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联主义启示下构建智慧课堂

    李艳如

    

    摘 要: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课堂是一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信息化视角来看,智慧课堂是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物理教学环境。对“智慧课堂”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构想到技术实践再到价值认知回归的发展历程,如今的“智慧课堂”并非简单地将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纳入教学,而是将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拓传统教育时空,再造一种智能无缝的教育新时空。这种“新”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向,通过数据智慧联通学习者的个性化、持续性、全面化学习,并凸显出对此尊重、支持与满足的智慧之光。

    关键词:关联主义;智慧课堂;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0-057?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4-0065-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明确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重点》指出“2018年将在教学中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1]智慧课堂便在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一、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的内涵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应用与融合而逐步发展演变的[2]。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智慧课堂的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下面通过两种视角分成三个阶段对智慧课堂的内涵及发展做相关梳理。

    1.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2001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在《教学机制——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出智慧教育学的概念,他指出教育的智慧性(thoughtfulness)是一直以学生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mindfulness)。教师在课堂中体现出的这种品质,称之为教学机智。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知识逐渐向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转化。而这种变化正是智慧在课堂中的最初表现形式,这一尖端的智慧课堂宣扬的是站在教育视角分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课程活动激发师生情感并促进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这里“智慧课堂”的概念是相对于“知识课堂”而言的。智慧课堂应摆脱传统课程教师是课堂主体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及自主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所学内容做出赞同、困惑、联想、创造等积极的反应。

    2.以教育信息化为导向构建智慧教学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推进,智慧课堂的内涵以一种信息化的视角得以延伸,教育者和研究者聚焦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各类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与自适应学习等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里的“智慧课堂”概念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课堂教学中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如何应用各类信息技术产品、手段、平台来构建符合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教学环境。然而在通过信息技术助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相关产品引入课堂,过度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忽略技术是教学辅助的本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导向下的智慧教学环境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时空,延伸至课外更广阔的基于网络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的核心是网络,网络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共享和相互联通,离开了这个核心,智慧课堂的构建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教育与技术的双向平衡发展成为教育信息化改革实践道路上重点探寻的方向。

    3.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下的智慧课堂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3],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智慧课堂”的内涵结合了教育和信息化的双重视角,展示出一种“智慧”的新生成路径:教育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动态学习数据,在“互联网+”技术协助下被赋予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转化为富含价值的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学者与学习者利用符合时代特征的学习工具,将这些信息资源加工演变为个性化知识体系,并使其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升华为教学的智慧,从而推动课堂智慧教学的发展。这里所谈到的“智慧”,是在我国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教学改革来临之际,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从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泛化,使得新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所体现出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智慧课堂中由技术所带来的价值需要重新界定[4]。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智慧课堂的启示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Connectivism),又译为联通主义,最初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5]。西蒙斯在该理论中提出了他对当今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观、学习观、实践观和创新观的看法[6],他提到网络对现代知识结构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智慧课堂的构建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1.智慧课堂中的知识(资源)是动态的网络生态结构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今“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不再是传统的静态的层级结构,而是碎片化的、海量动态的网络生态结构。关联主义称知识为“知识流”,比喻知识就像是输油管道中源源不断输送的石油,而其管道就是互联网。现代知识系统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被众多的人学习、修改、完善、更新、创造、挑战、扬弃,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网絡生态结构。传统课堂中教师和书本曾是知识的完全提供者,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者不仅可以从教师与书本以外的渠道(如网络课程、MOOC、微课、百度百科等)获取知识,还可以与教师共同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在网络时代,知识处于“信息超载”的状态,人们获得的知识总是多于其可以处理的数量。这些海量的知识并非是一个完成的知识体系结构,而是以短小的、碎片化的知识节点的形式分布于整个知识网络中。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的每个人,或多或少拥有这种碎片化散状分布知识表征的一部分。因此,对现代学习者而言,学习的智慧不仅体现在knowing about(知道是什么),更体现在knowing where and 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在哪并内化),智慧课堂的知识观将互联网视作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网络获取有效的知识节点,并把这些节点连通与聚合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

    2.智慧课堂主张学会获取知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建立网络的过程,在学习网络内,并非所有的知识结点都会持续地保持着相关性。知识和学习是在核心要素不断变化的混沌環境中发生的过程——不是完全在个人掌控之中。同时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还提到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习,并保持知识是最新、最准确的,即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关联主义的学习观指出“Knowing whe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ing about(知道在哪里比知道是什么重要)”,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想学懂一门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都是在课后经过习题练习、反复阅读与思考、实践和摸索,才能最终领会课程中讲授的知识。而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提出了挑战,技术在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知识亦在此环境下不断更新完善,有网络报道曾指出“对于四年制理工学生来讲,一年级学的知识有一半到了三年级就过时了”,因此智慧课堂应教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重组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构建个人学习网络的技能。

    3.智慧课堂提供融合与创新的平台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地球村”中,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发生在“村”中任何地方的任何事情,现代生活中的实际所需成为课堂教学中极好的内容和素材,并因为现代生活的推动与发展,形成了新的学科,并实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生活的主要目标,行动才是决定生活目标的最重要因素。”“知道和做是学习的两种不同层次,我们不仅要知道,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做。”

