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浩一的毛泽东研究论析

摘要:野村浩一是日本中国学的著名专家,长期从事毛泽东和当代中国研究。野村浩一高度评价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做出的卓越贡献,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毛泽东是给整个世界以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爱国者。野村浩一认为解放的思想、实践的思想、教育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特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适应了中国革命运动。他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包括:发现了农民的革命潜力、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反对官僚主义、倡导群众路线等。他还预言毛泽东思想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野村浩一的毛泽东研究注重文本的鉴别和考证,力争采用最早的版本考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时对毛泽东著作的原文进行个案剖析;把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研究放到当时国内外大环境中进行考察。这都为国内的毛泽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野村浩一;中国学
中图分类号:D61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3-0101-005
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1]毛泽东研究已成为海外学界的“显学”。[2]在国外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欧洲等研究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重镇。在众多的海外毛泽东学者中,日本学者野村浩一有着重大影响。
野村浩一是日本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著名专家。他出生于1930年3月13日的日本京都府,1950年进入东京大学法学部(政治学专业)学习,受其师丸山真男等人的影响,开始关注中国问题研究。他于1953年毕业后作为特别进修生,进入丸山真男的研究室做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晚清和近现代中国。1959年特别进修生学习结束后,野村浩一在立教大学法学部担任副教授。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野村浩一逐渐把研究领域聚焦在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方面。他与美国从事毛泽东研究的著名学者费正清、施瓦茨、傅高义、孔飞力等人有着良好的关系。1971年,野村浩第一次到新中国进行学术访问,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此后,他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学者逢先知、汤志钧、李泽厚、丁守和等人有着密切联系。野村浩一曾任日本立教大学法学部部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日本政治学会会员、现代中国学会会员、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1995年,野村浩一从立教大学法学部教授的位置上退任,担任名誉教授、专修大学法学部教授,于2000年退休。野村浩一的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中国革命的思想》《人民中国的诞生》《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蒋介石和毛泽东》《现代中国的政治世界》和《近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等。
一、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
中国历史作出的卓越贡献
毛泽东的生平是野村浩一最为关注的研究内容。在毛泽东去世后不久,野村浩一就撰写了《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一书,对毛泽东的生平进行了全面深刻、客观公正的评述,他认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作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
(一)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野村浩一指出:毛泽东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民来说,他是个伟大的解放者和革命家。毛泽东一生的活动,几乎都是同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的半个世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國27年联系在一起度过的。“毛泽东是杰出的革命家,是率领几亿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动乱中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运动的领袖。同时,他与所有的伟大的革命家一样,也是一位富于独创的思想家。”[3]野村浩一还从毛泽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分析了毛泽东的革命生涯,认为毛泽东的整个思想及其特点是在几十年的具体革命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的运动难以分开,毛泽东的思想中的本质部分也与毛泽东的现实活动密不可分。野村浩一断言:“毛泽东的思想恐怕比其他任何人的思想都更为明显地大部分与历史或革命史密切相关。”[3]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延安政权,这个政权成了引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中流砥柱。“同时,他既是政治家、战略家,又是哲学家和诗人。多才多艺和非凡的能力对全国人民产生了不可抗拒的魅力,这给他在全中国树立起了一个光辉的形象。”[4]130野村浩一总结毛泽东的一生时还说:毛泽东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中国革命,在中国大地上挥舞锄头,真正地使鲜花盛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二)毛泽东是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野村浩一指出,从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业绩分析,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毛泽东是一位对当今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早在毛泽东还是“共产游击队”的首领时,日本人就已经知道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民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的英雄业绩。而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是作为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的杰出领导人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他大大改变了亚洲的地图,他重写了历经一个世纪的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与此同时,作为实现这一巨大变革的领导人的毛泽东的思想,成为人们强烈关心的对象。经历‘中苏对立到‘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可以说在全世界的人们面前留下了‘毛泽东思想存在的深刻印象。这样,其思想仍是确凿无疑地代表或象征着20世纪当代世界的一份智慧的遗产。”[4]序言1野村浩一还谈到了中国“文革”时期对西方左翼运动的影响。他说:“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中国的60年代中期,在西方先进国家里几乎是同时,学生和青年的叛乱——‘新左派运动震撼了那里的社会,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60年代后期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波浪在全世界范围内,特别冲向与文化有关的领域的时代。”[4]127后来,“毛泽东主义”在欧洲的“新左翼”中还出现了极多的变种。
(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爱国者
