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络心理课堂,凝聚班级团体动力
林小丽?吴文凤
〔摘要〕疫情当前,学校“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正逐渐成为常态。而现实中许多教师缺乏网络课堂教学经验,导致网课成为大型翻车现场:课堂管理难落实,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注意力难集中,学习效果和传统的面授课相比也打了折扣。本文阐述了如何根据网络教学的特性和网络人际互动的特点组织和开展心理课的网络教学,激发班级团体动力。
〔关键词〕网络心理课堂;班级团体动力;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2-0030-0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开学后,教育部提出“利用网络停课不停学”的应对策略,教师的教学模式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网络教学,这种转变需要师生双方积极适应和相互配合。现实中,大部分教师缺乏网络课堂教学经验,导致网课成为大型翻车现场;而学生在家里上课,没有教室和课堂的氛围,注意力难集中,听课效果和传统的面授课相比也打了折扣。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心理教师,我最近也加入了网络教学的大军,反复思考如何根据网络教学的特性和网络人际互动的特点组织和开展心理课的网络教学。
一、学校网络心理课堂面对的挑战
网络教学有很多优点,例如教学资源丰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但由于师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来讲并不同步,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控能力要求较高,而这两方面恰恰是很多中职学生的弱项。因此,网络教学在课堂的管理和互动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效果要逊色很多。
首先,课堂管理很难落实。在宏观层面,学校需要规划科学合理的上课时间,加强外部监督;在微观层面,教师既要根据学科的特性传授知识,又要隔空掌握课堂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对学生的行為进行有效监督。
其次,在课堂互动方面。尽管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广泛使用了增强交互性的问答、点名、讨论、评论等技术,但缺乏面对面沟通时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视听线索,互动很容易变得程式化,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课堂。不少教师反馈,在对直播课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有些学生网上签完到就不见踪影,整节课都没有参与任何课堂活动,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在听课。也有部分学生坦言自己签到完就去做自己的事了,有时候一边打游戏/刷微博/刷抖音一边上课,这样的学习状态谈何学习效果?当然也有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他们按时打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在家里上课,没有教室和课堂的氛围,注意力难集中,上课变成了听单口相声。
笔者对广州市中职学校的部分心理教师做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教师们使用的教学平台主要有微信群、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得实等,采取的形式有直播、上传学习资料、学生自学、在学习平台答疑、在平台和学生互动等。就教学效果而言,不少教师表示线上心理课和线下心理课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从团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常规的心理课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1],这四个阶段移植到网络的土壤上是否合适?脱离了现实的载体,该如何构建团体动力?没有面对面的互动,该如何推动团体动力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从失败经验中,我们摸索出以下工作思路: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设计适合线上开展的团体活动,初步凝聚团体动力;另一方面,发挥不同网络平台的优势,创设网络互动情境,推动团体动力向良性发展。
二、上好第一节心理网课,初步凝聚团体动力
由于是第一次课,对于学生来说,心理教师是陌生的。虽然学生之间已经互相认识,但在网络上上课也是头一遭,因为不知道团体的气氛是否安全,很多学生持观望态度,所以第一节课可能会出现沉默、冷场的情况。还有的学生故意表现出令人不快的言行,以试探教师能否适当处理问题。
很多心理教师会在第一节课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尽快熟悉班级成员,增进彼此的了解,这种方式对于新组建的团体是可行的,但是对于组建周期已经比较长的团体,学生的接受度并不高,如果一开始的活动就引起抱怨和抗拒,就会增大团体的阻力[2]。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活动是为学生设计的,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教师的自我介绍再精彩,也无法激起团体动力的涟漪。
