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与冲绳的历史文化渊源探析

    邵建平++于姗姗

    摘要:今日本冲绳(古称琉球国)与福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明朝以来两地间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给双方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旨在通过现存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福州的琉球馆以及琉球墓园等方式对福州与冲绳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行全面梳理,讨论研究自明清时期以来福建文化,尤以福州地区对琉球王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教育、科学技术、宗教思想、民俗习性、农业手工业、音乐文化乃至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从而揭示出福州与冲绳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

    关键词:福州;冲绳;历史渊源;文化;传播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84-03

    位于日本西南诸岛南端的冲绳群岛,古称琉球,史称为琉球王国,拒史料记载,自隋唐时期以来,福建便开始与之交往;史料称“明初,凡外商入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在福建者专为琉球而设”。清沿明制,福建福州仍为通琉球的唯一口岸。此外,在这500年的漫长的过程中,由中国皇帝册封琉球国王,并承认其存在的合法性,指定琉球国王定期向中原朝贡,在这一时期,福州与琉球国的交往中,福建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琉球国,因而其政治制度、思想教育、生活习俗、科学技术、宗教思想和文学艺术等无不受福州的影响,我们也将从地理位置,历史往来,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探究福州文化输入琉球后对其产生的作用。

    一、地理位置

    古琉球国位于我国台湾岛与日本九州之间,毗邻台湾岛,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系西太平洋的岛群,史称琉球群岛。一般规则下统称的是琉球群岛的古王国,据载清朝被册封时标记为“三十六”或“琉球群岛的“琉球群岛;而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地处东南沿海,加之闽江流经其辖区,交通便利,水运业发达,所以可西接内陆,东出东海;建城至今已有2 200多年,从汉代于今皆为中国东南沿海商业往来良港,素有“福海宝地”之美称。因福州的位置(如经纬度,海上交通条件和航程长短等)较泉州相比更具有优势,便取代泉州成为对琉往来的首选港口和琉球人旅游贸易的场所。

    明朝初年,明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权的利益,通过多种措施,严格控制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还特别针对私人海上贸易实行“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海禁政策。但是在另一方面,明朝对于官方的朝贡贸易却极为重视,甚至不惜采用厚往薄来的方针,巩固发展朝贡贸易。为此,明太祖派遣使节入琉,希望与琉球建立关系,而琉球国中山王也携琉球政要以入明朝贡为名进入中原,自此两国间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为了确保各国来明朝贡贸易的畅通无阻,朝廷还特意将福建省对外管理机构(即司舶司)从泉州搬迁至福州;不仅如此,明王朝还从福建当地招募了社会各个领域的能人奇才组成了入琉使团(史称闽人三十六姓)进入琉球国并且扎根于此,通过闽人三十六姓的指导和交流,很快就开始了琉球对明的朝贡贸易,自此琉球对明朝的朝贡贸易出现了新的局面。自此福州成为了中国与日本贸易往来的窗口,开辟了中琉友好交流的桥梁。福州自古以来就不乏先进的造船业,熟知造船技艺的高人更是比比皆是,且他们精于航海朝贡事务,因此福州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出琉册封使节挑选能工巧匠的不二之地,福州也因此成为了册封师团的出航点和返航点。

    二、历史渊源

    中国对琉球的册封可以追朔到明朝,有固定的仪式,并逐渐形成一种轨制。这种轨制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到了清代,在消化吸收明代的建制后加以改善,已经渐趋完善。福州作为对琉球开唯一的港口,所有有关琉球的册封,全部由福建省省长的官员负责备办。在被任命为特使的同时,皇帝已下令福建省长官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并向琉球王发布诏令要求其做好接待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除却政府指定的任务担当的成员外,也从福州当地中招聘各类人才,包括作家,画家,传教士,医生和所有的工匠和船员等,这些人组成的册封使团到琉球,必然起到对琉球传播福州文化的作用。此外,琉球进贡使团也会定期来中国朝贡,使团一般由百余人或者数百人组成,抵达后被安排住在福州的柔远驿(民间俗称“琉球馆”),在留期间,琉球人虚心求教福建先进文化习俗,兢兢业业的学习各种文化,其中包括宗教习俗和建筑风格等。就这样,在这样双向的往来中,琉球由一个闭塞、落后的国家,经过明清两朝派遣册封使到琉球册封,逐渐把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琉球,有效地改变了琉球的落后局面,推动了琉球国家的文明建设的历程。

