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时局分析

    王子朴+闫晓+王晓虹

    摘要:从时局视角对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进行分析。从纵向时局而言,以1949年为分水岭,划分为早期的和近期的我国学校体育。早期的(1949年以前)和近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校体育受到日本、欧美教育思想影响至深;1949年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学校体育受到苏俄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而横向上来看,中国学校体育受其他学科影响根深蒂固;同时内部结构分化始终不断。而近1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的丰富性表现为:(1)推进素质教育和对学校体育“新课标”进行修订;(2)针对青少年体质问题颁发“中央7号文件”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3)围绕北京奥运会举办,开展奥林匹克教育;(4)校园足球有了用武之地。

    关键词:学校体育;时局分析;学科特征;学校体育思想;中国

    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我国用百年历程来总结回顾毫不夸张,无论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算起,还是20世纪初由私塾变为新学堂的日本兵式体操和瑞典、德国体操距今都百年有余;再由外来文化传人说起,即19世纪末由基督教的传教和办学活动经过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传入我国,首先出现在学校的田径运动、篮球运动等,更是有100多年的历程了。正是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和传人我国的外来文化特征,加之学科本身的分化,以及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泛化等现象,用“时局”一词来描绘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特征是有一定根据的。

    所谓时局,原本不过常见的一个政治词汇,指的是时下的政治局势。如“时局不稳”“时局不清”等。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提及时局,更是如此。不能不说与百年前清政府时期中国被列强瓜分的那幅时局图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影响有关。于是,后人谈及中国清政府时期的时局,往往伴随着不独立、不自主等暗喻。而时局图分析用于学术研究、学科分析也并非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因为本身学科发展、学术领域的发展在其历程中,一定伴随着发展态势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时局分析的基本层面。

    实际上,关于学术时局分析,时间上不仅最早出现在百年前的中国时局图,近年来也多见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散见于经济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法等。在经济学方面的应用主要落脚于对经济形势的一种宏观层面的把握,是一种基于历史研究视角把握经济局面的逻辑分析,主要是为了明晰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而论及政治学中时局分析如同经济学一样,也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历史研究视角,譬如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曹子洋发表的《红军长征与中国政治时局演变述略》一文,便是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了长征引发的中国国内政治时局演变,从而总结中国革命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如此种种,政治学中的时局分析同样是一种对政治局面的宏观性的研究视角,重在挖掘总结特点和发展规律,是用历史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凌斌《中国法学时局图》中看到了时局分析在法学界的应用,与政治学、经济学时局分析既有相同视角,又存在方法上的差异,方法上突破单纯的定性研究方法和结合了定量研究方法,例如文献计量法,虽然在方法上更加丰富了,但是历史眼光的研究视角却是共同的。而本研究正是源于《中国法学时局图》的启发,将时局分析视角引入中国学校体育学科及教育实践的规律探寻中。

    1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的纵向时局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从起步阶段就受西方体育思想左右甚重,即从纵向时局而言,呈现出的拿来主义色彩明显。这里面论及的中国学校体育自然指的是近代学校体育发展。那么从起源来看,学校体育在中国肯定是个舶来品。从百余年发展阶段来看,一直没有摆脱东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子。如果以1949年为分水岭的话,划分为早期的和近期的我国学校体育。而近期的又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后,甚至更细分一些还有

    2)世纪以来的学校体育发展。

    1.1早期(1949年以前)的中国学校体育受日本、欧美教育思想的影响

    早期(1949年之前)的我国学校体育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较为明显。“軍国民主义”“自然主义”从日本、欧美传人中国,长期影响着我国的学校体育,例如《癸卯学制》的颁布就是模仿日本学校体育,开设了“体操”“兵式体操”。

    这一时期有据考证,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学校。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发展,体育课及学校体育活动逐渐增多。不难想象,当时的学校体育活动呈现着西方体育运动项目色彩。除了课堂内常见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田径运动项目外,以学校体育竞赛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排球、篮球以及现代足球项目,甚至还有网球、棒球、美式足球、拳击等项目也在各教会学校得到发展,从而逐步为国人所接受。这种以西方体育运功项目为主的早期学校体育特征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更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广普及作用。其中又是受美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而推动近代中国学校体育以体操、兵操为主的教学内容转向了以竞技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

    虽然说当时中国的学校体育是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有点过份,因为毕竟中国传统武术及养生、健身活动也多有体现,比如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开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砂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一系列事件,导致国民上下关于维新、变法呼声渐高。无论教育思想上,还是学校体育内容上,均提出了通过强身健体,达到“自强保种”等口号或目标。其中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革命志士对此都有倡议,但就体育教育思想而言,依然受西方体育思潮影响甚重。

