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产电影中古乐配乐对主题的多维度展现与深化

    钱雪莲

    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渲染场景氛围、塑造角色形象和感染观众情绪的重要作用。[1]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趋于火热,中国古典音乐蕴藏的独特韵味,以其特殊的文化认同感和人文情怀符号制造出相应的电影语境,不断带给观众丰富的视听感染,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且以其特有的张力和表现力展现了影片所特有的情怀。

    一、 电影配乐的多维度渲染

    电影配乐作为电影的重要部分,用于渲染气氛,使电影情节和人物更深刻地为观众所感知,并加速影片发展或使电影达到高潮。在电影中,电影画面与配乐相互呼应,音乐节律或相似或相同,但与不同的乐器和配乐节奏相搭配,能从多维度阐述不同的情节和人物,传达不同的情绪。比如欢乐的场景搭配滑稽的音乐使人更忍俊不禁,而悲伤的场景与欢乐的配乐使情绪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感同身受,音乐的感染力亦便于观众感受和理解电影。

    電影配乐与影片情怀互相照应、共为一体,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其在出现时和发展中都呈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特别是风格独特的古典音乐,在时间的流逝中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能最大程度地丰富作品层次,有效地提升电影品位,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成功的电影音乐作品在观影结束之后仍能让人念念不忘,其对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编剧风格、情绪渲染等具有其他表现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好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表达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电影情怀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二、 古乐对电影情怀的体现与深化

    (一)刻画人物形象

    影片《卧虎藏龙》讲述了一场由青冥宝剑引起的江湖恩怨,以玉娇龙和李小虎、李慕白和俞秀莲这两对情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一种含蓄内敛的手法诠释了江湖所蕴含的爱恨情仇。影片克制的画面配以清丽的音乐,为观众展现了一场清新的音画交融的视听盛宴。电影的纯音乐运用与画面相得益彰,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标杆;影片选用多种传统民族乐器,包括箫、鼓、葫芦丝等,不仅将复杂的浩荡江湖铺陈于观众眼前,还渲染了江湖侠客将世事置之度外的气节;玉娇龙生性洒脱,在青冥剑的机缘巧合下,为了自由悔婚出逃,遇到李慕白,经过爱恨情仇后看破世事纵身跳崖。电影最著名的片段是男女主角在竹林打斗的场面,其配乐为《穿越竹林》,箫声清丽,竹子清高,与打斗场面相呼应,从侧面刻画了两位主人公的个性:一个天真烂漫,一个超然脱俗。萧声萧瑟凄凉,更为这种江湖生活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两个身着白衫之人,于墨绿的竹林之上穿行、飞跃、旋转,两人一动一静,在打斗的过程中,萧声也随之变化,从紧张急迫到清新悠远,再至紧张急迫,最后回归平静,乐声的层次较为丰富,对比凸显。除此外,玉娇龙逃婚后奏响的《南行》,表明了其自在惬意的心情和对江湖之旅的紧张和憧憬,因而此曲轻快悠扬,配合密集的鼓点,不得不说恰到好处地刻画了她不知世事天真烂漫的个性。玉娇龙第一次盗剑,选取《夜斗》为背景音乐,首先登场的是欢快的葫芦丝,再是板鼓奏响,之后巧妙地将抓贼的敲锣呼唤与两者相结合,一种随性感与欢乐感扑面而来,当真正打斗来临时,鼓声也变得密集紧张,而主人公逃脱后鼓声也最终消失。这里刻画的不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主角,其历经世事的冷静在这一角色层次亦呼之欲出。

    影片《长城》也采用了萧、鼓、笛等民族乐器伴奏,充满浓郁的中国风。古代怪兽饕餮侵入人类领地,士兵们为了家园和同伴,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长城为基地,最终消灭了怪兽。影片最令人震憾的是鹤军与饕餮厮杀时,女英雄们从高空不顾一切飞下,背景音乐悠扬的笛声中伴随着一段柔弱却不失有力的女声,哼着不失豪气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她们为了大义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形象跃然影片之上。《长城》配乐的点睛之笔是殿帅葬礼上的一段秦腔《出塞》,歌声激越悲壮,蕴含了悲愤凄凉的感情,渲染了悲壮深沉的氛围,并迅速将电影的悲愤情绪推向高潮,含蓄内敛,哀而不伤。