还有的教师会在第一节课订立团体规范,例如团体成员应以坦率、真诚、信任的态度相待,对在团体活动中了解的信息必须保守秘密等。的确,这些要求都很重要,但是能不能做到要靠团体的力量,只有团体朝良性发展,这些要求成为成员的共识,才能内化成为团体规范,只靠教师念出来这几句话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一节心理网课到底该怎么上?一般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初期阶段活动的目的是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活动形式最好轻松有趣。我们在第一节心理网课“让我认识你”中设计了一个“名字变形记”的心理活动,大家用看图像猜谜语的方式来作自我介绍。学生将自己的名字用图像的形式画出来,例如“陈”,可以画一个橙子;“余”,可以画一条鱼;“文”,可以画一只蚊子。我们鼓励学生大开脑洞,给自己的名字设计一个别具一格的图像组合,教师收集好全班的“图像名字”之后,在课堂上玩猜名字游戏。
这样的自我介绍对于学生来说,既消解了对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的厌烦,也不会出现熟人还要在大家面前装作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同时以图像作为沟通媒介,更加切合青少年的网络趣味。猜名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谐音“梗”奠定了心理网课轻松愉快的基调,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也变得密集而有趣,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自然形成了安全、轻松、开放、接纳的心理氛围。心理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网络上大家的发言和互动,捕捉班群成员的面貌,而这一切都是在笑声中实现的。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个活动会引发起绰号和嘲笑他人的群体行为,我们为此做了一个课堂调查,了解学生中的起绰号现象,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曾经被人起过绰号,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曾为绰号苦恼过,而因为名字谐音被别人联想到不雅外号的学生占一半左右。“名字变形记”活动引导学生给自己的名字赋予不一样的含义,而不是被他人的想法牵引,掌握了对自己姓名的解释权和主宰权,化解了绰号带来的消极作用,一举两得。严格来讲,这个活动需要两节课时间,我们一开始会给出一些现成的名字图画让学生猜,一方面,让学生熟悉活动的规则;另一方面,用不相干的人的名字导入作为缓冲,避免了群体内成员信息直接暴露可能引发的焦虑和自我防卫。
三、创设网络互动情境,推动团体动力朝良性发展
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优势反过来也造成了教学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脱节,导致教学的针对性差。尤其是心理课,特别注重体验和分享,如果没有交流和互动,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就变成了讲座或是脱口秀。不是说讲座不好,而是讲座更多是在认知层面影响学生。事实上,人的改变通常不是走“分析—思考—改变”这条认知通道,而是“看见—感觉—改变”。当然脱口秀讲得好,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脱口秀讲得再好,对团体动力并无催化作用,因为学生才是课堂主体,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形成团体凝聚力,才能增强成员的归属感、亲密度。除此以外,单口相声式的直播,对授课者的口才和幽默感要求很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郭德纲、罗永浩一样口吐莲花、妙语如珠、包袱不断,牢牢抓住听者的耳朵,很容易沦为教师自说自话的“一言堂式”。 因此发挥不同网络平台的优势,创设网络互动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可以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推动团体动力向良性发展。下面以我校心理课最常使用的几个平台为例,介绍网络心理课堂的人际互动形式。
1.微信
微信使用门槛低,人人都有,对于没有电脑的学生来说,在微信上上网课十分便利。而且微信互动功能本身就十分强大,只要巧妙设计互动情境,让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就很容易催化团体动力。
举例来说,每节心理网课我们都会设计一个暖身活动,在活动的设计上,我们会考虑覆盖面广并带有人际互动效果的暖身活动。例如“词语接龙”游戏,由教师在微信群里组织接龙(微信群的常用功能),可以由教师先发起第一个词,如“今天”,然后学生接着“今天”继续往下写,衔接的词汇要符合一定的语法结构要求,可以在内容和剧情上跳脱常规思维,制造反转,突出戏剧化。“词语接龙”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还可以提神醒脑、活跃气氛,同时达到签到、暖身的目的。这个活动的变式也很丰富,例如,把“词语接龙”换成“成语接龙”“古诗接龙”“语音接龙”,效果也不错。
微信的小程序也能帮助我们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例如比较流行的“挑战方言”“表情家园”“猜歌达人”“画画猜猜”“成语猜猜看”等小游戏。在情绪主题的心理课上,我们之前线下的课堂互动活动试过“你来比划我来猜”,猜的内容是描述情绪的词语。转移到线上,这个活动就可以用“画画猜猜”小程序来实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头脑风暴,收集描述情绪的词语作为题库,然后随机抽取题库的词汇,并通过“画画猜猜”小程序画出来,让大家猜。情绪主题还有一个常做的暖身活动就是模仿动图或表情包,线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现场的干扰也比较大,课堂秩序不好维持。转移到线上,所有学生在家中使用“表情家园”小程序完成模仿任务,减少了现场的干扰,还可以反复演练直到自己满意,制作属于自己的表情包。开展这个活动之前,一定要和学生订立契约,告诉学生本次课的表情包只允许课堂使用,不能外传;未经他人同意,私自传播或制作他人的照片和表情包,属于侵权行为。