    因此,在智慧课堂中我们尝试提出“融创式”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核心,将各种教学理论、不同学科特点、各种教学技术支持融为一体,以达到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的目的。“融”是一种“融合”的教育思想,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引领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学生与教师、学习与研究、学习与创造、线上与线下、不同教学方式及教学理论、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均体现出现代教学模式中的“融合”特性。“创”即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转变教师教育观点,营造教学氛围,训练创新思维,掌握相应教学方法和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包括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三、智慧课堂构建方案

    经过上述分析和教学实践验证,我们总结出了“三点两面”的智慧课堂模式,如图1所示,智慧课堂应由教学策略(其中包括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作为指导,教学资源作为支持,同时应有相应的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数据收集反馈。与此同时,学生和教师是智慧课堂构建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教师应为教学中的主导,而学生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即由教师做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1.教学策略做指导

    传统课堂将教学过程简单视作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一般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执行,上课时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课程便终止,这是一种封闭的课程实施。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阐释,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孤立的,它最终会走向“死寂”。智慧课程具有“开放意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创造者,不同教师讲授的同一内容可能会有极大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即课程”。开放式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前事先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对教师发布的微视频(微课)、课件(PPT)、教师录音、测试题等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在课前(可由教师确定时间节点)反馈给教师(提交测试题答案,发布评论)。教师开始教学,学生已经处在相当的起点,学习过程中亦成为主动探究的过程。开放式的课程不会因为物理课堂的终止而终止,学生可以把问题带到课后、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

    

    智慧课堂中的主体意识指学生应成为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决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学生并不是一张任由教师涂画的白纸,他们在课堂接受教育的同时,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做出赞同、困惑、联想、创造等积极的反应。教师并非课程大纲的“搬运工”,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主导,是课程实施中的创生者,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决定了学生的思考与反应方向。

    2.教学资源为支持

    为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当代教育环境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应重点考虑如何将知识(资源)进行系统性的联通,生成符合现代网络生态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资源设计中应考虑重组课程内容(线下)和配置自主学习资源(线上)两套学习资源,实现对智慧课堂的教学资源支持作用。

    (1)重组课程内容(线下)

    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需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需要梳理出原课程的知识结点(注意这里提到的并不是知识点),二是要将这些知识结点进行连通,将其与新的、散布于当今互联网中的其他知识结点进行重组,实现再造。知识有连接点,可以用无数种组织和方式进行重组,教育者可以将自身的愿望、情感加入其中,形成具有个体特色的课程资源。

    (2)配置自主学习资源(线上)

    自主学习资源分为微课资源、微讲义和网络课程资源三类。微课资源建设流程分为总体规划、教学设计、脚本设计、拍摄制作、上传发布等环节。微讲义是以微信公众号作为推送平台,将预先设定好的PPT讲义与教师语音讲解进行结合录制生成的微信资源。这类资源作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知识拓展,使用微信这一大众化的方式,方便快捷地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网络课程资源应与重组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应该包含课程大纲要求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并将其分解为十分钟以内的短知识点,以任务点形式贯穿整个课程进度环节,配合课程教学使用。在实施线上教学时,应注意与线下教学相配合,具体可以参考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3.教学平台供反馈

    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之一是智慧课堂可以通过教育大数据监管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为智慧课堂提供大数据的则是各类智慧教学平台。在此,笔者对使用过的智慧教学平台进行简单介绍:

    (1)课堂授课平台工具——雨课堂

    雨课堂是负责智慧教学实施的工具包,因其使用“平民化”“简单化”被采用作为智慧教学授课平台。教师只需要将雨课堂App安装至电脑,便可以将智慧的教学工具包巧妙融入PowerPoint与微信中。这些工具包括三大类:①课堂教学工具,可支持扫码签到、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学生投稿、不懂按钮、课件推送、随机点名、课堂红包、实时投屏等功能。这一系列功能为教学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②在线试题编辑工具,可支持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投票等题型的编辑,亦可使用批量导入的方式生成试题。发布试题的时间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可选择单人或分组答题,并可选择自动批改、教师手动批改以及组建互评等多种评价模式。③课外资料制作工具,可支持制作适应手机观看的课件,插入慕课视频及网络视频、上传试卷或手机课件、群发公告等一系列功能有利于智慧课堂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推动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2)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超星

    超星系统平台提供精品课、视频课、公开课、MOOC、SPOC等网络课程形式,并配置有中國高校教学管理平台、移动教学平台,可与学生信息数据对接,实时生成学生的学习数据。学生可以通过学号和密码登录到超星网络系统中,也可以下载学习通手机App,在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工具上进行学习。

    超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可以配合任务驱动学习、小组学习等在线学习模式,并实现作业上传、分组讨论、小组互评等教学环节。四、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基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入深水区。智慧课堂对于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善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都提出了相当好的思路和实践操作方法。课堂信息化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具体落实的关键。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智慧教育并不是技术与教学的简单融合,要让教育真正生发出智慧,有待研究者、实践者共同深入挖掘分析。参考文献:

    [1]教技厅[2018]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Z].

    [2]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1-45.

    [3]新华网评:中国有了“互联网+”计划[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5-03/06/content_2828868.htm.

    [4]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7(7):14-19.

    [5]乔治·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4.

    [6]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5):34-40.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