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李营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公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公共议程的参与,大多以新媒介为平台。同样,政府治理的方式和理念也往往通过媒介呈现、传播甚至放大,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正确认识执政环境的变化,如何积极应对执政挑战、助推治理的现代化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及政府的现实表现,本文提出应从技术、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借助新媒体时代的趋势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治理;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52-02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重点阐述国家治理问题。可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一届党中央执政的重要理念。然而,南京、杭州等地相继发生的放射源丢失、垃圾焚烧项目选址等公共事件却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治理媒介化”[1]的今天,怎样发挥新媒体的重构功能,助推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然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难题。
一、 新媒体时代政府执政环境的变化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自治能力显著提高
在“人人皆记”的时代,人们可以灵活而有效地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工具联结起来,共同分享事件的真相、集体展开行动,甚至对事件做出裁决。这些变化弱化了个人对于组织和他人权威的相对依附,相对于国家权力而言,社会自治能力显著增强。传统的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和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合时宜。[2]
(二) “共景监狱”社会信息传播场域的形成
随着传播技术革命的发展,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3]在“全景监狱”的模式下,无论管理者是否到位,人们都假定它存在,因而不得不接受外在控制,同时也自觉地规罚自己。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信息垄断的优势逐渐丧失,伴随而生的是“共景监狱”,即众人对个人展开的凝视和控制。近几年网络反腐的风生水起就是“共景监狱”社会信息传播场域形成的最好例证。
(三)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多
一方面,新媒体使社会转型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强化和放大。在新媒体的极端放大作用下,舆论的最终指向总是公共权力使用失当,网络舆论会对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合法性等带来全方位的冲击,降低政府执政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在当前民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很多不理性的现象,如网络极化现象、无底线的网络围观等。温州城管被围殴事件,正是有人在网络上发布“城管打人致死”的谣言才使得围观群众大量聚集,并最终演化为一场群殴。在谣言面前大部分人都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律认知,人云亦云,以“私利救济”的方式发泄私愤,最终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无序。[4]
二、 新媒体时代政府执政的不足之处
从非典事件到汶川地震,从厦门PX项目迁址到网络问政,从09年“躲猫猫”事件网络调查团的介入到如今三公消费公开,新媒体时代政府行政效率极大提高、行政过程更加透明,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的看到,新媒体时代政府治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 重部门建设轻统一整合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如今各级政府普遍实现了政府上网,但由于各部门缺乏资源整合,现实中“信息孤岛”引发的公共服务不力事件频频出现。突出表现为中央各部门自上而下的纵向专网与地方政府电子网络缺乏有效结合以及各地各部门互不连通、相互隔离的实体信息数据库。
(二) 重政府监管轻民众参与
从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来看,电子政务建设仅依附于现有的行政程序和模式,停留于对政府运作流程的模仿,电子政务建设主要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忽略民众的参与体验,从而导致政府网站在内容设置上不准确、在服务提供上不实用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 重经验推广轻制度建设
面对各种新的挑战,有些地方积极应对,创新出很多好的措施,如网上听证会、微博办事厅、微信处理平台等,引起各地纷纷效仿。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各地进行经验推广、模仿的热情很高,加强制度建设、固化创新成果的倾向较低。由此导致政府在回应公众非制度化参与时随意性强,缺乏公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
(四) 重技术应用轻价值引导
新媒体技术以其快捷性、共享性、互动性等特点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毫无疑问在政府工作流程中引入新媒体技术确实能提升政府执政效率。但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虽然新媒体的出现迫使政府转型、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但我们却不能寄希望于一个现代化政府的出现和公民社会的形成。通过当前现状来看,政府过多注重技术优化而忽略了借助于工具的价值宣导。
三、 新媒体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分析
(一) 技术层面:建立整体性的回应机制,拓展电子政务的公共参与功能
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破除将电子政务简单理解成一种政务信息化工具的狭隘观念。发挥电子政务改造政府流程的功能,从而实现以民众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在运行模式上要秉承“物理上多个部门,逻辑上一个政府”的理念,对现有的政府办事平台、政府网站予以整合,以公民的需求为主线调整相关流程设置,使访问者能方便的办理业务。另外,拓展电子政务的公共参与功能,可以采取设立虚拟电子社区、民意手机平台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献言献策。为切实保护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对政府回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如设立部门回应效率排行榜、在考核中加入网民满意度等内容。
(二)制度层面
无论技术革新还是理念更新,只有落实到制度变迁之上才能取得稳固的效果,促进政治良性运行。
1.坚持制度自信,发挥我国特色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迅速崛起表明我国目前的制度是富有成效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做的是改革一些具体制度,使其能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始终坚持我国的基础制度和基本制度,更加自觉地扩大制度共识、深化制度认同,夯实制度根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完善具体制度,推进公众参与的制度化
一方面出台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试先行,对参与的程序、主体、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认定,在时机成熟之后制定公众参与方面的统一立法;另一方面逐步把非制度化参与拉入体制内。通过舆情监测发现群众的非制度化参与热点,主动介入,消除公众的质疑;最后是强化问责制度,建立公众参与领导绩效评价指标,对重大决策未经公众参与而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予以从重处分,同时通过行政诉讼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倒逼行政机关改变决策习惯。[5]
(三)文化层面
新媒体毕竟只是技术,本身并不内含任何价值取向。对我国来说,理智的策略应该是以新媒体技术为契机,积极开展价值引导,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
1.顺应时代要求,更新治理理念
为推进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更好的将新媒体技术与善治的相关理念结合起来,政府应该转变以下几种错误理念。一是实现全能统治型理念向放权服务理念的转变。现阶段人民有参政议政的诉求也有参与决策、进行监督的能力。应根据近些年的改革实践,合理划定政府的作用边界,建立有限政府,使政府从管不好和不该管的领域退出;二是以平等合作理念代替等级权力观念。目前依托互联网产生了大量的民间组织,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从思想上破除等级观念,积极扶持,平等对待,使社会组织充分行使自身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从而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现状;三是以参与协商取代主观专断。新媒体的出现为多元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相关主体的即时对话、沟通、回复功能,政府部门再不能凭借信息优势独立决策。这就要求政府转变主观专断的理念,在决策阶段借民智、集民慧,消弭民声与官声的断裂甚至对立,形成常态化的政民参与协商机制。
2.培育公民社会,夯实治理基础
近几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表明我国公民在面对公共事件时缺乏理性,缺乏文明治理时代的基本素质。这与我国传统高度一元化的社会体制是分不开的,唯有政府主动承担起引导公民社会形成的责任,才能为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打下基础。一是利用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引导人们参与到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和反思中,为确保传播的方向可控,可以培养一批“权威”的意见领袖来引导舆论。二是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引导公民的社会参与。根据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情况对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权利与义务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管理有法可依,从而强化非营利组织的自主自律意识和民主法制精神,形成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
参考文献:
[1]“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6/16/c_121541190.
htm,2011-06-16/2015-07-14.
[2]轩传树.互联网对国家治理具有重构功能[EB/OL].
http://www.jfdaily.com/pl/bw/201403/t20140306_
121147.html,2014-03-06/2015-07-14.
[3]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J]. 人民论坛 ,2009,(16).
[4]温州城管被围殴事件还原切忌情绪化渲染[EB/OL].
http://www.hb.xinhuanet.com/2014-04/21/c_
1110338952.htm,2014-04-21/2015-07-14.
[5]田飞龙.公众参与:由制度原理到制度细节[J].群众· 决策资讯,2013,(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