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心灵在文字中飞扬

    黄泽美

    多进行写作训练,不但能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在教学中,作文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来谈谈有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一、注重积累,实践阅读

    阅读对于写好作文,甚至是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把每天早自习前和午休前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学生阅读时,我也跟他们在一起,共享阅读带来的快乐。另外,我还把阅读作为每天的家庭作业:每天最少阅读半小时,然后对阅读的内容做读书笔记。除此之外,在阅读课上,我还为学生展示阅读收获提供了平台,学生都抢着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所读到的好故事、好文章。

    二、立足生活,回归自由

    著名作家巴金说:“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我们就是要无技巧地教给孩子生活,也应该深情地,一直‘横亘到底地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习作。”真是一语道破写作的真谛。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写作素材不正是从生活中来的吗?这就是生活啊。也许可能会有虚构,但这虚构也是以真实生活体验作为支撑的呀。一直以来,我们在无形中使作文变得更难了,提高了作文的高度。什么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望而却步。什么选材立意要新要精,把学生推离了平凡的生活,不再童言无忌。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标准要求,反而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

    管建刚老师对于写作素材是这么说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写作就是说自己的故事,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见闻。学生不是没写作内容,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困惑、迷惘、秘密、调皮、捣蛋、恶作剧,都可以成为“作文”。他让学生写“每日简评”,就是每天简要记录一个故事、一种心情、一个观点,不仅为“写什么”构建一个宝库,还进行了练笔。他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我手写我心”,简言之,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

    三、学会欣赏,激发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贾志敏老师说,自己小时候曾经也怕写作文,觉得自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但是有一次,新来的语文老师当着全班人的面称赞他的作文,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从此,他树立起信心,喜欢上语文课,而且更加用心,作文也越写越通顺了。可见,教师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

    在作文时,我们不免要求苛刻,期望在高标准、严要求下,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殊不知,在这样的要求下,反而打击了学生写作的信心,从根源上切断了学生写作的动力和能源。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个读者,或者是唯一的读者,他的评价,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写作是一种表达,是一种交流,是一场别具魅力的对话,也是才华的展现,存在的证明。但学生的作文有且只有一个或几个读者,除非被教师作为优秀例文在课上朗读,更多的学生难以收获写作的乐趣,缺乏写作的动力。于是,我在班级墙面、走廊开辟出一块平台,用来张贴优秀作文。学生两周可以投一次稿,来稿只要被选用,一律可以张贴在班级墙面上。在张贴的作文中再进行大众评选投票,评出二分之一的文章,根据大家的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后张贴在教室外走廊处,以便拥有更多的读者,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另外,我还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将写得出彩的文章发在班级博客上,或在网上进行投稿,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写作带来的自尊与自豪,为学生写作注入源源不竭的鲜活动力。

    四、写出作文,改出好文

    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写好作文后,往往不检查不修改,或不用心修改。“文章写好后,多读几遍,把不通顺的地方设法改通顺,意思没有表达清楚的要补充内容,尽量讲得明白些。”“把作文读给别人听听,可以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这成了教师口上的空话。我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是在上好讲评课的同時,以“集体批”“学生互批”“结对子批”为主,“面批”为辅。

    上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且教,且学,且思,和我的学生一起,向着作文的“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