    不仅如此,“闽人三十六姓”的传入也促使了了琉球国的进一步成长,它是明朝政府赏给琉球国以期发展该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的侨民。以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为契机,一大批富有精湛技艺以及优秀的专家学者等等一些拥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在他们迁移到琉球国之后,他们用自身的技能幼小促进了琉球的发展,不管是在航海技术还是造船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此举进一步催生了琉球海上贸易的开展和发展壮大。而相当一部分的专家学者们则是撰写琉球国贸易发展史、外交文件的写作翻译以及中国贸易事务的处理,在琉球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闽人三十六姓琉后,受到了琉球各阶层人民的爱戴,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非常尊敬他们,因为闽人三十六姓大都是身负一技之长的人,而且来自各个领域,在各个方面都对琉球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大都被委以重任,他们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和科技等活动中去,他们中有的拜职于朝,有的经商于市,一度成为影响深远的名门望族和达官贵人,因他们大都聚集居住在一起,所以被称为“唐营”,史称“久米村”。因福建是明清两朝中琉往来的官方唯一指定口岸,所以“闽人三十六姓”的侨民们均来自福建各地。明初期,统治者将对琉球事务管理机构设置在福建泉州(史称市舶司),后因为琉球使团入明朝贡都要从福州港逆闽江而北上,为了给入明使团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1472年明政府下令将市舶司搬迁至福州,自此福州成为了唯一合法的对琉往来的通商口岸。 “闽人三十六姓”主要来自福州,明人茅瑞微有言“洪永所赐三十六姓,多闽之河口人”河口市明清琉球馆使团登录进福州城的码头,也是琉球人贸易活动的主要地点,因而与琉球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六姓” 一到琉球,中山国王“即令三十六姓择土以居之,号其地曰唐营(俗称久米村),亦称营中” 。

    此外,来闽留学生也为推动琉球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中琉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来,琉球国渐渐地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生产技术,然后消化吸收为已所用。于是纷纷派遣留学生(史称官生)赴中国交流学习,主要学习优秀的文化和技术等,然后带回琉球国普及发展。官生之外还有一部分琉球人滞留在福州柔远驿延师受业,称之为“勤学”。另一种是学习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他们的学习时间和方法比较灵活,更有成效。在此期间,琉球人主要学习的技能有天文地理、制茶、漆器制作、音乐戏曲、医术、农作物栽培、律法等。并通过此举将先进的福建文化传入琉球,所以说来闽留学生为推动福建文化传入琉球并进一步加快琉球的文明化发展进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文化交流

    随着同明朝建立外交关系以后,其时汉语和部分汉语书面文献等或多或少传入琉球,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基于琉球对汉语、汉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变得更加迫切,包括通过派遣来华留学生、国内兴办汉学教育、推广汉语汉字文化等方式,以期改变落后的文化现状。自进入清朝以来,琉球国对汉语言学的学习愈加强烈,琉球国通过源源不断地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优秀文化知识的同时,在琉球国内也慢慢地兴起一阵建立教育机构之风。琉球国到中国的留学生中主要分为3种,一种叫做官生,事琉球国王室的官宦子弟,第二种被称为“唐监生”,是指到中国的国子监读书的那些学生,最后一种是“勤学人”,他们多数是再福州学习的久米村人,勤学人是最多的,主要学习中国的天文地理,琴棋书画等内容,技艺更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制伞等等。这些留学生除了成为了维系中琉双边友好关系的骨干力量,也有效地保障了汉文化在琉球的稳定传播,奠定了汉语言与中国文化在琉球扎根生长的坚定基础。

    不仅如此,明清时期也大力推崇唐诗,琉球人在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时,也努力学习了明清时期的诗歌,通过学习、消化后经吸收创作了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琉球人把这个叫做琉球汉诗,它的实质其实就是琉球人在学习吸收汉语,结合本国文化所创造的诗歌。它不仅作为琉球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在琉球文学史发展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这也离不开中国古代诗歌的营养,可以说这是琉球王国同明,清两代文学交流的结晶。不仅如此,在文学艺术上,包括琉球的音乐、武术、戏曲和舞蹈在内都具有浓厚的福建地方特色。有史料载:《求阳》载,明太祖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后,琉球国“始节音乐,制礼法,改变番俗,而致文教同风之盛”。从琉球音乐,武术、戏曲,舞蹈的发展过程,明显看出其深受福建文化影响的轨迹。