2.超星学习通
超星学习通是一个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里面有一些交互设计很适合开展心理课的讨论和分享,如“主题讨论”“词云”“投票”等。以校园欺凌主题心理课为例,有一个案例是某学生因为被同学起绰号而拒绝上学,抗拒人际交往。在团体暖身阶段,我们发起“主题讨论”的任务:你曾经被人叫过外号吗?学生的答案会以楼层的形式排列呈现,其他人可以在楼层下提问、回答、评论和互动。最后,教师使用超星的“词云”功能,把学生的答案以图表的形式即时发布在群里。在团体转换阶段,我们让学生投票“你是否曾被绰号困扰”,调查曾因绰号造成伤害的比例。答案选项:A.曾经有过困扰,现在好了;B.曾经有过困扰,现在还是不喜欢;C.没有困扰,既不喜欢也不讨厌;D.喜欢自己的绰号。在团体工作阶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自己和绰号的故事,回顾绰号的来源,思考绰号给自己带来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并尝试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绰号。有一个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绰号是“方肉猪”,一开始我们都认为这个绰号应该是困扰当事人的,但结果这个绰号竟然是当事人喜欢的。他对待绰号的态度对全班起到了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
网络教学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有助于营造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促进课堂的交流和分享。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延长了团体结束的有效期,以往线上的心理课,在下课后团体的动力也就暂停了,现在有了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讨论主题下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像微博一样,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回复。网络平台成了现实中师生和生生之间情感互动的“延展台”。
3.嗶哩哔哩和问卷星
在心理网课上,我们还使用了哔哩哔哩(下文称B站)和问卷星这两个软件。B站是一个二次元弹幕直播平台,是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数据显示,B站正成为年轻人学习的首要阵地。被用户称为“study with me”的学习直播,已晋升为B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2019年,用户在B站直播学习时长突破200万小时。而“弹幕”是B站的特色,“弹幕”是一种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它能够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具有互动分享和二次创造功能。我们把自制的心理微课放到B站上,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观看并留下弹幕,把一个单向的视频变成了双向的情感联结。
问卷星是一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它提供功能强大、人性化的在线设计问卷、采集数据、调查结果分析系列服务,不仅可以满足心理网课的学情调查,还可以为心理网课提供学习和讨论的素材,如网课期间的亲子关系、学生疫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学生对网课的态度和评价等。线下心理课堂上,一对一的提问效率低,覆盖面窄,样本代表性不强。通过问卷星,我们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团体的状态及态度和行为,提示团体动力发展可能存在的阻力和引力。
四、特殊时期,借助网络的力量,上好心理网课
虽然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但风险尚未解除,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线上教学将成为常态,网络教育也将进一步规范化。特殊时期,我们要学会借助网络的力量,上好心理课。借用欧文·亚隆的名言:“人际互动是团体心理治疗的引擎。”那么,网络人际互动也是网络心理课堂团体动力的引擎。从微观上看,每节心理网课的课堂流程可以参照现实中的团体暖身、转换、工作和结束阶段[3],但这四个阶段移植到网络的土壤上想要适应并存活,必须从宏观上构建起整个班级的团体动力机制,并通过网络人际互动不断推动它朝良性方向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认知上的改变,还有情感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由此提升心理网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志农.论团体、团体动力与心理辅导活动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8-10.
[2]周杨经,施海尧,杨艳.微观下的心理活动课团体动力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7):4-7.
[3]毛颖颖,曹晓丽.网络教学中有效人际互动的实现[J].科技视界,2012(7):141-14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广州,510000)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