野村浩一认为,毛泽东一生所一贯追求的,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基础上的革命,直到晚年还在号召人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确实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自己的思想。野村浩一指出,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对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这一笔名征集朋友一事大加赞成,说:毛泽东为“爱国”而广招天下志同道合者,期待能够找到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朋友。在分析毛泽东对待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野村浩一指出:“有一点是明确的,对于毛泽东来说,首先要有中国革命,然后才有作为实现中国革命方法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中国的革命,就是拯救中国,拯救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群众,尤其是农民。”[4]66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主张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野村浩一指出:“毛泽东正是把苏联当作一个‘反面教员,下定决心要制订出自己设想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法。”[4]141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野村浩一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全面考察了毛泽东的生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和影响,应该说很多评价都是中肯的,都是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
二、客观分析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野村浩一被日本学界称为“毛泽东主义拥护论者”。不过,野村浩一所说的毛泽东思想与我们国内的理解有所不同,主要是指毛泽东本人的思想,而不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认为,20世纪东方巨人毛泽东的思想隐藏着一种照射当代世界的光芒,需要后代学者进行本质性的分析;毛泽东的思想已成为人类智慧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点
野村浩一认为,毛泽东思想虽然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但其基本特点有三:第一,解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性格。在野村浩一看来,“造反有理”的革命观念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始终。他说:“早在1927年,毛泽东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中写过‘造反这句话。此后,在大约十余年后的延安,进而在二十余年后的解放了的中国,‘造反有理作为他的运动的关键之一出现了。”“大概在毛泽东的一生中,这里提到的这句话已深深地埋在他的思想中。”[3]第二,实践的思想,即辩证法地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野村浩一认为,毛泽东的思想最自觉、最有意识地抓住了革命实践,实践的思想是毛泽东的第二大特点。他说:“对于立志中国的解放,即把中国从殖民地的封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毛泽东来说,革命的成功与否,自然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最终只有实现的革命行动和运动,即无数的中国民众的革命实践,才能促使革命成功。在这种意义上,毛泽东的思想,基本上被用来指导这种革命实践,同时,其思想的有效性,也正是在这种革命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5]95野村浩一还指出,毛泽东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实践者,毛泽东的思想带有本质性的契机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第三,教育的思想,即实现人的思想观念转化。野村浩一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中,“治病救人”是毛泽东的党内斗争方法。特别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被称为“老三篇”的文章,简洁而又平易,为人们指明了人生发展的道路。在野村浩一看来,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是在中国,同时在现代世界上,企图变革现实和变革人们思想观念的人。
(二)考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野村浩一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革命运动相适应的。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深受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含有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成分。第一次北京之行,毛泽东对政治的兴趣逐渐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后,毛泽东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于1920年的第二次北京之行,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书籍,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野村浩一说:“这时候,中国还没有成立共产党。也就是说,他还是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转机不过依然是27岁的毛泽东投入新运动的真正开始罢了,其内涵只有经过数十年的岁月和实践才逐渐形成并得以不断充实”[4]45。毛泽东虽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但其采取的态度,一刻也离不开对中国现实结构的认识和理解。野村浩一说:毛泽东“越是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规定,他的思想就越是带有泥土气息。或者说,他越是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约束从中汲取营养,其理论也就越是带有一种中国思想传统的表现色彩。”[4]49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率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时候,已经深入地接触了列宁主义,慢慢地包容了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开始把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中去。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矛盾论》和《实践论》等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的思想活动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解放后的30年中,毛泽东思想在“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两个发展“高潮”。野村浩一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在和现实的成败密切相合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思想的进程之中,毛泽东后半生的所作所为几乎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4]13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野村浩一发现,毛泽东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批评,告诫不要盲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三)分析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野村浩一指出,毛泽东思想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毛泽东发现了农民身上的革命潜力。他说:正是毛泽东的慧眼发现了中国的农民运动,在农民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对革命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也是构成毛泽东革命方式的重要支柱。毛泽东的农民观就是对农民革命潜力的发现,或者说是作为农民儿子的毛泽东本人的自我发现。野村浩一指出,毛泽东思想中第二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他说:“为了实现农民的解放,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十分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而且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紧密相连,是条变革中国社会的道路。可以说,毛泽东抓住了人们追求解放的心理,不失时机地开辟出一块根据地空间。”[4]79野村浩一认为,群众路线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始终。他说:毛泽东反复强调警惕党的机关内的官僚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否则就会产生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现象,势必要挨打。他认为,毛泽东一贯主张放手发动群众,让干部参加劳动,对犯错误的干部实行“治病救人”的方针,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野村浩一还说,克服“奴性”,追求精神解放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野村浩一举例说:毛澤东否定“宗族主义(血缘主义)”,而且认为“妇女是半边天”,主张妇女解放。毫无疑问,这些与旧中国的传统伦理——“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上下关系)那种“儒教”是完全相反的。大概毛泽东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痛感到最重要的就是人们精神的解放。
