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问题探讨
毛少彬 黄晓燕
摘 要:当前城市基础教育中“大班额”“择校热”与农村“小班额”、教学点的大量出现形成鲜明对比,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单纯用信息化手段远远不够,必须首先解决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文章试图从农村教学点的定位、存在的必要性等方面,对制约农村教学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教師队伍;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 ? 文献标志码:B?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6-0007-03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灾后重建、全面改薄等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城乡一体化建设促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学校“大班额”“择校热”与农村“小班额”、教学点的大量出现形成鲜明对比,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本文试图从农村学校的定位和教学点存在的必要性、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
一、农村教学点的尴尬处境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前提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1]农村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地方经济捉襟见肘,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极为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陆续开始农村中小学撤并,以某一保留小学为中心,周边2.5-3公里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小学都要撤并。这种“画圈式”的撤并方案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也造成局部地区学生上学远、上学难。大量学生陆续转出原来就读的学校,有的投亲靠友寄宿,有的由家长租赁民房伴读,这不仅给家长和学生造成一定的负担,也给城市学校管理带来很多不便。校外寄宿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城市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新出现的大班额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辍学问题屡屡出现。[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在政策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效果不太理想。农村小学规模呈现逐年缩小态势,而教学点却逐年增多,这也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
校舍漂亮、校舍多、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基本齐全,但人气不旺,学生少、教师少、班级多是农村教学点的基本特征。教学点大部分处于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周边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教学点里教师和学生人数少,甚至只有一名教师或一名学生,普遍存在“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象。这种情况使教学点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点存在的必要性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子女上好学的需求日益渴望,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尚无法全部辐射农村学校,农村教学点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3]农村学校也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而长期存在,办好农村教育尤其对农村教学点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圆满完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教学点的存在除了解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问题,还彰显着一个村子的文明气息,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村民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农村实行撤乡并镇和行政村合并,教学点所在的村庄绝大多数都是自然村,这样的村子大都没有村干部,青壮年劳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教学点所在农村的主要人群,教学点自然成为村子里最有生气、最具人气也最为洋气的地方——开展升旗仪式、文艺活动、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的场所,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村民间的和谐相处。
随着网购向乡村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的子女给留守老人和子女寄送的物品,往往会送到教学点,教学点也成为连接家庭亲情的纽带。在教学点工作的教师是村里比较有文化的人,他们与村民密切交往,在不知不觉中向村民传播正在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让他们了解新知识和新信息,促进了边远村落与外界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点其实就是宣扬和引导村民认识和了解社会的信息基站,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保证了学生就近入学,又促进了乡风、民风和家风建设。
有了教学点,就留住了孩子,也留住了人气,能够遏止一些偏远村落走向衰败。另一方面,保留和扶持农村教学点,可以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更加放心地在外工作,为城市建设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三、制约农村教学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问题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4]。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决不能忽略教学点。
近年来,大量有识之士致力于破解制约教学点问题的研究,提出的策略不外乎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点的困境。[5]以天水市麦积区为例,目前制约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学点基础环境差,无法达到“宽带网络全覆盖”的要求
近几年,尽管配置了大量信息化教育的硬件设施,全区大部分学校宽带带宽升级为单个信息点独享网络带宽达到20M以上的网络模式,为大力发展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能。但还有一些教学点自然条件太差,无法接通宽带网络。
2.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相对匮乏
大部分教学点教师人数少,甚至只有一名教师,无法分享教学资源、学习氛围不浓,进行教学研究和教法创新的热情大打折扣。学生在接触互联网后,面对网络中的不良诱惑缺乏免疫力。有些学生把上网等同于打游戏,甚至沉迷于其中,导致部分家长对信息化教学手段产生抵触情绪。
3.部分教学点教师把电子白板用成了投影,基本停留在利用现成的课件简单播放的阶段
有些教师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使用一段时间后,放弃了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尝试,重新恢复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各地为解决农村教学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加大农村教学点“三通两平台”建设力度,改造网络环境,配置“班班通”一体机等硬件设施,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例如,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完善了一所教学点的信息化设备,还没用熟练,随着仅有的几个学生陆续转出就读,设备马上就闲置了,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其次,大部分教学点的教师年龄偏大,信息化设备应用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产生了畏难情绪以及不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的情况。另外,教学点条件差,留不住年轻教师。因此现阶段保持和巩固教学点,单纯用信息化手段还远远不够。
