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崔竣杰 洪宇 王晓倩 曹毅

    摘 要:蔬菜栽培学是一门园艺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在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融合其中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三全育人”目标的新要求。该文从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知识教授的融合策略等方面探讨了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措施,为蔬菜栽培学课程的隐性德育教育提供改革参考。

    关键词: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2-0156-0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源于1958年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是广东省最早设立园艺学的涉农高校之一。2000年始办本科,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为广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为广东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2020年为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蔬菜栽培学是本校园艺专业核心课程。

    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蔬菜栽培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蔬菜栽培技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断进步。蔬菜栽培学是一门系统讲授蔬菜栽培技术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性强的课程[1]。

    立德树人的成效已成为当前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要不断挖掘农学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3]。将蔬菜栽培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是新时代蔬菜栽培学课程的新要求。为此,本文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充分提炼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寻找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教授的融合点,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以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及学农、知农、爱农的“三农”情怀。

    1 蔬菜栽培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1.1 蔬菜栽培涉及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通过考古学发现我国先民早在7000~8000年前就已开始食用蔬菜。中国古代对可食用的草菜总称为“疏”,汉代以后加“艹”作为“蔬”。在《夏小经》《诗经》《尔雅》等古籍记载的蔬菜种类就有约30种;6世纪的《齐民要术》记载的蔬菜已多达46种;明清时代从国外引进蔬菜较多,到了清代我国蔬菜种类已基本定型[4]。不同时期某些栽培蔬菜的重要程度不同,如葵和蔓菁2种古老蔬菜早在《诗经》已见记载,汉代和南北朝时也是主要栽培蔬菜,但隋、唐后逐渐变少,到清代时,仅在个别省区栽培[5]。不同时期蔬菜的名称也不相同,如西晋时嵇含著的《南方草木状》中首次提到“菘”,南北朝的《南齐书》把当时的“菘”称为白菜。

    在距今3000年前的甲骨文字中就出现了关于蔬菜栽培最早的文字记录,蔬菜栽培叫作“圃”[6]。在历代古籍中也不乏记载蔬菜栽培的技术和经验,如《论语》中记载樊迟向孔子请学为圃,孔子谦虚地说“吾不如老圃”;《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和《审时》4篇农书,系统地总结了栽培技术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齐民要术》详细描述了种瓜的种子消毒“凡种瓜法,先以水净淘瓜子,盐和之”和虫害防治“以枚举瓜蔓,散灰于根下”等技术。我国蔬菜栽培的光辉历史伴随着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学习蔬菜栽培历史可以极大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了数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所形成的蔬菜栽培技术和经验,需要园艺专业学生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1.2 蔬菜栽培涉及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 蔬菜是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的“菜篮子工程”解决了重大的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高增长支柱产业。蔬菜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我国蔬菜(不含西甜瓜)播种面积为2081.5万hm2,产量7.2×1011kg,总产值超2万亿元,居种植业总产值第一位,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促进城乡居民就业。蔬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承载了数量众多的城乡劳动力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与蔬菜种植相关的劳动力达1亿多人,与蔬菜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相关的劳动力8000多万人。三是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据海关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出口蔬菜1095.2万t,出口额155.2亿美元,贸易顺差149.7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7]。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3 蔬菜栽培涉及職业道德的坚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蔬菜从土地到餐桌的整个生产环节都可能影响到蔬菜的安全问题,因此蔬菜从业者必须坚守职业道德,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进行蔬菜生产。在蔬菜栽培环节,部分经营者和农户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由于不当的栽培与管理措施造成的蔬菜安全事件频发,如“毒韭菜”“毒豇豆”“甲醛白菜”“毒豆芽”等。这些蔬菜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也降低了消费者对蔬菜的信任度。学习蔬菜栽培学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掌握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还需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食用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8]。蔬菜专业人员要有道德底线,要学法知法守法,任何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除了受到严厉谴责,还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1.4 蔬菜栽培涉及吃苦耐劳和创新精神的发扬 传统蔬菜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蔬菜生产过程中栽培措施较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精耕细作。自古以来,传统的蔬菜种植者离不开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蔬菜栽培已逐渐呈现出由露地栽培向保护地栽培发展、由单季栽培向周年栽培发展、由分散生产转向集约生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等趋势。伴随着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涌现的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中的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现代植保等。未来,人工智能会充分应用到现代蔬菜栽培管理的全过程,在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益方面具有无限潜力。在“新农科”背景下培养“新农人”,要求学生适应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发扬吃苦耐劳和创新精神。