    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建筑的高潮时期,将琉球的建筑风格与福建作比较,很显然琉球国的建筑风格特点深受福建园林建筑风格的影响。但是从客观因素方面考虑,琉球的建筑也有其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我们从历代册封的使臣著述的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其曰:王宫正殿“为奉神门,左右三门并贮,西向,王殿九间,皆西向……左右两楼,北向,右为北宫,南向”。我们可以得知,这是标志性的中国四合院的建筑,显然是受到福建传统建筑文化风格的影响。正是福建建筑这一稳固的保留,深深地影响到琉球的建筑风格,当然,闽人三十六姓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琉球在宗教信仰方面受中国影响最显著的还在于风水地理知识的认识与应用,早在1667年,周国俊就受琉球政府派遣,前往福建学习风水地理知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琉球人蔡温为了进一步研习福州地区的风水地理之术,也一度到访福州,有史料载:“在福州遍寻地理先生,幸遇刘(希开)先生,就从他精学地理,悉受其秘书及大罗盘一面。”回国后,蔡温就任国师,其在琉球推行风水地理起到很大作用,此后琉球庙宇、王陵、王府、村落的营建都采用了风水地理的学说。福建地区家喻户晓的石敢当在琉球就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与发展,如古代琉球随处可见的对灶神、关帝王、土地神的向往和崇拜,驱鬼辟邪的石狮子,这些都是很好地证明琉球对“泰山石敢当”的继承与发展。

    四、经济交往

    随着中琉两国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国开始传授各类学以及生产知识,对琉球的手工艺及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状态。包括石雕工艺、纺织印染工艺,漆器制作工艺和乐器制作工艺等,而农业方面,主要引进了粮食、蔬菜品种和栽培技术、包括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尤其是番薯栽培,琉球国早在1605年就遣野国前往福州学习该项技术。1695年又遣翁自道来福建学习不同品种的栽培方法。此后,番薯成为了琉球国的主要粮食。琉球的荔枝也是从福建引进过去的。嘉庆年间,李鼎元出使琉球时从福州携带荔枝二株“栽于庭院之后,南北分列,种名陈家紫”。并“序其由来,刻碑立于北楼(天使馆)之侧”有趣的是,明清时期的生产技术的传授往往十分保守,特别是手工艺,多为世袭,不传外人,而福州师傅们却能打破门规之限,把精湛绝伦的技艺不加保留的传授给琉球学生,此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谓是难能可贵。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素来海上交通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先进,早在宋元时期,随着海上贸易事业的繁荣,福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造船基地之一,而琉球是一个岛国,早期的造船业十分落后,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改变那种“缚竹为筏,不驾舟楫”的落后局面,在政策的支持下,不仅可以在福建各地造船场所修船补船,甚至可以出资造船,买船。如上所述,琉球由向福建学习造船技术逐渐过度发展到在福建修船、造船、买船,就这样如此往复不断地通过来闽的琉球使者和随从人员将福建的造船工艺带回琉球,此举直接地推动了琉球造船航海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中琉两国间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琉球国的经济向前发展,加速琉球国社会化进程。

    五、结论

    有史料记载以来,琉球国自建国后,特别是在与明清两朝交往的这500余年的历史大潮里,明清两国通过派遣册封使到琉球国册封,接受来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然后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回琉球国普及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琉球国社会各层面的发展。尽管随着后来随着清政府的没落,琉球国被以不正当的方式被划入日本版图,中琉交往被迫阻断,但是通过今天我们对现存史料的考究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在日本冲绳地区(琉球王国)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方面,还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福建文化的对琉球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闽都文化对冲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以至今日,冲绳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闽都文化的深深印迹,简单来说,闽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和发展,是琉球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莉.明清福州琉球馆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2]徐晓望.清代中琉贸易与福建手工业[J].海交史研 究,1997,(2).

    [3]徐斌.明清士大夫与琉球[M].海洋出版社,2011.

    [4]董明.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