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审美特征发展脉络解析
姚佩
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娱悦大众、放松身心、价值观引导等多种重要职能;而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同样对受众具有重要影响,彰显着研究电影审美特征的必要性;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性及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审美特征走向。与此同时,电影艺术理论不断发生重构,如何进一步探寻艺术理论与电影审美特征之间的关系并解析不同时期的电影审美特征,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范畴,由此则可进一步总结出电影审美特征的嬗变规律,促进电影行业的更加完善与合理性发展。
一、 艺术理论概念解析及对电影的作用力解读
(一)艺术理论概念解析
艺术理论的概念在当今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不同人对艺术理论具有不同认知,综合而言,艺术理论是存在于美学与不同具体艺术之间的一门科学,因其处于居间位置,致使其相较于其他理论更具延展性与非自主性特征。在谈及艺术理论内容时,不可避免会涉及文学艺术以及造型艺术,这是由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对于文学艺术,因文学艺术涉猎范围极广,拥有的影响力颇高,故而在进行艺术理论谈论时难免会与文学艺术下的语言学、符号学相挂钩。总体而言,文学艺术与艺术理论二者间呈现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协同关系,文学艺术的存在促使艺术理论更形象化、具体化,艺术理论同样对文学艺术产生着正面、积极的影响。需要注意,文学艺术与艺术理论虽然相互促进但二者并非处于等同地位,与艺术理论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文学艺术具有更高认同感与接受度,而与文学艺术相关的专家学者较前者相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艺术理论进展的关注,从侧面显示出二者地位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1]。对于造型艺术,艺术理论与造型艺术具有诸多相似性,二者就内涵实质而言均是对美学的诠释与追求,其中艺术理论因其具有居间性特征,因此对造型艺术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传递及渗透作用,能够从理论层面促进造型艺术不断延展,而造型艺术可视之为艺术理论诸多内容的一条分支,因二者理论实质的相通性促使二者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二)艺术理论对电影的作用力探析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除却演员的演技与剧情的设计,最为吸引人的当属影片中的艺术设计,囊括色彩艺术、服饰艺术、视听艺术等多种艺术内容,在此背景情况下,艺术理论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理论在电影中应用的好坏以及导演、电影制作人对艺术理论的掌握与理解程度能够直接影响电影的艺术价值,进而影响电影的口碑及收视率[2]。艺术理论对电影最突出的作用即其对电影艺术元素应用的指导方面,艺术理论素养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元素在影片应用过程中的合理性,进而影响电影的艺术展示力。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理论对电影的指导作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变化,这是由电影艺术理论不断发生重构所决定的。当前电影在对艺术理论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重复化、复制化缺点,此缺点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制作人没有对艺术理论进行深入挖掘,直接套用前人成功应用方式,引发受众审美疲劳所致;另一方面,电影相关制作者缺乏对艺术表现元素的重视,未能意识到艺术理论及艺术表现元素对电影产生的重要作用。艺术理论的支撑对于电影而言至关重要,基于对观众负责的态度,理应重视艺术理论研究,促使艺术理论更好的指导电影的拍摄,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需要注意,在将艺术理论应用至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应明确电影与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还应了解电影自身发展背景及艺术理论发展变化,在突出艺术理论的同时需要关注电影的逻辑性及精神传达,以艺术理论为指引促进电影创作更具合理性与吸引力。
二、 电影审美特征发展脉络
不同时期的电影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彰显着以时代更迭为依托的审美特征走向。以时间为划分点,可将我国电影审美特征的发展脉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电影发展初期的审美特征、电影发展中期的审美特征以及现阶段电影审美特征。电影审美特征的发展与改变和电影制作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电影艺术理论具有密切关系,此外,与电影拍摄所拥有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影视化处理水平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的具体电影审美特征如下文所示。
(一)电影发展初期的审美特征研究
20世纪初,电影在我国首次出现,随着时间推移,电影在我国逐渐传播,越来越多的民众接触到电影这一新鲜事物,在此初级发展阶段,电影的审美特征较为单一,以可见性审美特征为主,这主要由当时摄影条件的局限性所决定。此时期电影拍摄条件较差,仅以可见性满足观众的观影心理诉求,电影制作者将所要表达的元素进行影视化艺术处理,进而转变为视觉可见元素,这为后期视觉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透过可见性审美特征,人物内心活动以及动作、表情展示于观众面前,对观众具有较强冲击力,加之当时电影种类少、影片数量有限,即使仅具有可见性审美特征,电影亦能够取得较好反响。该时期的电影承担着向大众宣传的社会使命及社会功能,为现今剖视当时社会背景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单一性电影审美特征赋予电影至真至纯之感,由谢铁骊担任导演拍摄的《早春二月》便是此时期电影的典型代表,影片将单一性发挥至极致,正是因此,铸就了一部韵致单纯的影视著作,彰显着当时的时代特色,在今日看依然散发有其自身独特的韵味,因此,单一性审美特征虽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及乏味性,但依然有其艺术和历史价值。
(二)电影发展中期的审美特征研究
