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关怀渐行渐远

    张琲祺

    ◆摘? 要:互联网时代,技术在为新闻业带来便利和驱动力的同时,会造成新闻业泛化。新闻业泛化对新闻专业化消逝和人文关怀缺位难逃其咎。先不提新闻本身、传媒行业以及专业新闻机构等,单单新闻人身份的泛化就已经是造成新闻运作体系崩塌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新闻业专业主义;新闻生产;新闻业泛化;人文关怀

    首先,新闻人身份的泛化使得一部分普通大众被纳入到新闻生产的圈子,直接或间接参与新闻生产。随着科技发展、智能终端更新换代和配备软件的不断开发与功能完善,传播身边新近发生的事情和发表个人意见越来越容易。普罗大众摇身一变,成为信息生产主体,专业媒体垄断新闻行业的现象瓦解。技术发展造成新闻生产者身份边界的模糊,首先使新闻生产质量堪忧,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大众并不是新闻生产的主流,但庞大基数的影响不得不重视。

    现今言论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就建立在这样的一种去媒体化的交流基础上。每个人都生产并发送信息。交流的去媒体化使得记者这一曾经作为精英代言人、舆论制造者和言论传教士的人群,在当今时代里显得多余。大众都想亲身参与,不希望自己的言论经过任何中间人的阐释。也许看来,从自身或者与自己相似的百姓视角出发,进行相关信息產出,似乎更具亲切感和共情性。可事实是公众作为自身利益的绝对捍卫者,拿着自己的麦克风各说各话。未接受专业培训的大众在对新闻的把控上往往过于主观,所以不论是新闻生产还是对某一新闻发表评论,可能都是有失偏颇的。这些看似从普通大众口中发出的最朴实的声音,就只是生产出的交际噪音罢了。技术背景下不断扩大的噪杂声音是影响当今新闻专业性、干扰新闻真正关注事件本身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技术和需求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主打推送各类名义上的“新闻”的网页、公众号等平台如雨后春笋,其聘用的工作者,大多不是新闻从业人员,而是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大众,甚至是分身乏术的兼职者。互联网语境下,人们主动或无意识地成为新闻生产者,在社交媒体上记录或吐槽生活,有时就会变成关注度极高的新闻事件。我们无法要求这些庞杂的信息产出人群都能做到具备较高新闻素质,也没有理由关闭人们的产出设备,更没有权利叫停非专业新闻生产,只能任由纷至沓来的信息在不同场域里、不同平台上,与专业新闻“竞争”、抢夺注意力。加之在技术的作用下,普通大众与专业新闻人之间甚至普通大众之间的数字鸿沟都在逐渐加深,作为潜在新闻生产者的他们对事件的理解认知能力差异,也只能使产出信息更加纷乱,毫无专业性。更加关注流量的结果必然是新闻内容逐渐脱离以人为本。

    社会舆论作为新闻衍生品也拥有强大作用力。普通大众媒介素养普遍不高,信息分析理解、认知判断、评价质疑、思辨和反应、创造和传输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却是舆论生产的主力军。较低媒介素养使得普通网民极容易被“带节奏”,做出不理性举动。加上匿名意味着几乎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使人们觉得犹如有了保护壳,可以在安全舒适的空间里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就不乏缺少网络公共道德的人在新闻事件下肆意宣泄情绪、报复社会。

    比如前段时间热议的罗冠军事件,就是微博发酵而来的社会新闻。该事件由罗冠军前女友在微博上以受害者身份讲述自己被其侵犯的悲惨故事,造成社会广泛关注。大众看完女生声泪俱下的自白后开始纷纷攻击罗冠军及其家庭,大骂其为人渣,并人肉出其身份证照片加以“强奸犯”等侮辱性言语后公之于众。先不评价事件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问题,女生作为一个完全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人,连最基本的事实呈现都没能做到,事件几经反转中证实她并没有客观陈述事件也没能向公众展示最真实的想法,反而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不断升温话题热度,以满足私利。

    该事件中,主要有两个公众参与环节出现问题,一是该社会新闻的产出极为主观化;二是“吃瓜群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是否真的考虑该如何应对社会问题,还是单纯吃瓜,我们不得而知。总之群情激愤,几乎没时间去管孰真孰假,事件一出就开始向自认为弱势的一方展开疯狂的“关怀”。当舆论倒向另一方时,在匿名的庇护下也有理由反过来再声讨先前支持的一方,最后几轮反转中把所有人都骂了个遍。更差的就是“窥淫癖”式的对社会新闻的窥探心理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作祟,使网络暴力应运而生。

    杜骏飞教授在演讲中强调希望新闻业回归知识分子行业,也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现象,试问越来越迅速的新闻产出和如此海量的信息喷涌而出的时候,新闻业最本质的对人的关注还能分配的到足够的注意力吗?在人人,甚至机器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里,新闻回归专业还容易吗?工具理性滥觞的时代,是否价值理性真的就此磨灭?我想答案可能并不乐观。但因为艰难就直接拒绝改变,那才是最可悲的。新闻业如何再次拾起人本主义精神,公众并不是局外人,反而该是自我反省的关键群体。在这个嘈杂时代该如何做也永远会是值得我们穷尽思考的重大话题。

    参考文献

    [1]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9.

    [2]杜骏飞.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