(四)预言毛泽东思想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毛泽东去世后不久,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出现了一股“非毛化”思潮,但野村浩一坚定地认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他说:“毛泽东死后,伴随着‘四人帮被迅速打倒这一具有震动性的事件,‘文化大革命旋告结束,这个国家又迈开了新的步伐。而它的指导思想,不是别的,仍然是‘毛泽东思想本身。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已成为引导这个国家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指导核心。”[4]136他还特别深情地说:“毛泽东的思想是毛个人的东西,就像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一样,在于它活的灵魂。或许毛泽东本人是带着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更甚者对于人类、对于历史的无数个疑问而辞别人世的。但他把思想留给了人们。”[4]206
野村浩一对毛泽东思想的分析虽然与国内有所不同,但有其独到之处。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点、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的分析,基本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实际。他对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作用的预言也被中国历史发展所证实。
三、野村浩一的毛泽东研究对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野村浩一作为一个国外学者,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不同于国内学者,所得出的某些观点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研究还是在多个方面对深化国内的毛泽东研究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注重文本的鉴别和考证,力争采用最早的版本考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国内学者开展毛泽东研究,一般喜欢引用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尤其认为最新版本是权威性的资料。野村浩一等国外学者多注重搜集毛泽东著作的最早版本,并将其与《毛泽东选集》上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1956年作的重要报告,野村浩一发现该文在毛泽东去世后的1976年12月公开发表,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但这个文本与“文革”时期流传到国外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中收录的文本比较,在语言、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别。他举例说:“《万岁》中称苏联为‘部分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在《选集》里,则对苏联指名道姓予以批评。关于内容上的差别,多是加入毛泽东在其他场合所说的论点而成。”[4]142在评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时,野村浩一说:“在毛泽东逝世后,由‘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出版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与经过毛泽东自己校阅的第一至第四卷在性质上还是有所不同。”[4]208其中的差别不仅表现在行文、字句的整理上,也包括内容上相当大的更改。因此,他主张在引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文章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野村浩一这种科学谨慎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国内学者学习和借鉴。
(二)研究毛泽东思想时对毛泽东著作的原文进行个案剖析
国内学者在进行毛泽东的思想研究时,往往针对其观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很少对整篇文章展开深入分析。野村浩一则在《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一书中,列出专章对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进行全面分析。这些文章包括:《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民众大联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五·七指示》。每篇文章前都有“解说”进行分析,野村浩一在文前除分析该文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历史作用外,还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了文本的鉴别,使读者对毛泽东的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对野村浩一在毛泽东思想中的观点加深理解。如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解说中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而且特别是重视农民这一点,可以说是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路线形成的出发点。他把这篇文章当作毛泽东思想形成出发点的经典文献。野村浩一书中收录的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1926年1月刊登在《中国农民》创刊号上的,是最早的文本。野村浩一将其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上的该文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研究毛泽东的思想必须重视最早的版本。这种研究方法的确值得我们重视,不注重原文的分析,往往人云亦云,不得要领。不注重全文的分析,往往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正确理解毛泽东文章的原意。
(三)将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研究放到当时国内外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常常局限于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相关的视域里,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流于简单化。野村浩一在对毛泽东生平和思想进行研究时,不仅注重分析毛泽东生活的社会环境,还注重分析当时发生的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从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中得出切实客观的结论。为了让读者对这些背景史实有全面的了解,文后附有“毛泽东年谱”,不但有毛泽东的生涯史料,还有对应的背景资料。这样可使读者在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轨迹的同时,对当时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件也一目了然,进而认识到毛泽东为什么会走向革命道路和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如野村浩一在列出毛泽东于1929年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时,给出的背景材料是日本承认国民政府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就对1931年蒋介石集中力量“围剿”红军而置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于不顾和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发动“九一八事变”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野村浩一的这种研究方法也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如何从大的历史背景中分析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理解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由于野村浩一的《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一书出版于“文革”刚刚结束,其掌握的史料相当有限,再加上他的研究视角与我们不同,因而得出的观点有别于国内学者。但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被学界称为“毛泽东主义的拥护论者”,其研究可以为我们国内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1):4-10.
[2]曹景文.日本的毛泽东研究论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44-51.
[3][日]野村浩一.毛泽东的思想的特点[J].徐黎,编译.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4):99-103.
[4]野村浩一.毛澤东——人类智慧的遗产[M].张慧才,张占斌,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5]萧延中.从奠基者到“红太阳”[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吴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