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公平正义

    郭怡慧++姚振

    摘要: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矛盾,提出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当今社会对于维持社会公平正义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化解社会矛盾仍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利益矛盾;群体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63-02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我国社会的矛盾进行系统的分析,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与重组,利益多元化逐渐形成,社会矛盾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由利益关系变动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挑战着我们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文章创作的历史环境与今天高度相似

    上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国内出现一些不安定的状况,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大量问题。党员干部面对新问题,思想上缺乏准备,习惯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处理,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文化建设,党员干部却还固守阶级斗争的思维和方法。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当前我国的社会背景与当时高度相似,都处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1](P.3)随着社会主体多元化发展,社会问题错综复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我们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托克维尔曾言“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2](P.210)改革时期维护社会稳定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强弱的关键标准。处在改革深水区的我国不得不做好万全之策以应对改革中出现的危险。

    二、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当代体现

    毛泽东从人与人的矛盾关系入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是分清敌我。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具体历史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3](P.205)按其观点,当今社会人民应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4](P.45)敌人则是破坏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高度警惕,对敌人的破坏活动进行有效斗争,人民内部矛盾则要改变斗争方式。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有效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矛盾。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多种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现象,再以带有强烈阶级属性色彩的词语来划分矛盾就显得与我国的国情不符。现阶段处理社会矛盾实际上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现阶段社会矛盾具有以下特点:

    (一)利益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群体结构重新分化组合,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化、利益冲突更加剧烈化。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行业差别的存在使社会成员间的收入水平逐渐拉大。收入差距的存在具有两面性,合理的收入差距可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收入差距过大则影响社会稳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这无可厚非,但也有一部分人钻了改革初期我国法制不健全的空子,依靠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暴富,这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三次大的贡献,第一贡献的是农副产品,第二次贡献的是农民工,第三次贡献农用地。”[5](P.17)历年的“圈地运动”中,部分地方官员出于个人政绩的考虑,将本应是外商合理的成本投入转嫁给农民,农民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却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大量失地农民生活无依无靠,各种矛盾异常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观工人阶级在国有企业改制中也逐渐被边缘化。现阶段我国工人和农民“经济上相对贫穷,政治上趋于边缘,文化上明显落后,整体社会地位下降,产生了相当强的失落感”。[6](P.42)这种状况如不立刻改变就会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冲突政权不稳。

    (二)干群矛盾突出

    中国共产党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广大党员同群众关系的主流也是好的。但是党群干群关系在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某些领导干部“四风”严重,他们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漠视甚至侵犯群众利益。有些地方政府为阻止群众上访,不当动用武力派出警察,不仅不会平息事件,还进一步激化矛盾。毛泽东指出“专政的制度不适用于人民内部,不能由一部分人民去压迫另一部分人民。”[3](P.243)警察的非警务活动增多,不但影响警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会降低其公信力。

    不良的思想作风以及工作中的决策失误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一些领导干部追求政绩,不顾本地实际拍脑袋决策上马一些项目,强征农民土地,不仅没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搞得天怒人怨。有些工程过度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破坏了社会的生态坏境。一些干部贪污腐化严重,腐败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腐败手段越来越隐蔽,“窝案”“串案”比较普遍。十八大以来,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大反腐力度的同时对反腐败工作进行战略部署,将反腐败进行到底。

    (三)群体性事件多发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矛盾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胡锦涛说:“一段时间以来,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7](P.30)群体性事件呈现以下特点:群众上访大幅上升,且为越级上访。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当感觉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是寻求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期望有一个“青天大老爷”来明察秋毫,上访便成了他们维护自己利益的唯一方式。有些访民抓住地方政府维稳的心态恶意上访。不管事情的处理是否公正只要不和自己心意就上访闹事,迫使地方政府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裁决。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多元化,行为方式趋于激烈,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此外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因素增多。中国的发展令部分西方国家寝食难安,境外敌对势力同我国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相勾结,策划插手群体性事件,延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此要采取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的策略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在维护社会团结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它依然适用,对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价值。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

    群体性事件矛盾激化大部分是由于干部长期脱离群众,忽视群众的正当要求。毛泽东把反对官僚主义放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首要位置。他认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明事理的可以说服教育的。在处理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上,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也一定会在群众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求党员干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克服自身的官僚主义,切实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实行决策民主化,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发展中出现的很多矛盾,究其根源是决策缺乏民主领导干部决策失误造成的。因此必须实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提高政府机关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保障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并为舆论监督提供条件支持。同时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能力的不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不断拉大,部分人生活陷入困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突出,社会风险的压力更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缓和当前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5]黄兴国.国际都市与中国城乡[J].财经国家周刊,2011,(10).

    [6]刘晓凯.维护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

    [7]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