    1.2近期的(1949年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学校体育受苏俄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近期的我国学校体育,也即1949年之后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依然呈现出受“先苏后西”的教育思潮影响特征,虽然期间我国学校体育不乏自主、独立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颁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举措,但贯穿期间的外来教育因素影响依然明显。当然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谈及这段时期,包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在内的许多领域的体系构建、发展制度深受前苏联影响。其中处于“一穷二白”特征格外突出的当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事业,更是采取了“拿来主义”。因此,日后提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学校体育事业,代名词几乎变成了“劳卫制”。这一时期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理论影响都全面接收前苏联模式。在政策方面,1950年教育部颁布施行《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暂行项目标准、预备级暂行条例的通告》、1956年教育部颁布施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教育部制定《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在这些政策文件中足以体现出前苏联影响之深,体育课程全面接受前苏联的劳卫制,一直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前苏联撤走专家,我国开始探索本土化的体育教育,这时武术被列入体育教材,并提出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对有体育才能和天赋的学生施于体育业余训练,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开展普及与提高并重的体育教学改革,虽然运动训练本土化探索初见端倪,但是体育课程采用的运动项目仍然深受前苏联专家的影响。在理论方面,受到包括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影响。例如,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受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所强调的“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手段”观点的影响,加之对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体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体育军事化思想的继承,“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学校体育的响亮口号。如果说那一时期我国教育、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多少还有一些国民政府时期、留美留欧学者的专业底子、延安文艺流派的革命思想基础的话,这一时期的我国学校体育依然是彻彻底底的前苏联教科书的全盘照搬。受其影响痕迹至今依稀犹存。

    1.3近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学校体育受日本、欧美教育思想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欧美体育教育思想再次被引进国内,包括学校体育事业在内的中国教育、科研等再次打开国门“走出去、请进来”,其特征表现为受欧美影响最为突出。从走出国门的留学生去向就显示这一特点:自1978年以来,我国留学人员通过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3条渠道,前往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或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赴国外留学的46万人中,赴美国就有20万人,占总数的53.3%;赴日本的数量仅次于美国,约13万人。赴美国和日本的留学人员约占全部留学人员的2/3以上。仅从美日留学数量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教育思想所受影响一改东欧苏俄的唯一性特征,呈现出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为主。而在体育运动事业领域、学校体育方面这一“由苏向西”转变的特征也同样明显。

    改革开放包括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校体育所受欧美部分国家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按照时间或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看,主要包括了源自欧美地区部分国家和亚洲日本国的教育思潮,如“快乐体育”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人本教育”思想等,甚至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快乐体育”教育思想的引进带来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例如合作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虽然“终身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但近代终身教育思想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196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第3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提交了“终身教育议案”之后确立的。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受其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也呈现出全面化、多样化、素质化的特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能不说有“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子。进而展开的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实施、修订等工作可以说不仅仅是影响而是决定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向。

    这一时期,反映在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中还有许多欧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元素。例如,健康体适能、生命安全教育、健康素养等理念和理论的引入,直接融入了学校体育教育课程。

    2横向上受其他学科影响根深蒂固

    如果说纵向上的我国学校体育的不独立性和不自主性是受外来思想影响的话,横向来看,学校体育学科本身受其他学科或者母学科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实际上,即便在不远以前,体育学科无论本身授予的学位,还是学科归属,大多都是在教育学的范畴中,而体育学充其量不过是其专业方向而已。

    即便今天,体育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成熟的1级学科,其属下有2级乃至3级学科,但实际上,其母学科或者基础学科属性,远不如其他1级学科,例如教育学、医学等。这一点在体育学的各2级学科乃至所涉具体专业、课程等也基本如此(这里暂且抛开关于“运动训练”学科的属性争论)。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同样呈现出上述特点。如果说早期的学校体育学受其教育学、生理学等学科影响明显,甚至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而后来学校体育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包括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并发展迅速。当然,一些诸如医学、心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也更加支撑了学校体育学的成熟與发展。今天,学校体育学所涉及的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乃至体育场地、器材问题不能不说所倚重的就是这些学科。

