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冬虫夏草产区县草地植被退化与恢复的思考

    严俊 旦久罗布 次旦 张海鹏 何世丞 谢文栋 高科 李艳容

    摘要:冬虫夏草是生长在特殊海拔、植被和土壤类型环境下的稀有物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虫草价格飞涨,当前已成为那曲虫草产区县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冬虫夏草资源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其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就西藏那曲冬虫夏草产区县草地植被退化与恢复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冬虫夏草;采挖;植被退化;恢复;思考;西藏那曲

    中图分类号:S56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04-0037-03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总面积为0.42亿hm2,可利用草地面积为0.31亿hm2,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1/3,是西藏的牧业基地,其牧业经济和畜产品产量占西藏自治区总量的1/3以上。那曲草地经济植物资源经农牧民群众开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藏语称“亚扎贡布”[1],可全部入药,虫草是蝙蝠蛾科的幼虫被虫草属的真菌侵入感染,染病幼虫在土体中越冬,真菌菌丝以幼虫体内组织为食,待菌丝充满体内,虫即僵死,到夏天长出一根菌座,虫草之名由此而来[2]。但是采挖虫草已经影响到了那曲地区虫草以及蝙蝠蛾属昆虫的适宜生存环境,间接影响到虫草稀有物种资源的后续发展和利用。

    那曲被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岗地斯山所环绕,整个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倾斜状,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羌塘草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这里也是最有名的那曲虫草产地。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同产区的虫草营养价值不同,产区海拔越高、产期越晚,其营养价值越高。该区所产的虫草以质量上乘、色泽金黄、个体巨大、虫体饱满、营养价值高而闻名于世,得到了市场认可,价格也相对最贵,5县1区所产虫草成为质量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但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虫草产区县农牧民群众进行掠夺式的过度采挖,虫草资源逐步萎缩,产量每年变化较大,草地植被大面积退化,地上生物量减少,给草原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1 冬虫夏草的生境、分布和采挖时间

    1.1 冬虫夏草的分布

    虫草菌在中国、尼泊尔、不丹和印度均有分布,但中国是最主要的分布区域,占虫草菌总分布面积的90%以上[3],其中,青海和西藏是虫草菌最主要的分布地,占到全国虫草产量的80%以上[2]。西藏那曲虫草主要分布在那曲东部,覆盖嘉黎、聂荣、比如、巴青及索县(5县)和色尼区(1区)的53个乡(镇),集中分布面积约为123万hm2(不完全统计),约占虫草产区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9%。

    1.2 冬虫夏草的生境

    陈仕江等[4]在西藏那曲针对虫草的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虫草产区气候属于典型青藏高原气候。虫草及其寄主昆虫分布与植被、气温关系密切。虫草的形成需要寄主昆虫与真菌的结合,因此虫草与寄主蝙蝠蛾的生境关系十分密切[2]。寄主蝙蝠蛾属昆虫主要生存于高山草甸土中,该幼虫喜食珠芽蓼、头花蓼、小大黄、肾叶山蓼等蓼属及黄芪属植物[5]地下部分。那曲虫草生长于海拔4 100~5 100 m雪线附近的高山草甸草地、亚高山草甸草地和高山灌丛草甸草地中,主要生长高山蒿草、西藏蒿草、珠芽蓼、圆穗蓼、小大黄、早熟禾、高山柳等物种。

    1.3 冬虫夏草的采挖时间

    那曲虫草产区县于每年的5—7月都会迎来“挖草大军”,此时恰逢草原返青期,气温低,早晚温差大,降水少,最适虫草的生长。虫草长出地面平均气温0.5~2.6 ℃,最早索县、那曲县、嘉黎县和比如县于每年5月13日左右进点采挖,最晚巴青县和聂荣县约每年的5月24日左右进点采挖,采挖时间相差10 d左右,平均各产区县累计采挖时间约为45~50 d。

