鼹鼠呵护了一颗土豆长大,已经快成熟的时候呢,被一个农夫给拔走了,小鼹鼠非常空落落,但是它仍然看到了希望,它覺得它明天还是有阳光,很灿烂的。但是我儿子哭得一塌糊涂:明明是小鼹鼠经历了风风雨雨,把这棵土豆呵护,为什么成果让别人拿走了?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他就觉得,我有付出,就必须有回报,那这个时候如果说我没有跟他这个探讨的话,我永远不知道他的这个价值观。我跟他聊,有些事情我们没有付出是肯定没有回报,但是有些事情有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报。
【一个家长嘱咐孩子待在社区学校不要乱走
家长:儿,你在这里?
孩子:啊。
家长:不要乱跑啊。
孩子:哦。
苏治玉:我当初往这里来的频率增加是因为我孩子要到这里来,因为这里来的人基本上是固定的,他想看、想玩的那些人,只要他想来基本上都能看得到。
旁白:这里,就是“工之友”社区学校。
【社区学校志愿者催促孩子写作业:
志愿者:你的作业呢?杜康,进去写作业。
杜康极不情愿地回答:好的。
志愿者:快点进去写作业
旁白:社区学校,让流动儿童在放学之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有固定的小伙伴一块儿玩耍。但是,很多孩子愿意每天都来,是因为他们想让志愿者帮忙写作业。
【志愿者刘雄让孩子查字典,孩子就是不查,把字典扔给志愿者:
孩子:这个字怎么写?
志愿者刘雄:你会查字典吗?
孩子:老师说了,不能查字典
志愿者刘雄:那老师有没有说过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没。
志愿者刘雄:那这句话我告诉你好不好,字典是最好的老師,要不要查字典?
苏治玉:我们之前一直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这个孩子哪里哪里不好,哪里有问题,其实孩子是我们的复印件,家长是原版。那你家长的问题你要不反思、不解决的话,孩子的问题永远在那里。那如果说家长真的已经意识到的话,我相信这些孩子都可以回家写作业。
旁白:苏治玉开始自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琢磨着在社区学校开办了“家有儿女,周五有约”这个参与式的家庭教育小课堂。每周五晚上7点,小课堂准时开课。
【“家有儿女,周五有约”课堂现场互动音响
苏治玉:你可以看一下,绘本里的房子都是有情感的、有情绪的……
旁白:苏治玉正在跟家长们分享怎么跟孩子一块儿有声有色地读绘本。
【苏治玉:来,我们这边的家长,来试着用得意的一个情绪来说一下《鸭子骑车记》。
家长:嘿,鸭子骑车记。
旁白:满满一屋子人,有家长,也有孩子。这些孩子在家没人看,家长只能走到哪儿都带着。
【“家有儿女,周五有约”课堂上
小孩儿:我喜欢左边的
家长:我觉得画得要夸张一些……
旁白:谭柳平、胡艳也在课堂上。许多从农村来长沙打工的父母,在这里学习怎样当爸爸、当妈妈。
苏治玉:其实吧,一个人的改变真的很漫长嘞。但是,家长的一种积极主动是给孩子在树立榜样。他的孩子如果看到,哎呀,我的妈妈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
(五)结尾
【肖梦蕊清唱《时间都去哪儿了》: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旁白:胡艳说,她吃的苦,她不想她的孩子再吃。《时间都去哪儿了》,是肖梦蕊马上要在学校歌唱比赛上演唱的曲目。她说,这首歌是送给妈妈的。
【肖梦蕊清唱《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混入原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记者:未来还想在这边继续生活下去吗?
胡艳:这就是我的家,我在这里买房子,我在这里我觉得很有幸福感。而且我的家人也在这里,我弟他们,我爸妈他们都在这里,我的孩子,最主要的是我的孩子在我身边,我爸爸妈妈在我身边,这个很有归属感、很有幸福感,知道吗?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扬起,渐隐
主创名单:
监制:李坚
采访:刘旻嘒、路菲
撰稿:刘旻嘒
编辑:路菲、刘旻嘒、李坚
制作:路菲、王敏
业务指导:李宏
(本专栏与中央电台广播学会合办,
栏目主持:李宏 栏目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