    说到横向上学科的影响,不知能否将奥林匹克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纳入学科的影响范畴。如果可以的话,那么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快速发展和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奥林匹克教育”首次作为主办国奥运遗产加以弘扬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重视。与其说是受其他学科或者教育思潮影响根深蒂固而显示其不独立、不自主特征,倒不如说是因为体育学科的半封建、半殖民色彩而令学校体育学科迅速得到发展和壮大。无论如何,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基础,自然大受其影响。

    3内部结构分化始终不断

    所谓学校体育学的内部分化问题,实际上是该学科的发展问题。长期以来,无论作为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还是该专业相关课程,似乎也就学校体育学这一门课程,所谓教育学、心理学等不过是前段描述内容即横向上的其他影响学科而已。今天看来,有关学校体育学的课程起码分化成十几门甚至更多的课程。相关课程包括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法、体育教材教法、学校体育科研方法、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设计、体育学习原理、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绘图、学校体育史、运动竞赛学、体育游戏、竞技教育学、体育场地与设施等。

    学科本身内部结构分化是一把双刃剑。完全不分化,发展受制约;分化过于严重,又难免顾此失彼、本末倒置。学校体育学,特别是作为专业院校的专业课程,甚至有一点后者的倾向了。我们谈到学校体育课程问题经常提及教学目标问题,也正是因为课程设置的复杂性和分化现象的严重性,导致了教育教学目标的泛化。进而带来关于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单从体育专业分科来看,有“学科”还是“术科”问题之争;从一级学科及至专业设置来看,还有隶属教育学或体育学之分;甚至从某些院校的专业划分、教研室隶属关系等来看,还有体育教育专业还是运动训练专业之分,有的还归属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亦不鲜见。所以说,一个时期以来的关于学校体育发展方向问题的制约因素与学校体育学科分化乃至泛化不能说没有关系。

    一门学科固然需要不断分化,以期成熟完善;但一旦到了泛化的程度,将直接导致该学科所涉及教育目标的失衡。

    4近10年我国学校体育的丰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其数量之多、程度之深可以说前所未见。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本身就具有了高速发展的背景,而最近10年更具有代表性。这期间无论事件还是政策,每一次出现和实施、反馈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4.1素质教育、“新课标”

    如果说从1999年出台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乃至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随之而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以说贯穿了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无论正面评价还是负面反响,新课标的出台和实施毕竟是中国体育教学大纲的又一次变革,而且这一次影响深远。其中,从迈进新世纪的头几年,围绕素质教育和体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课标”,引起的商榷争议甚至批判不绝于耳,随之带来了“新课标修订”。时至今日,又一轮的课标研制工作已经展开。

    4.2“中央7号文件”及阳光体育

    2006年12月24日,在北京大兴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校长大厦”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紧接着,2007年初,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央7号文件”,即《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之后,轰轰烈烈的、连续3年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促进会”分别在北京、重庆、西安召开。这一系列的活动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持续20余年的下降,实际上早已引起社会乃至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由此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从其影响力和背景不难看出,国家对此的重视,包括以中央文件出台的“中央7号文件”,最终落脚到阳光体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一段时间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落实的学校体育政策。那段时间,大多数学校的课间操、大课间都冠名“阳光体育”,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而在当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面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实行走路上学的“积极交通”政策和每天放学后一段时间举行体育、休闲等活动的“课后计划”。由此看来,在这一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在思想上和措施上彰显出了更大的独立自主性。

    4.3北京奥运会和奥林匹克教育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应该是这期间最重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体育事件。而奥林匹克教育就是北京奥运会留下的宝贵遗产和最成功的经验。如果说历届奥运会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的话,比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模式;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和平模式,以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环保模式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复古模式等。。那么,北京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可以说前无古人。实际上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题是“激励一代人”也紧紧围绕奥林匹克对青少年的教育功效,不能不说多少也受到了北京奥运的影响。

    至少,围绕北京奥运周期前后几个年头,全国各地中小学关于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不仅体现在体育活动中,也体现在整个教育實践中。其影响也不仅仅是对中国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的奥林匹克教育,也使得将一个过去传统的、纯粹的奥运会融入到一个教育思想体系中来。因为本身的奥林匹克思想包含的就是一个很庞大、很宽泛的教育体系,运动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接纳了奥林匹克,如同整个西方体系的思想基础之一奥林匹克融合中华文明一样,那是怎样的一种时空对接?又碰撞出怎样的时代思想火花?这当然是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之幸。

    4.4校园足球

    本来足球在学校体育当中一直充当着类似田径、篮球、体操、武术等众多运动项目一样的角色。但中国足球的不堪,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堪,让校园足球适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当下的时局对校园足球来说确实有着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