随着电影行业的逐步发展,呈现于受众视野中的影片数量、种类日益增多,观众对电影存有更多期待,在此大社会背景环境下,电影制作人的影视制作也相应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电影审美特征的变革,此发展时期的审美特征,主要具有时空再现性审美特征、繁复性审美特征以及西方依赖性审美特征。时空再现性审美特征是由科技进步所决定的,拍摄技术的更新为电影的拍摄提供更多便利,特效的加持赋予电影的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拥有更多可能,为电影的跨时空创作与表现提供物质基础。繁复性审美特征与电影发展初期的单一性相对而生,拍摄技术的改进、制作效果的提升,为电影的繁复性提供了重要保障。需要注意,电影审美特征的繁复性与艺术变现元素的多样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视听藝术元素、色彩艺术元素的丰富促使电影审美繁复程度显著提升。西方依赖性审美特征的出现与国外优秀影片流入国内密切相关,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外诸多优秀影片流入国内并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不少影视制作者对西方电影的艺术创作方式进行效仿,促使电影制作呈现出明显的西方化倾向,尤其影片中的艺术元素应用及美学设计具有明显的西方特征,以致电影创作的本土化特征逐步被掩盖,电影审美缺乏独立性。
(三)现阶段电影审美特征
现阶段,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涌现出的影视作品愈来愈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众对影视作品提出更高要求。此时期,受众对艺术创作的期望更高,以艺术理论为指引增加电影的美学趣味是电影发展的趋势,亦是必然要求,进而决定着电影的审美走向。在此影视发展阶段,电影审美特征显示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求,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探析“传统文化回归热”审美特征趋向的出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家富强引发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电影的审美取向。虽然现今电影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每年有大量风格迥异的影视作品出现于受众面前,然而,不少电影作品存有内容空洞的现象,此种内容空泛性弊端与缺乏文化内涵支撑息息相关。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是经过历史洗礼与沉淀后累积形成的赋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特征,其间蕴含着诸多积极向上价值观及思想内涵,能够提升电影的高雅情愫,彰显出更高层次的审美倾向及审美情趣,在电影中增加传统文化内涵有助于提升影视作品精神内涵及精神旨趣。
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电影的本土化发展趋势不仅关乎影视行业自身,亦关系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播及其长远发展,本土艺术元素的加入能够增加影片在受众中的接受度与认可度。
三、 艺术理论视角下电影审美特征嬗变规律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嬗变规律
口碑及收视率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元素,良好的口碑及收视不仅可以促使影视投資得到回报,对相关演员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这就需要影视制作者在进行电影拍摄时以市场为导向,适时、适度的调整电影涉及的艺术元素,进而调整影视作品的审美特征。通过上述对不同时期电影审美特征的解读可知,电影的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时代性是市场导向的侧面体现,展示出艺术理念视角下电影审美特征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规律。在电影发展中期,为增加电影热度、提高电影卖座率,影视制作者选取更加吸引大众的题材进行创作,并借助流量小生的粉丝效应,将大众文化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推向高潮,催促着电影的商业化发展,一度出现浅度审美发展趋势。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影行业的更深入发展,观众对作品的质量以及作品实质内涵提出更高要求,过度娱乐化的影视作品因缺乏精神支撑逐渐被观众所厌倦,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精英文化受到观众热捧,市场显示出对深度审美的需求,敦促电影审美逐渐向着精英文化靠拢。
(二)单一性向繁复性发展的嬗变规律
电影发展初期,电影审美特征具有明显的单一性,随着电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之艺术表现元素的丰富化、多样化,电影审美特征已由单一性向复杂性转变,所呈现出来的影视形态不再单一,相反,透过影视作品向观众展示出精彩纷呈又复杂多变的美学艺术形态。此种审美特征的改变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促使环境的单一性消失,以致电影审美特征不再具有单一性。电影审美特征由单一性向繁复性变化的规律,可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以及人性特征进行解析,一方面,电影人物性格不再非黑即白,人物性格的丰富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亦更加符合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电影中呈现的人性更加复杂。除却以上两点,电影审美特征的变化还可通过艺术元素加以呈现,影片中的色彩艺术元素更加绚烂多样、服饰艺术元素更加真实多变、视听艺术元素更加细化完善,将审美特征的繁复化趋势展示的淋漓尽致。
(三)审美主体发生变化
电影审美特征的另一变化规律为审美主体发生变化,这里所指的审美主体变化包括审美主体的地位发生变化以及审美主体的形式发生变化两方面。在审美主体的地位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流行普及,人们能够获取影视资源的渠道日益多样化,走进影院才能看电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受众拥有更高自主选择权,由此决定了审美主体地位的改变。观影者不再仅仅作为简单的观看者角色,还可在观影的同时进行评价,发表自身对电影的看法或观影感悟,使得当前观影模式中的电影制作者与受众间具有更多互动性。在审美主体的形式方面,审美主体已由单向审美转向自由审美。现今观众思想的独立性日益提高,对于影视作品的解读更富有个人观点,不同人因社会经验、经历事物、价值观念等不同,对影视作品的关注点存有较大差异,影片对其的触动点同样各异,彰显出审美主体更为自由的审美倾向。
结语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艺术理论与电影间具有密切关联,艺术理论范畴下的多种艺术表现元素极大影响着电影的审美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伴随时代的发展进步,艺术表现元素日益多样化,促使电影审美特征日益复杂,不同电影发展时期展示出的与时代相关的审美趋势及审美特色,彰显着以市场为导向、单一性向繁复性发展以及审美主体发生变化的电影审美嬗变规律。创制者在的影视创作中,应更深入挖掘艺术理论内涵,以电影艺术理论为指引促使电影审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