    电影《十面埋伏》以晚唐朝廷和飞刀门的对立为背景,讲述了两个捕快与一位歌妓交织的爱恨情仇。影片的主题曲《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歌多次出现,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表现,在不同的情节中搭配不同的乐器,所烘托的人物形象亦大为不同。影片开篇,二胡和琵琶为背景的曼妙歌声传来,随着镜头转换,移入画面的是纸醉金迷的牡丹坊内,刘金两位捕头在饶有兴致地欣赏小妹的表演。歌词描绘了女主角的形象,一个绝世独立,美貌倾城的女子。琵琶二胡齐奏作为伴奏,琵琶声声声入耳,音色温婉多情,好似姑娘的婀娜多姿,二胡的旋律也颇具特色,点出佳人貌美多才而不失直爽纯粹。这段二胡和琵琶协奏多次在影片中出现;片尾与片头呼应,姑娘死后也响起了歌声,带着悲伤的金捕头的声音,姑娘为爱人牺牲的伟大与金捕头的痛心在歌声之中被渲染升华。

    影片《金陵十三钗》中最重要的插曲——《秦淮景》,也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其改编自江南小调《无锡景》。这首小调吴侬软语,和“金陵十三钗”窈窕的身段、风韵的神情相得益彰。有一幕场景是玉墨抱着琵琶唱评弹,影片从形象上塑造了这样一群“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女人们。在影片最后,当这群女人为了保护女学生代替她们去日本人的宴会时,空气中飘散的是一声声琵琶,回荡着《秦淮景》的旋律,正反对比之间是她们的温柔和人性的大爱,这旋律不是“商女不知亡国恨”了,而是对她们的赞歌。这样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从一开始就把这群女人塑造的特别“小”,因而最后她们的牺牲才更显得伟大。《秦淮景》婉婉唱来,其所蕴含的情绪、风格、意境都那么贴切,仿佛“金陵十三钗”活在歌里,每个音符和句段都能将“秦淮景女人”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二)表现故事情怀

    《卧虎藏龙》的电影配乐虽然也有西方音乐的配合,但在乐声中传达出的仍是一种东方武侠情怀。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人在江湖,爱情和人生都如浮萍一样无法把握。电影的音乐和画面相糅合,将故事娓娓道来,爱情的无奈和求不得、人生的困惑和惆怅都在乐声之中。音乐从舒缓到紧张,情节也从活泼转为揪心,在影片达到高潮时,冲突一个个爆发,乐声有力地诠释了人物间的恩怨情仇,各个角色对“情”的追求和对江湖的无奈都跃然银屏之上。影片前期音乐大多轻快跳跃,表现女主人公不经世事的快乐和自在,如她逃婚出行时的《去江南》《南行》。李少白,他看似无欲无求,逍遥自在,其实被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束缚,而无法与俞秀莲真正在一起,因此他的背景音乐总是萧声,那么出尘绝世,仔细听去,却彻人心肺的悲凉。总的来说,《卧虎藏龙》用萧声笛声这样具有清高气质的乐声,描画了一个看似自由,其实充满无奈的江湖,表面上说的是江湖,实际上说的是充满阴差阳错和叹息的人生。正如电影借角色之口说道:“江湖上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心里何尝不是?”[2]