    2 冬虫夏草产区草地植被退化的原因

    当地草地退化主要是農牧民过度放牧、过度采挖药材、开垦、管理不当等不合理利用的结果,导致草群建群种、优良牧草、草原生境等变差,加之那曲冬虫夏草生长区域均地处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风蚀、水蚀、冻融等现象普遍发生,加剧了草地退化的速度。

    2.1 自然因素

    不同气候因子影响着草地的退化,例如气温、风蚀、降水、冻融等因子。影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和降水。那曲从1981-2016年,地表植被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4 ℃;降水量不同程度地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9.1 mm,但在4-5月植被返青期,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对牧草返青不利。气温升高,夏季蒸发强度增大,相同时期降水量未增加甚至减少,将造成草地植被因干旱而退化[6];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冻土层消融面积逐年扩大,冻土层逐渐下沉,植物生长层水分急剧下降,最终草地植被因缺水而枯死。虫草分布雪线附近,随着气温不断升高,虫草资源分布面积逐渐萎缩。在牧草生长期那曲年均气温增温0.034 ℃,增温对牧草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也加大了草地植被蒸腾作用而导致其退化。

    2.2 人为因素

    引起草地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过度放牧、垦荒、砍伐、采挖药材等直接破坏草地植被,损害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降水减少、大风天气增多,鼠、虫害加重,导致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这些因素又作用于草地,使草地生态系统发展长期处于一个恶性循环过程中,加速了草地退化。

    2.2.1 冬虫夏草采挖区遗留坑洞间接导致草地退化 那曲地处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域,规模化产业发展较少,主要还是小而散的传统畜牧业,效益不显著。农牧民群众经济来源主要依赖虫草收入,那曲虫草药材珍贵、产量非常有限、采挖投入少、收益大,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由于近几年来虫草价格飙升,掠夺式采挖虫草造成了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每年5—7月“挖草大军”进入产地采挖虫草,虫草虽然给当地农牧民群众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同时虫草的生境也造成了破坏。农牧民群众采挖一般都用镢头,为挖到完整的虫体,常将虫体周围草皮连土一起挖出,取出虫草,导致回填效果较差。那曲平均每年虫草产量以2万kg计,品质较好的虫草约2 400根/kg,每根虫草采挖都会掘地7~10 cm深,挖出至少约30 cm2的土壤,每年将产生4 800万个坑洞,至少破坏草皮约14.4万m2,这一数字很有震撼力,约占虫草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十万分之二点二一,虫草产区温度低、海拔高、生态系统脆弱,而虫草采挖季节又正是高原草甸的恢复生长初期[7],加之每年采挖高峰期正是雨季,暴雨天气不断,瞬间降水量相对较大,土壤瞬间吸收水分能力有限,坡地很容易形成溪流,对裸露的土壤冲刷严重,引起水土流失,以“点—线—面”的形式直接导致草原进行恶性循环,采挖行为对草甸生长有很大影响,植被在3—4年内不能恢复。

    2.2.2 冬虫夏草采挖区域立即进行放牧作业导致草地退化 放牧强度和放牧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家畜的放牧能够通过改善组成、结构、生产率来影响草地植物[8]。那曲牧区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传统的游牧方式,至今牧民渐渐地从游牧改为定居放牧,但传统而落后的自由放牧制度一直沿用,划区轮牧和其他放牧制度几乎没有。就自由放牧来讲,过去广大牧民利用草地是有一套经验的,例如把草地划分为季节营地,在营地内又采用经常倒场的放牧方法或固定营盘上的分段放牧等。但多年来由于草场面积不断缩小,对界限不清草地的掠夺式利用,再加上对合理利用不重视,许多地方没有很好地建立和执行草地合理利用制度。

