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张艳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不管课堂教学如何发生变革,提问却总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那么如何让课堂提问变得更有效,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让提问更有价值
我们的语文课堂长久以来习惯于“师问生答”的形式,整堂课充斥着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问题,“碎问碎答”桎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减少课堂的提问数量,从繁杂细碎的提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问题,即对课文理解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问题。
设计主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在此列举几种:
可以从体会人物性格入手,如《番茄太阳》可设计:在你的眼里,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的?
可以从体会文章的中心入手,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可设计:人不是机器,人是血肉之躯,人都要休息,那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呢?细细读读课文第4—7自然段,划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再想想從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可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
可以从赏读、感悟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如《九寨沟》可设计: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景物,用线划出。再想想你最喜欢那一种景物,把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抓住关键字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
对课文片段乃至全文设计主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根据教材实际设计出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定会成为整个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粘合剂,显现出“一问能抵许多问”的教学效果。
二、让提问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是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能够完全避免传统提问方式的种种弊端。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围绕谈话主题自由发挥,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提问方式。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如教学《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课文第3—9自然段那些地方最能引发你的联想或思考。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学生先进行了小组讨论与准备,然后开始小组汇报。
小组长说一段开场白:“我们对‘水奔流不息……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段话特别有感受,下面由我们小组同学发言。”接着小组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别是: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这句话写出了水有情义的特点,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总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状。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位大学者……”(说了一个陈浩大度的事例)
“我从‘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想到水的志向是流向大海,就像很多学生的理想是考入大学……由此我还想到了一位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
“读了‘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这句话我想先说一下‘善施教化这个词语的意思……由此我联想到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善施教化的人。”
小组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还做了精彩的补充。正是有了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才有了学生口若悬河般地侃侃而谈。不要担心我们的学生不会说,说不好。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刚入学就开始接触古典文学的不在少数。我们的开放式提问能激发学生往深处往广处地大思考,学生有了思考,还怕他们不会表达吗?我们要把我们的课堂作为一个眼,一个端倪,用它带动学生的课前阅读与课后拓展,历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和当前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让提问更有灵活性
“一句话十样说”,这里有个怎样说的艺术问题。“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
1.问法多样,重在技巧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是灵活而多样的。常见的有:重问与轻问、正问与反问、直问与曲问等。如《月光曲》一课,盲姑娘想听音乐会,不能实现时,她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教师紧扣“随便说说”一词提问:“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不是随便说说又为什么要讲‘随便说说呢,是否矛盾?”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2.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教师预设学生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再介绍宋庆龄,接着理解“故居”这个词语。课堂上学生读了课题后马上说出课文写的是宋庆龄原来住过的地方的两棵樟树。这时,教师乘势问:“你怎么知道这两棵树是宋庆龄原来住过的地方的呢?”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全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故居”的意思。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案来上的话,那只能事倍功半了。
总之,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只有作出科学成功的设疑提问,才能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才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