    《十面埋伏》同样讲述了江湖中的阴差阳错和爱恨情仇。影片围绕女主角小妹的选择进行,而片中出现最多的也是那首《佳人曲》。在影片中,琵琶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而琵琶曲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乐声,琵琶声的表现力很丰富,影片最初若有若无的琵琶声仿佛细细耳语,营造了奢靡堕落的氛围与纸醉金迷的气息;接下来,金捕头要求小妹表演舞蹈,配乐除了琵琶,还加上了二胡合奏,二胡中和了琵琶的轻佻感,更符合小妹“遗世而独立”的形象,她是不同于其他歌妓的,她渴望自由,也追求自由,用行动表明自己要摆脱门规与舆论束缚的心情, 像风一样存在于江湖之中。而这也是电影所赞扬称颂的价值观——冲破封建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在影片结局处响起的这支配乐,又带有了悲情色彩。小妹看到刘捕头和金捕头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明白只有自己拔刀牺牲, 才有救回爱人金捕头的可能。在呼啸的大雪中, 音乐凄凉婉转, 印现了小妹此时的心情。小妹拔剑自刎,金捕头哽咽苍凉的唱起《佳人曲》,更为这一幕增加了悲剧色彩,让观众对这个为爱舍弃生命的形象感到心疼和惋惜。音乐使《十面埋伏》的整体节奏不只局限于江湖的打打杀杀,而多了一股荡气回肠的美感。整部影片多次出现《佳人曲》这首简单而不失深邃的曲子,为电影增添了哀而不伤的美感。

    《长城》是一部较为偏向古代神话的电影,但其中音乐的运用,会让观众沉浸于这样一场宏伟壮阔的战争,而忽略影片种种与现实的偏离感。集体主义和自我牺牲是影片所蕴含的重要情怀。影片中的东方将士,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所有人都忘却小我,不顾一切和怪兽饕餮战斗,得到了最终的胜利。影片运用了多重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音乐和乐器,在战争中的背景音乐多为鼓声,鼓在古代战争中必不可少,是一种重要的鼓舞士气的乐器。双方紧张对决时,鼓声变得急促,鼓点也密集起来,渲染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所有的士兵也正如这鼓点一般,聚沙成山,聚水成河,这样的鼓点和士兵的牺牲对应起来,观众或许才真正明白了个体自我牺牲的情怀。同样,《大风歌》《出塞》对情怀的渲染亦是点睛之笔,悲壮的牺牲和苍凉的歌声相对照,让那种动人的情怀更深入人心。

    《金陵十三钗》也是一部讲述战争的影片,不同于《长城》中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它更具有一种犹豫的悲情,讲述了动荡战争下小人物的无奈与无私。影片开始,画面上的战争场面——爆破的场景与逃命的人、奋勇的战士——视觉的冲击力已经震撼人心,此时一段女高音的吟唱,幽怨而苍凉,在硝烟中飘渺。《秦淮景》曼妙的旋律与战场上无情的硝烟一起出现,对比凸显战争残酷,在视觉上渲染氣氛的同时,也在听觉上凸显了战士们的勇猛无畏。视觉与听觉两个维度的结合,使观众不仅在审美上享受,更在其中思考人道主义和生命意义。此外,这支音乐在“十三钗”们出场时也响起了,她们婀娜多姿,嬉笑打闹,从教堂外款款走来,而在最后这首吴侬软语的乐曲响起,却不只是艳丽,歌妓为了女学生们能够逃过日军的魔爪,乔装打扮成她们的模样,上车向那地狱一样的聚会驶去,女学生们则在神父的保护下,驱车逃离这可怕的地方,消失在天地苍茫之间。前后对比,一种人间大爱的情怀从电影中跳脱出来,逼近观众的视野,把这种令人震撼的情怀传达给观众,深植于观众心中。

    香港音乐人刘以达曾道“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效果。”[3]从另一个角度说,最好的电影音乐能穿越时空,驻留于观众心中,和电影情怀一起融合。音乐与画面共同构成一种辩证关系,富有张力和感染力,令观众在其间进行感受、类比和再创造——观众在动容于情节的同时也被音乐本身的情绪所感染,音乐中的情感又深化了影片中的人物与故事。电影中的音乐使创作者与观众更好的交流,它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电影情节、电影画面相糅合,将电影的情怀进行具象化。本文论述的影片都采用了与电影气质相契合的音乐,多维度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角色的特点,多角度深化了电影所独有的情怀。

    参考文献:

    [1]艾然.中国古典音乐蕴涵的人文特色和情怀[J].大众文艺,2012(8):135.

    [2]邢楠楠.电影中戏剧发展的音乐表述与人文精神的音乐暗示——以影片《卧虎藏龙》为例[J].滨州学院学报,2014,30(4):99-105.

    [3]季向敏.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7(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