    2 蔬菜栽培学课程中思政元素与知识教授融合策略

    2.1 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专业与思政教育并举 蔬菜栽培学课程线上学习资源较为丰富,包括中国大学MOOC(扬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智慧树(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银在线(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本课程讲授可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通过雨课堂、课堂派、腾讯课堂等为学生提供课前学习资料和问题讨论,线下课堂上将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还可以建立QQ群或微信群,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学生互动和交流,辅助提升教学效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据《蔬菜栽培学》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寻求专业与思政的契合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三农工作”的合格建设者。

    2.2 案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厚植专业情怀 蔬菜栽培学课程案例教学以蔬菜科学家的蔬菜情节为例,介绍老一辈蔬菜学家对某类蔬菜的研究经历,展现老一辈蔬菜学家们不辞辛劳、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我国著名蔬菜学家李家文教授为例,李教授是结球白菜杂交起源说的创始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教学之余,他倾注全部心血于中国起源的芸薹属植物白菜的系统研究,并长期到山东省等地蹲点调查,同时又对结球白菜起源、演化、分类、高产、稳产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李家文教授非常重视研究古代蔬菜科学遗产,做到古为今用,其利用《齐民要术》中提到的“中条子”(蒜珠)可繁殖大蒜的方法,作为在生产中防止大蒜退化的方法之一。他还创新地提出“南选北繁”,实现中国南方甘蓝生产用种国产化。再以我国著名蔬菜学家蒋明川研究员为例,其十分注重对中国几千年丰富的蔬菜生产经验进行研究,整理并分析了先秦、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栽培蔬菜的种类及栽培技术,为现代蔬菜生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追根溯源。蒋名川研究员一生坎坷,早年深受军阀混战及天灾之苦,后期又受到“文革”运动迫害。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其87岁高龄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人生的最大夙愿。这些蔬菜学家们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们做一个勤奋、进取和富有专业情怀的“新农人”。

    2.3 课程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隐性德育作用 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无缝对接,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在蔬菜栽培学课程中关于我国蔬菜栽培历史的介绍,以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为契合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关于我国蔬菜产业现状的介绍,我国蔬菜总产量、人均产量及各主要蔬菜的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可以融入大国胸怀和爱国主义元素;关于“光周期”和“春化作用”的介绍,若南北间引种或栽培周期选择不当,会造成部分蔬菜先期抽薹或不能形成鳞茎,通过观察和分析,该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关于蔬菜栽培过程中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介绍,用肥不当或用药不当可能会引发蔬菜安全问题,既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科学施肥和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诚信和职业道德精神;关于蔬菜单产与国外的差距介绍,我国设施蔬菜单产远低于荷兰、美国等国家,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掌握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紧迫感,树立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 教学效果

    通过2018—2020届3届161名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课堂督导教师、实习和就业企业反馈,课程思政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普遍认同。

    从短期效果来看,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全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新农人”职责和使命的深入认识。走进传统劳动人民和蔬菜学家,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走进蔬菜栽培专业知识,融入历史文化、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等,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抬头率”、课堂讨论参与的积极性、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从长期效果来看,主要表现在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的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正面对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发展蔬菜产业是重要的实现途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因此,能否培养出“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的“三农”专业人才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最现实的标准[9]。

    4 结语

    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和适应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将思政元素融入蔬菜栽培学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新农科”背景下,《蔬菜栽培学》课程为有效保证人民群众营养健康,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提供了支撑作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好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三农”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宋红霞,侯雷平,聂红玫,等.核心课程“蔬菜栽培学”课堂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园艺文摘,2014(11):199-200.

    [2]颜晓峰,孙兰英,栾淳钰,等.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193-201.

    [3]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8):77-80.

    [4]陆子豪.中国蔬菜生产的历史演变[J].中国蔬菜,1990(1):44-50.

    [5]胡驰.中国蔬菜栽培简史[J].农业与技术,2012(4):93.

    [6]蒋名川.我国古代蔬菜栽培的光辉历史[J].中国蔬菜,1981(2):51-54.

    [7]項朝阳,肖小勇,宋长鸣.我国蔬菜产业当前的新特点、新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蔬菜,2019(1):1-6.

    [8]汤淮春.蔬菜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果菜,2019,39(6):58-61.

    [9]江春,王安源,林煦东,等.农业高校培养“扎根乡村知农爱农”新型实用人才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0(1):3-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