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注射技术在猪喘气病上的应用

    宋锐++冯兴

    摘要:对胸腔注射技术在猪喘气病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猪;喘气病;胸腔注射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3-0021-01

    猪喘气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发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流行。该病多为慢性经过,常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秋季次之,夏季较少。病猪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在肺脏。近年来由于经常和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等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成为流行最广、最难净化的主要疫病之一,对畜牧业危害较大。

    1 发病特点

    该病病原是猪肺炎支原体,存在于猪的肺脏和肺门淋巴结中。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是经气雾或与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的,可经母猪垂直传播,使本病在猪群中持久存在。临床症状常因管理水平、季节、通风条件、养殖密度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该病最早可发生于2~3周龄(地方品种有9日龄发病的)的仔猪,但一般传播缓慢,在6~10周龄感染较普遍。易感猪与带菌猪接触后,发病的潜伏期大约为10d或更长时间,并且所有自然发生的病例均为混合感染,常与猪瘟病毒(HC),猪流感病毒(SI)、伪狂犬病病毒(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克雷伯氏杆菌、副嗜血杆菌(HPS)、猪圆环病毒(PCV)、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mT)、猪霍乱沙门氏菌等。也可以和萎缩性鼻炎(AR)、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等混合感染,从而使猪在6~10周龄、12~15周龄、18~22周龄发病率明显上升。

    2 病理变化

    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通常会有大量中性细胞聚集在体腔、气管周围以及肺泡中。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分布在血管、支气管以及微支气管的组织上细胞,并侵占气管的黏膜固有层。大约经过20d后,在气管附近会出现白细胞聚集,同时出现支气管附近淋巴组织增生,使肺泡之间的间隙增厚。这种增生的淋巴小结常会压迫支气管,引起支气管扩张困难,每次呼吸时,有效的气体交换减少,使猪呼吸频率增加,病情严重的猪就会出现气喘。当肺部病变缓解后,仍然存在失去功能的肺泡和大量增生的淋巴小结。对典型的肺部病变组织学研究表明,喘气病的主要病变是肺部出现实质性病变,主要集中在肺尖叶和心叶,且病灶与非病变区有明显的界限,颜色通常为紫红或黄褐色。感染后10~12周,若无继发感染,肺部病变组织会逐渐自行康复,但仍会留下永久性的组织伤痕,也可看到明显的肺泡萎缩。继发其他细菌感染时,常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病变,甚至出现明显的坏死灶。

    3 治疗方法

    将患病猪只站立保定,助手将两腿将猪背部两侧夹住,抓住猪耳朵,注射部位在右侧胸壁,倒数第6~7肋间与坐骨结节向前作一水平线的交点(即“苏气穴”)。沿倒数第6肋前缘与胸壁成垂直插入12号的细长针头。注射前需先剪毛消毒,左手将注射点处皮肤向前移动0.5~1.0cm,再插入针,回抽为真空,缓慢注入卡那霉素3万U,局部消毒。

    4 讨论

    胸腔注射法时药物直接集中作用于肺部炎症区域,抑制支原体、肺炎球菌及链球菌生长繁殖, 达到快速治愈效果。对于肌肉注射, 药物必须通过组织液扩散渗人毛细血管或淋巴管, 由体循环的静脉回流到心脏再到肺循环作用于肺,而在体循环与肺循环的交替过程中,药物随血液循环分散到机体各部, 还有一部分经过肝脏处理, 最终到达肺部病变区域的药物浓度不断降低或不足以治病, 如用药剂量过大还会产生毒副用。

    综上所述,胸腔注射技术应得到重视和推广,目前该技术在郫县许多猪场中得到了养殖户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