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金银岛》的翻译研究

    马梦晨 孙兴文

    

    

    

    【摘要】本文以《金银岛》为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该小说进行翻译研究。总结生态翻译理论下,实现三维转换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向目标语读者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金银岛》;生态翻译理论;三维转换;翻译策略

    【Abstract】Taking Treasure Islan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of eco-translatology. In order to better introduce the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realizing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are summarized under eco-translatology.

    【Key words】Treasure Island; Eco-translatology; Three-dimensional Convers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作者简介】马梦晨(1993.11-),女,回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通讯作者)孙兴文,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前言

    英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芬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1年发表长篇小说《金银岛》(Treasure Island)。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寻宝路上历经艰险,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金银岛》文字优美,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是一部难得的佳作。该小说的翻译可以让中国读者欣赏到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

    经过翻译实践,译者发现生态翻译理论可以为《金银岛》中的长难句、人物对话以及涉及文化差异的词汇翻译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本文将从生态翻译理论出发,以《金银岛》第13章为例,探讨生态翻译理论下《金银岛》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够为同类型小说的翻译服务。

    二、生态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理论的核心。通过类比的方法,胡庚申教授提出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的情形与自然界中达尔文所提出的关于适应与生存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不断进化;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不断提升自己,改进译文。由此可见。我们应摆脱传统的以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为中心,而以译者为中心展开对翻译活动中的“适应”和“选择”行为的多维度探讨。为了翻译能够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更具竞争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便要发挥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整体把握与原文、译文相关的多种因素,如社会、文化等。

    三、《金银岛》的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生态环境主要指,译前、译中和译后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那么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只能是一种多维度的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翻译活动是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过程。下文以《金银岛》为例,将奚识之的译本和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具体阐释生态翻译理论下,该小说翻译的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1.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思想的表达工具。简单而论,翻译可以看作是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但中西方语言各有其表达特色:英语重结构,往往由主、谓、宾构成句子主干,定、状、补和从句构成枝叶部分,起到限定、修饰、补充等作用,因此英语多长句,而中文表达更侧重语义,讲究“以意统形”。中文在表达复杂的内容时,一般多使用松散句和流水句,使叙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逐层推进。

    例1:

    原文 This even tint was indeed broken up by streaks of yellow sandbreak in the lower lands, and by many tall trees of the pine family, out-top-ping the others- some singly, some in clumps, but the general colouring was uniform and sad. (Stevenson,1946:287)

    奚译 这种纯粹的颜色,被低地的几条黄色的沙地,和高出其他一切的许多松柏的高树所打破了;——有些树是孤立的,有些是密集的,不过一般的颜色是相同和阴沉的。

    自译 然而这种均匀的色调被岛屿低处黄色的道道沙地和各种各样的松树打破了。这些松科树木或傲然挺立,或拉帮结派,凌驾于其他树木之上。总的來说,颜色统一而阴郁。

    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小说《金银岛》中有很多长句,是英文表达偏重结构的典型代表,这加大了翻译难度。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译者可以从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一段描写了小说主人翁次日清晨在甲板上看到的情景,属于景物描写。原文中,英语长句的使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在转换为中文的过程中,如不加以选择适应,就会如奚识之先生的译文那般拗口。因此,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清楚地传达原文含义,一方面,译者大量使用了四字格短语,如“道道沙地”“各种各样”“拉帮结派”“傲然挺立”,以增加译文的流畅度和可读性;另一方面,译者采用了分译(Division)的翻译策略,不仅将英语原文长句分译为数个小短句,使汉语译文行文通顺、简洁,还将“general”这个形容词进行分译,以增加译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例1:

    原文 This even tint was indeed broken up by streaks of yellow sandbreak in the lower lands, and by many tall trees of the pine family, out-top-ping the others- some singly, some in clumps, but the general colouring was uniform and sad. (Stevenson,1946:287)

    奚译 这种纯粹的颜色,被低地的几条黄色的沙地,和高出其他一切的许多松柏的高树所打破了;——有些树是孤立的,有些是密集的,不过一般的颜色是相同和阴沉的。

    自译 然而这种均匀的色调被岛屿低处黄色的道道沙地和各种各样的松树打破了。这些松科树木或傲然挺立,或拉帮结派,凌驾于其他树木之上。总的来说,颜色统一而阴郁。

    2.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要清楚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有差异的。不能仅仅片面地關注译语文化而忽视原语文化,否则可能会对原语文化造成错误的理解。所以,翻译应该是关注双语文化的翻译。

    原文 Although the breeze had now utterly failed, we had made a great deal of way during the night, and were now lying becalmed about half a mile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low eastern coast. (Stevenson,1946:287)

    奚译 虽然海上的徐风,也已经完全平息了,我们却在夜间走了好些路程,这个时候吾们的船正在太平的横躺在离岛的平坦的东海岸的东南,大约半里路的地方。(奚识之,1938:291)

    自译 虽然现在没了风的助力,但我们已经在夜间行驶了很长的路程。如今,船停滞在地势较低的东海岸以东南方向大约半英里的地方。(1英里=1609米)

    “mile”是英制长度单位,翻译为“英里”。而中国的长度计量单位一般以“千米”计。在奚译本中,采用“里”这个计量单位, “里”是一种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可以追溯到商鞅时期的“井田制”,且在不同朝代,“里”所指的长度不尽相同。在这里,奚译采用了归化(domestication)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译者则采用了异化(foreignization)和加注(annotation)的翻译策略,在保留异国情调,让读者领会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的同时,加注让读者能够对“mile”这一长度计量单位有更好的了解。

    3.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维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将原文本表面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将其内在含义挖掘出来并通过翻译传递,在思想情感方面让译文读者可以感同身受。《金银岛》中有大量的对话,翻译好对话内容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发展,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2:

    原文 “Well,” he said ,with an oath, “its not for ever.” (Stevenson,1946:288)

    奚译 “好吧”他像立誓一般地说道,“这也不是永久的事情。”? ?(奚识之,1938:292)

    自译 “妈的,” 他咒骂道:“这只是暂时的。”

    这句话是一名水手发出的抱怨。一方面是由于天气闷热难当,船员们对他们的工作叫苦连天;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接近目标岛屿后,当过海盗的水手们已经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密谋反叛。在奚译本中,将“oath”一词理解为“誓言”,翻译为“他像立誓一般地说道”,没有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上下文语境,译文没有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不能让读者感受到吉姆一行的处境艰难。译者联系上下文,采用了“oath”中“诅咒”的这一意思,翻译为“他咒骂道”,更将“well”一词译为“妈的”,很好地衔接了上下文,并刻画出水手脾气暴躁、粗俗的反面形象,从侧面反映出吉姆一行人的处境艰难。 “Its not for ever”一句采用了反译(antonymic translation)的翻译策略,不拘于原文的表达形式,采用相反的处理手法,把否定形式译为肯定形式,加强语气,使译文表达的情感色彩与原文的情感色彩相近,从而实现目标语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四、总结

    《金银岛》借少年寻宝的故事,表达了“人间最宝贵的是爱与正义”这一思想感情,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译者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分译、异化、加注、反译等翻译策略,实现了生态翻译理论下三维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力求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传递原文的精神和内涵,希望能为今后类似小说的 翻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 (2):5-9.

    [2]韩晓晓.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兰亭集序》译文对比研究[J].校园英语,2019:243.

    [3]任朝迎.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13.

    [4]奚识之.金银岛[M].上海经纬书局,1938.

    [5]Robert Louis Stevenson. Treasure Island[M]. Stockholm: The Continental Book Company Abz, 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