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对我国经济发展史的影响

    沈琪

    摘要:我国古代物流不发达,南方物产丰饶,而政治中心往往在北方。如何将南方的物产运送到北方,是统治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运营,改变了我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结构,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古代经济史;物流

    京杭大运河南起浙江的杭州、北至北京,全长约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为我国物质的南北流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初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吴国为了进攻齐国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隋朝京杭大运河被大大扩展,隋朝大运河从南方抵达洛阳。元朝定都北京,元朝時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终点从洛阳改为北京。京杭大运河对沿岸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为了战略目的。吴国开凿大运河,以为吴国攻打齐国运输粮草和军队。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割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王朝。隋朝决定将大运河贯穿南北,以促进整个王朝的经济发展。我国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部饱受战乱的侵袭,而南方则相对安定,南方的经济发展赶超了北方。

    政治中心在北方、但经济中心在南方,这样的格局使得将南方的物资顺利运到北方,成为历史需要。在中国古代当运输大量重量较重的物资时,首选的运输方式是水运,因此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历史需要。这也是我国在南北朝分裂局面结束之后,隋朝建立统一王朝之后,大力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

    隋朝开凿大运河,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也和当时的政治局势相关。从经济上,南方富庶、北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南方的物资需要经由运河运到北方。在政治上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割局面,但是在南北朝分而治之的过程中,南方的门阀大族崛起,这些门阀大族的崛起大大的消弱了皇权。在南朝曾经有“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些门阀大族与皇帝可以平起平坐,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皇族还要显赫。隋朝建立之后,隋朝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同时加强对南方豪门大族的随时控制,需要加强南北交通,因此开凿大运河也成为一种政治需要。另外开凿大运河也有军事方面的考虑。在隋朝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仍然存在,为了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抗衡,隋朝经常需要动用大量的军队。然而行军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后勤补给,仅靠军队自己囤粮或者利用北方周边的粮仓,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因此通过京杭大运河把南方的物资顺利运到北方战事前线,可以为战争的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隋朝将运河开通之后,后面的王朝不管是统一的王朝,还是分裂的王朝,都积极进行运河的进一步开凿和修缮工作。运河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泥沙淤积等问题,需要对运河底部的泥沙及时进行清理。另外由于各个朝代的都城并不相同,运河的终点通常都要抵达王朝的都城。因此随着都城的改变,运河的终点也要相应改变,这些都是隋以后的王朝不断修缮运河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的历史中,漕运在封建王朝统治中往往占有重要地位。漕运连接一个王朝的南部经济中心与北部政治中心,漕运带来沿途经济的繁荣,通过漕运源源而来的物资是一个帝国发展的动力,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漕运。

    京杭大运河将我国的主要水系连通起来。隋朝开凿的运河,以扬州为重要的中转枢纽之一。隋朝运河的开通,带来了扬州这座城市的繁荣。元朝建国之后将首都定在北京。隋朝建造的以洛阳为终点的运河,已经无法适应元朝的需要。元朝统治者需要将运河绕道洛阳的部分去掉,使得运河从南方直达北京。元朝修好的大运河,比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短了九百多公里。在元朝从杭州开出的漕船可以直接抵达北京,体现了元朝工匠在修建运河中的高超智慧。明朝、清朝的大运河与元朝时期的大运河基本相同。大运河对明朝、清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大运河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同时极大促进了运河沿岸各个城市的发展。京杭大运河极大促进了我国各个地区的物资流动,为全国经济的大一统起到重要作用。

    自十九世纪我国开始尝试通过海路的方式运输物资。通过海上运输物资,虽然风险较大,但是海运运输量比通过运河运输的物资数量大很多。随着海运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运河运输物资的重要程度下降。更加重要的是近现代火车运输的出现和普及对漕运产生了根本性影响。通过火车运输的物资数量大,成本低,安全性高。火车运输比漕运运输优越得多。因此近现代火车运输完全取代了过去通过运河运输物资的方式,我国通过京杭大运河进行物资运输的物流方式成为历史。

    京杭大运河这种运输方式成为历史之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在漕运时期非常繁华的城市在近现代慢慢衰落。但是京杭大运河以及漕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除了运输物资以外,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还起到了其他社会作用。

    京杭大运河所起到的一个重要社会作用之一就是:以市场的方式平抑物价。中国幅员辽阔,各个省份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天气千差万别。在同一个年份,有些省份可能是农业大丰收,另外一些省份可能出现严重的灾荒和粮食短缺。在丰收的省份,粮食价格过低;在出现灾荒的省份,粮食价格过高。为了平衡各地的粮食价格,政府通过漕运来调配全国各地的粮食。将粮食从丰收的地区运输到粮食短缺的地区。从而平抑各地的物价,同时赈济灾民。

    京杭大运河作为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能够顺利运行千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术和智慧,另外京杭大运河还促进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京杭大运河在今天已经不再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但是其文化历史价值在今天得以凸显。大运河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文物被加以保护。经过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努力,京杭大运河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物流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一个经济如果有快速的物流,将大大节约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多,物产分布不均衡。作为帝国的统治者,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物资进行调配。不管是从经济、政治还是从军事角度分析,京杭大运河在我国历史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之外,海运也是封建统治者运输粮食的手段之一。在元朝,通过海运运输物资是通行的一种方式。京杭大运河在修建和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山东、河北地区,由于地势北高南低,京杭大运河需要通过分段蓄水、开闸放水的方式进行运输。运粮漕船在经过闸口时,危险性较高。因此漕运每年也会造成一定的人口和财产损失。元朝统治者积极开发海运等运输方式并倡导技术革新,提高海运的安全性。

    在元朝通过海运运输的物资数量已经超过通过京杭大运河所运输的物资数量。到了明代,统治者反而放弃海运,主要以漕运为主。明代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等海上工程,从理论上说明代在海运上的技术水平应该不比元朝差。也就是说,明朝应该具备通过海上运输物资的能力。但明朝却基本放弃了通过海上运输物资这一渠道,基本全部依靠漕运。有学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沿漕运线路的各级地方官员的利益所致。京杭大运河途经多个省,漕运运输过程繁杂,京杭大运河沿线各级政府官员往往能够借助漕运,盘剥不少财产,中饱私囊。这些官员往往会尽力游说政府坚持进行漕运,而不是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