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英美等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单凤霞

    摘 要:通过检索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信息与资料,与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专业设置、主修课程、教学评价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发现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例如专业设置不够灵活、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全而不专、专业特点不够突出,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缺少就业平台的搭建等,从而导致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人才适用性较差。为改善这一现状,应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地域型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4-0066-05

    A comparison of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s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and USA

    SHAN Feng-xi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 By retrieving information and data regarding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by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developed foreign countrie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of China,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were big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major setup, major course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 orientation etc; by means of difference analysis, the author found deficiencies in the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of China, e.g. major setup was not flexible enough, and was lacking in orientation to social needs; curriculum setup was complete but not specialized; major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prominent enough; during teaching the 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 was not ensured; there was a lack of employment platform building; and so on, which had consequentially resulted in the failure of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in China to nicely fit into market needs, and poor professional applica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such a current situation, a regional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social need orient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tourism major;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China;USA;Canada;Britain;Australia

    我国的体育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体育旅游创造的价值还不高。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创造的价值占旅游总收入的25%,而我国只占5%[1]。体育旅游是世界公认的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但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相对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为培养大批体育旅游适用型人才并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必要与体育旅游产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旨在为我国培养适用性体育旅游人才提供借鉴经验。

    1 中外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随着体育旅游业在国外的不断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在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起主要培养作用的还是高校旅游专业。通过网上检索和文献整理,目前发达国家不少大学都设置了户外娱乐、运动休闲、体育旅游等专业课程,如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的体育旅游和户外活动学院、立兹麦曲波里顿大学的休闲与运动研究学院、白金汉郡大学休闲与旅游学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应用健康科学学院的休闲、运动与旅游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娱乐和旅游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娱乐和旅游系;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商学院的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维多利亚大学人类发展学部的人类运动·娱乐与行为学院、昆士兰大学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加拿大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科学与管理学院的自然资源管理系、阿尔伯塔大学体育与娱乐学院、滑铁卢大学应用健康科学学院的体育与娱乐休闲系等[2-6]。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不少大学的院系都在为体育旅游业培养专业人才,为当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小部分高校中设置了体育旅游专业或课程,早期开设体育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有天津体育学院(2000年)、成都体育学院(2002年)、沈阳体育学院(2004年)、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04年)等。虽然有更多院校开设了体育旅游相关专业,但基本都是开设在独立的体育院校或综合类大学的体育院系,目前主要以本科生培养为主,极少有专科院校开设该专业或课程。截至2013年,我国高校为体育旅游业培养的人才仅千余人,且其中一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了其他行业,显然不能满足我国体育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4个体育产业相对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归纳总结(见表1),并与我国高校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见表2)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

    2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2.1 体育旅游专业设置

    国外高校相对有更多自主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积极开设体育旅游相关专业,所设专业灵活多样,有休闲专业、户外运动专业、体育旅游管理专业、户外娱乐专业等,并且专业隶属学院有所不同,采用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为体育旅游业培养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如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依托科学与管理学院自然资源管理系的现有师资和条件优势,开设了户外娱乐和旅游管理专业,为各级政府、国家及省级公园的旅游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娱乐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向培养专业人才;南十字星大学依托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资源优势设立了体育旅游管理专业,为体育旅游项目、体育旅游景点和度假区、运动节日、运动会议、休闲主题公园、探险体育旅游管理,以及地方、州和国家的运动旅游部门的管理工作培养人才;中央兰开夏大学在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学院开设了户外运动专业,为户外运动与研究中心、教学、公共服务和军事、户外零售、环境组织等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本都在体育类院校,总体来说也是依托各学校的资源优势来开设体育旅游方向的专业,但专业设置较单一,在最早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4所体育院校中,成都体育学院在经济管理系下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旅游与户外运动方向),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3所院校开设的专业一致,为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这样就导致我国在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口径较窄且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因此,我国体育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2 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

    国外高校紧扣专业性质与就业方向设置课程,且专业性较突出,课程模块安排清晰,课程体系较全面,培养的是专业性强的全面型人才。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应用健康科学学院的娱乐休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休闲学核心课程、管理学核心课程、社区娱乐管理课程、实习和选修课程6个模块[2];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户外运动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户外专业基础知识、探险中的风险管理、户外活动规划设计、探险活动指导科学、探险活动心理辅导、皮划艇、攀岩、登山、洞穴探险、定向运动、山地自行车等[3];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体育旅游概论、体育运动管理旅游与酒店中的人际交往、旅游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体育政策与规划、统计学、体育与法律、体育运动金融管理、休闲产业管理、体育运动中的公共关系、体育运动市场营销、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等[4]。

    我国高校体育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旅游、体育、管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如沈阳体育学院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的课程主要有旅游学、管理学、体育学3个主干学科,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导游学概论、体育旅游导论、户外运动、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等。理论系统逻辑较为严谨,但缺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无法达到无缝对接,造成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对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2.3 体育旅游专业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

    体育旅游产业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非常注重个人能力培养与锻炼,教学方式比较灵活,绝大多数的课程采用讲授、指导、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有些课程还采用了实验、实际操作、模拟情境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学院还会举办各种讲座,邀请政府部门从业者提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接触该产业,学生从中获得从业建议。教学评价多样化,几乎所有的课程评价都采用了课堂作业与讨论、演讲与个人陈述、论文与期末考试等方式,例如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户外娱乐专业对课程的评价方式有课堂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野外实践与期末考试等;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体育旅游概论采用的评价方式为:资料整理25%、课堂测验15%、主题演讲20%、期末考试40%;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采用的评价方式为:课上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讨论等)10%、课堂测试45%、期末考试45%[5]。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更全面、公平、合理,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很好达到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

