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素养更重育人

    曹娟

    有一次讲公开课,我选择了《失根的兰花》,是缘于对陈之藩散文的钟爱,喜欢他底蕴深厚的人文修养,喜欢他行云流水、清新雅致的文字,可以洗去世间的风尘,心中的浊气,山水花草的意象传递着作者的思想。

    而身为语文老师,最想自己的学生能品遍天下美文,神交无数知音,心胸豁达,情操高尚,提笔能诉心中情感,通过文字净化心灵,启迪世人,展露才华,所以对学生“读、悟”“写、达”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借助语文课堂鼓励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操更是我的追求。陈之藩的《失根的兰花》无论思国怀乡的内容,还是借物抒情的写法都能很好地成为一种帮助学生发展的媒介,课堂上的一些意外的细节有助于我启迪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自信乐观地表达。反思整节课,我梳理如下:

    一、明确定位学习目标,以目标引领课堂

    1.基础目标:通过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的“借物抒情”的写法。

    3.情感价值目标:借助批注的方法,读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家国情怀。

    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目标设计对整节课起到了引领统率作用。

    二、由浅入深设计教学,能力培养渐入佳境

    1.课堂设计在“读”上做文章,在诵读中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初读,解决基础问题,以学生自己交流展示为主,用时少效率高;精读围绕语言品析展开,在诵读展示,词句理解给予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空间,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不摆花架子,不作秀,呈现真实的课堂,展示师生的本色;整体阅读拓展阅读以“思想爱国”为核心,将情感从字里行间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2.增加形象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对形象的东西通常很感兴趣,所以从导入开始,我就把两幅不同的兰花的图片展示出来,既很容易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又很简洁地由郑思肖的“失根的兰花”图引入到文本。给《乡愁》选择的音乐、背景图片都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以至于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在当晚的日记中描绘出了自己课堂上所见的情景。

    3.教师语言规范生动,以身示范影响学生。课堂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郑思肖的失根的兰花是亡国遗民思国托志的代言,作家笔下的无根的兰花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陈之藩的《无根的兰花》聆听作者的心声”,流畅的开场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目标定向、自主先学、探究展示、当堂训练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都进行了很生动很精心的语言设计,既力求自然,又以“语文的规范”来引领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对偶押韵句的设计,也有诗化语言的设计,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说与写都进入了比较“语文”的表达。

    三、从善学到活用,潜移默化育心育人

    1.学以致用,写作练笔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灵动的课堂,成为文采飞扬的课堂。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本堂课设计的一个教学目标,最后的当堂训练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写作要求:从生活中找寻灵感,看鱼、看云、看花、看树、看夕阳、看日出,写一段话,模仿本文“借物抒情”,说明看此物引发的心中的感受。

    尽管留给学生写作的时间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他们的文采依然在语文课堂上飘散,这是灵动的课堂帶给他们的。摘录一段练笔:望着那湛蓝的天空上飘着的一朵朵绵绵的云,一阵微风拂过,云儿伴着清风,渐渐离我远去,人的一生也不过是一片软绵绵的云罢了,转眼间,却已伴着清风逝去,当回过头来想要珍惜的时候,云儿已离我们远去。

    2.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一切为了他们的成长。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语段做批注,写自己所爱,自己所想,允许他们在课堂上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阅读余光中的“乡愁”的时候,小杨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前面的三段都是写思念亲人,后面一段又写祖国,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把这样的思考的机会留给了其他学生。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有个性,有创新,与我一贯的教学思想密不可分。

    很幸运我是一位语文老师,语文课堂能提供更多与学生交心的机会,思想的火花就在一次次碰撞中渐渐产生,语文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真正的语文育人的功能也强大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