在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人与装备的问题十分重要。建设一支能够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学点不断发展壮大的教师队伍,成为农村教学点推进教育信息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四、农村教学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以当下的师生比例来计算,表面上其总的数量是充足的,但通过纵向进行学科、班级的结构性比较,就会发现教师短缺非常严重。例如,某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不知内情的人会说真轻松啊!其实不然,该教师要教学生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平时既要上课,还要写教案阅作业;既要进行班级管理,还要进行学校管理……其质量和效率可想而知了。事实上,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学生肯定会逐渐流失,也导致教师干劲越发不足,教学质量一降再降,并进一步加剧了生源的流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学点现有教师,无论从年龄、学历、精力还是知识积累等方面,其可发展空间均比较有限。
根据目前贫困地区师资短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教学点教师短缺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1)加强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
在县(区)级层面,积极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以实际行动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教师从“单位人”到“系统人”观念的彻底改变,形成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的良性机制。向区域内教学点选派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和能力特长,促进教学点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使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在此基础上,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依托,定期开展送教送学活动,加强片区内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学习,确保教学点师资力量充满活力。
(2)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设立“党员示范岗”,积极开展宣传动员,鼓励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选派能顾全大局、有责任担当、业务素质过硬的中青年党员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学点,加强教学点师资力量。同时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等方面加大向教学点教师的倾斜力度,让扎根基层的教师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通道,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学点教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奋斗。师资队伍优化了、稳定了,其他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2.多措并举促进教学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夯实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各部门齐抓共管,下大气力改善教学点网络环境,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二是积极投入资金,配置交互式触摸一体机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三是要引导师生在省级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账号,开通“人人通”空间。深化以网络空间为基础的教与学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由点及面推进信息技术大规模常态化应用,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教研,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交流提供支撑,覆盖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真正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
(2)加强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建设
研究制定“专递课堂”“网络课堂”教学方案,成立专门学科指导组,探索以教育信息化手段破解热点难点问题,总结提炼成可供借鉴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指导教师制作课件,进行图文处理,收发电子邮件,提高远程互动能力,能利用互联网共享区域内外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资源,促进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使教师、学生、家长普遍有获得感。在网络学习空间上传和下载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课例、微课等教学资源。鼓励城区学校、中心小学与教学点结对子,有针对性地开发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实验等薄弱学科各节点的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并着力推广深化应用。鼓励教师大面积地利用“班班通”设备自带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
(3)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多样化培训
县区教研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网络研修、培训活动并分层推进,借助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以省平台为基础,开展不同应用层次的普及性培训;强化对设备使用操作培训。各中心学校(学区)要建立教师研修团队,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点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选派教学点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让他们学到知识、开阔眼界。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前来传授经验、示范教学,与教学点教师交流座谈、答疑解惑,使教学点教师能熟练运用平台个人空间中的备课工具进行集体备课,并开展网络化课例观摩、评课议课、教案反思、课题研究、资源共建等工作。
(4)加强以竞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指导工作
为教学点教师创造参加“一师一优课”晒课、各级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网络微课大赛的机会,使他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高应用水平,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加强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案例培育工作。
中央电教馆每年都征集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优秀案例。目前优秀案例大多集中在基础条件和信息化工作开展较好的城市学校,近两年出现了一批幼儿园。教学点在这方面很少出现成功案例。因此,加强和探索这项工作大有可为。农村教学点在这方面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促使几所教学点教师在各学科中普遍化、常态化应用,或在课程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有创新,形成特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对推动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其实也是我们推动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必须制定好的政策,创造各种条件,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只有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确保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吸引转出去的学生自然回流,逐步扩大教学点办学规模,提升教学点自身内力,同时也必将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择校热”的难题。这也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优质发展的必由之路。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农村教学点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偉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究,2009(5):110-140+245.
[3]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4]逯海军.守望相助,实现网络强国的伟大梦想[J].中国信息安全,2014(7):34-37.
[5]胡珊珊,徐小双.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数字教育,2018,4(2):75-80.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