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课程的伦理价值阐释
常云
摘 要:体育是对人身心健康进行塑造的教育过程,是对人品德修养进行升华和提高的德育过程;体育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和伦理价值,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认识并合理利用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和伦理教育价值,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体育课程; 伦理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又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之中[2]。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
课程思政是为了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实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思政要求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要注重德育引领,教学过程必须以思政教育为灵魂、以课程为载体,所有課程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必须鲜明。在这一背景下对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和伦理价值进行充分论述很有必要。
汪全先、王健认为“学校体育伦理,就是指学校体育中人之行为应该如何规范,它既反映在学校体育的伦理追求之中,也反映在学校体育中人之行为所应遵循的原则之中”[4]。所以,体育课程的伦理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体育课程中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完善生命的伦理内涵
首先,体育课程通过传授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活动技巧和身体锻炼手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夫知识则诚可贵矣”,“道德亦诚可贵矣”,然而“无体是无德智也”,并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5]。健康的身体是道德品质的根本基础,这是体育课程的伦理意义和道德内涵。
其次,教育过程的伦理性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体育课程的教育实施过程是身体实践过程,更是心理体验过程。通过实践和体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养成完善的人格。西方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学必须要形成德性的教育意义”[6]。(1)体育运动过程具有冒险性、刺激性,能满足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愉悦感、满足感;(2)体育运动刺激体内内啡肽的分泌,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会感到愉快和放松,可以帮助处于繁重学业压力下的学生排遣压力,舒缓心态。(3)体育运动过程也是挫折教育的过程。体育运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能使学生体会到受挫、失败时的苦闷,也能使学生体验到取到成绩、获得胜利时的喜悦,使学生具备正确对待失败和胜利的良好心态。通过体育课程的挫折教育可以激发潜能,使学生学会接受失败并享受成功,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社会角色;(4)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需要不断战胜自己的恐惧、胆怯、伤病、疼痛,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这个过程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认识,正确给自己定位,能合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完善自己。
2.体育课程体现出的道德规范的伦理内涵
2.1体育课程中集体主义原则意义重大
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比较严重,自私与自利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这种思想若占据了主导地位就会严重地淡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意识,他们甚至会日趋认同“人都是自私的”格言,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社会失去凝聚力而成为一盘散沙,甚至会演变成对国家、民族、事业、前提的信仰危机。
体育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很少有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取得成绩的先例:个人项目如田径、游泳、武术、体操、羽毛球等,必须是在教师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学生与学生互助竞争而进行的教育过程;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橄榄球、棒球等,更是个人努力与团队共同奋斗的过程。集体主义原则强调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在体育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体现集体主义原则,时刻强调集体主义原则,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个人利益的牺牲是为了维护包括个人在内的集体利益,在很多种情况下,由于个人暂时牺牲了利益,维护了包括个人在内的集体利益,还直接进一步促进了个人利益的实现。
2.2体育课程中保持谦虚、恪守诚信的道德原则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
“谦虚”并非自我贬低、自欺欺人,而是与较强者相比,是“以己之短量人之长”。一个人无论多么强大,总有短处、缺点;一个人无论多么渺小,也总有优点、长处。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强体、强技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长的帮助、同学的鼓励;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对手和队友。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身体、技术才能更快的长进和提高。在学习与竞争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的姿态,是学生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并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诚信”是如何善待他人的最为重要的道德规则。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有信用、守信用,要遵守承诺、履行约定、没有欺骗,不隐瞒欺诈,不弄虚作假。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是体育课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体育课程实施过程必须遵守相关行为规范和运动规则,在规范和规则的范围内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只有师生之间共同遵守诚实守信的规范,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要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欺骗行为(包括竞技和比赛)。体育课程要遵循体育学科发展规律,提高师生的诚信认知与道德选择能力,促进师生自觉地选择对体育课程与自身发展有益的道德行为,抵制与批判各种有损诚信不道德的丑恶现象,这也是体育课程重要的任务之一。
2.3体育课程能强化学生崇尚公正、追求平等的道德理念
“公正就是给予每个人所应得的不变的意志”[7]。简言之,公正就是给人应得,得其所得。公正在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制度公正、赏罚公正、分配公正、决策公正、舆论公正等方面。在体育课程中的公正则常体现在制度公正、赏罚公正、教育公平等方面。在体育课程中各种项目有自己的运动规则和评判标准,在体育竞赛中也有着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守则,对观众也有道德要求,这些规则与标准制定的前提都是公正、公平。规则和标准既是对学生身体和技能发挥的保障,又是对个人品行的有效约束。体育课程被赋予了公正、平等的价值观念,通过参与体育课程中的多样实践活动,体验不同的身份,强化公正、平等的道德理念。
2.4培养学生理智与勇敢的道德品质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任务
冯友兰曾说:“理智无力,欲则无眼”[8]。理智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应当有怎样行为和情绪才能达到目的。一个人有了正确理智,知道什么行为和情绪合理、什么行为和情绪不合理之后,要节制、克制不合理行为和情绪,培养理智所应当的合理行为和情绪,并通过反复行动,使之从无到有、从不习惯到习惯,持久的坚持就能获得理智的美德。体育课程教育实践活动中,各项体育规则和各种纪律约束所允许的行为是合理的,反之是不合理的。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规则意识得到强化,理智情感得到巩固,久而久之学生理智的美德就可以形成。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主阵地,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体育课程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的载体,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体育工作者努力实践、敢于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16-12-9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18-9-11
[3]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19-3-19
[4]汪全先,王健.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当代伦理问题及其消解路向[J]体育科学2018(1):81
[5]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3.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5
[7]THOMAS HOBBES. Leviathan[M]New York:Simon & SchusterInc,1997:113
[8]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2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