    我国在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方面,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元评价方式,但整体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且实践课因场地、资源、设施设备不足等原因得不到保障。在教学评价中期末试卷考试的比重占60%~70%,学生的出勤、作业、个人陈述、社会实践比重占30%~40%,导致学生个人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与锻炼,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2.4 体育旅游专业就业方向

    体育旅游产业发达国家高校培养的体育旅游人才,主要从事一些和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行业工作。学生所报专业、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一致性很强,主修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每学期2-3周的专业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得了今后就业的平台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为社会体育旅游的发展培养了适用的专业人才。如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休闲、运动与旅游系社区休闲专业培养人才的就业方向是社区休闲管理、运动娱乐管理和旅游管理,从该校的Alumni profiles中可以看出本专业已经为休闲、运动娱乐和旅游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士,如,Jordan Abdel-Haq(伊利诺斯州青年高尔夫球协会会员服务部主管)、Grant Cushman(林肯大学教授)、Marc Jackson (夏洛特山猫俱乐部体育娱乐高级经理)等[5]。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体育和旅游领域内,能够进行技能指导、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但专业性不够突出。对于体育旅游人才市场更缺乏精通专业领域的专才,而不是对各领域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全面型人才。

    3 对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与国外高校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在专业设置不够灵活,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全而不专,专业性不够突出;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在就业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范围,但缺少就业平台的搭建,与提供就业机会的相关政府、企业联系不够。最终导致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能很好对接、人才适用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改善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为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应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地域型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地域型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诉求。

    为突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应注重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注意地区特点,地域性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体育旅游学的学科性和体育旅游专业的自身特点,体育旅游学是体育与旅游横向融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体育旅游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在高等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专业的实践性操作;其次要考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体育旅游业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业加强联系,找准培养定位;最后要突出各校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性教学与培训,培养地域性体育旅游产业所需的专业型人才。

    2)招生对象。

    通过查询各高校的招生简章,发现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的招生对象都是普通高考学生,这些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而体育旅游是以户外运动为主的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体力和耐力才能掌握实践技能。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体育旅游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比较吃力,这样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导致了这些学生对该专业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了今后的从业方向,造成人才流失。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因此要重新审视招生对象问题,建议以体育特长生为主要招生对象,以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适用型人才。

    3)专业及课程设置。

    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妨借鉴国外经验,既依托学校教学资源优势,又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置相应的专业,同时还应该注意专业面不能太宽泛,要能够突出一定的专业性。如中央兰开夏大学的户外运动专业、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户外娱乐和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结合专业方向的同时,应充分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相关课程,如地处中原的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河南的拳、河、古、根、花5大特色和丰富的山地资源开山地、水上、传统武术、定向、拓展、寻根探古等课程;而东北地区的沈阳体育学院可以利用当地最具特色的冰雪资源开设冰雪课程。这样既能保证实践课的实施和教学效果,又能广泛利用周边资源创建实践、实习基地,达到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与社会需求实现最大程度的衔接,解决目前的人才供需矛盾,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7]。

    4)专业课实践。

    体育旅游参与性极强,因此应特别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课应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采用实验、实际操作、模拟现实等实践性较强的教法,特别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如在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实习环节相当于4个教学科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要求每月有一周的实践时间[8]。在课程安排上采用分散的短期实践和集中的长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保证每学期有分散的一个月实践时间,毕业前有集中的半年实习实践时间,整体应保证不少于一年的实践学习环节,让学生充分熟练各种技能的学习,以保证学以致用。为保证实践课的课时教学和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建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同时还要与体育休闲、户外运动、旅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使之成为长期的教学实习单位。

    5)教学评价与就业。

    在教学方式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采用讲授、指导、自学与实验、实际操作、模拟现实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式,邀请体育旅游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提供鲜活的案例,使学生接触该产业,并从中获得从业建议。在教学评价中应加强学生课堂讨论、个人陈述、作业、课堂测验及实践操作的权重,减少期末考试试卷的权重,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体育旅游概论采用的评价方式为:资料整理25%、课堂测验15%、主题演讲20%、期末考试40%。每门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重点突出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就业方面,应突出与专业方向和开设课程的一致性,注重与自然资源管理机构、休闲运动管理部门、各级政府运动机构、社区及户外俱乐部等的联系,以加强应用性与实际可操作性,并使学生就业多样化。

    6)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提高我国政府、旅游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教育界对体育旅游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层面成立相应的体育旅游管理机构和服务组织体系,并努力调动地方、企业和院校的积极性,全面推广学历教育和成人培训。另外,还要通过在岗锻炼、脱产培训、在职攻读等方式,培养一批政治业务过硬、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熟悉国际惯例、有经营管理和运动实践知识的业务骨干和中高层体育旅游管理者[9]。

    参考文献:

    [1] 孟刚. 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 体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EB/OL]. 中国消费网,http://www.ccn.com.cn/news/

    lvyou/2010/1015/331581.html,2014-08-20.

    [2] Courses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 [EB/OL]. http://illinois.edu/,2014-10-20.

    [3] Courses of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EB/OL]. http://www.uclan.ac.uk/,2014-10-20.

    [4] Courses of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EB/OL]. http://scu.edu.au/,2014-10-20.

    [5] Teaching Evaluation of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EB/OL]. http://scu.edu.au/,2014-10-20.

    [6] Alumni profiles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EB/OL]. http://illinois.edu/,2014-10-20.

    [7] 杨赳赳,刘辛田. 湖南省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人力资源管理,2010(3):95.

    [8] 胡雁. 中外高校体育休闲旅游专业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88-91.

    [9] 霍红,蒲鸿春. 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