    在虫草采挖结束后立即在采挖区继续进行放牧。采挖冬虫夏草恰逢雨季,采挖时所留的坑洞填埋没有完全恢复,经过暴雨的冲刷、大风的风蚀,牛羊在坡度相对较陡的地方踩踏会导致填埋区域重新裸露,加之牛羊采食牧草后加剧了牧草生长养分的需求,此时牧草在采挖冬虫夏草时根系受到破坏还未得到修复,最终因养分不足导致牧草枯黄甚至死亡。牲畜每天的采食量远远超出草地的生产力,供需失衡,致使草地生产力衰退。

    2.2.3 采挖者对冬虫夏草采挖区域的严重践踏和车辆碾压导致草地退化 西藏那曲虫草不论虫体大小还是色泽均领先于其他地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推动,虫草作为高档礼品及名贵药材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市场交易量迅速增加,短短几年时间价格飙升几十倍[9],从20世纪80年代的每千克十几元到近几年的12万元/kg,在巨大利益驱动下,大部分农牧民一般除了留下残疾或不便走动的老人,举家上下带着帐篷及日常生活用品,开着汽车、卡车或摩托车,全部进入偏远的高寒牧区全身心投入到采挖虫草工作中,特别是在比如县杨秀乡部分采挖点,经验丰富的农牧民可在短暂的40多天采挖1~2 kg冬虫夏草,劳动力较多的家庭当年虫草收入高达百万元。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在短暂的50多天上山采挖虫草的农牧民达10.02万人,采挖点463个。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2014年参加虫草采挖的人数高达16.89万人,采挖点区域更是扩大到755个,采挖人数比2007年增加68.56%,采挖点增加63.07%。在现有的采挖区域人数不断增加,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着车辆行驶、牧民群众上山、下山、做饭等活动,日积月累原本草地上没有路的地方出现多条人行道路,践踏和碾压对生活区域草地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形成毡状,人踩上去出现反弹现象,土壤已经出现翻壤,地下根系遭到破坏、地上寸草不生,对脆弱的高寒草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下生态破坏意味着草地很难恢复原状,甚至出现周边草地以辐射状的形式不断退化,草地承载能力急剧下降。

    2.2.4 采挖冬虫夏草引发鼠虫害导致草地退化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广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其种群密度和数量较其他鼠类大,是高寒草甸草原区小型哺乳动物优势种之一[10]。在采挖虫草时留下的坑洞,经过风蚀、水蚀、采挖者、牲畜和车辆的踩踏和碾压导致草原植被退化。草地植被高度下降,植被稀疏的空间环境有利于高原鼠兔的生存,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植被群落组成发生变化,草地严重退化,经过虫草的采挖正好为鼠类栖息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10]。高原鼠兔通过啃食地上植被以及破坏根系,加之农牧民群众宗教信仰不杀生的观念,给鼠类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繁殖条件。鼠类活动频繁,挖掘活动使土壤裸露面积不断扩大,加快了土壤含水量的蒸发,土壤蓄水能力和肥力均下降,草地的可持續生产力又受到了严重影响。鼠类啃食以及挖掘活动进一步加剧了草地退化速度。

    3 冬虫夏草产区县植被恢复的思考

    虫草是大自然赐予的神奇礼物,它造福了一方农牧民群众,但一味地过度索取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资源危机只是其中之一[1],更为严重的是那曲作为西藏虫草的主产区,其生态环境遭到了威胁,如不加重视,势必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1]。那曲虫草产区县的草地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虫草的生境,间接影响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虫草的开发利用,关系着虫草产区县群众利益和经济发展,加强虫草产区县的生态环境管理迫在眉睫。

    3.1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农牧民群众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虫草为那曲5县1区农牧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为实现冬虫夏草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生态良性循环,首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农牧民群众进行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调草地的重要性,并让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草—土壤—虫草”之间的关系;积极组织开展“草原普法宣传月”“法制宣传一条街”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主流媒体扩大宣传覆盖度,广泛深入开展草原法律法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草原保护科普知识等的宣传,积极营造社会舆论和环境,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草原保护意识。

    3.2 加强采挖管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虫草

    虫草采挖管理不仅是对农牧民群众的管理,更要做出具体可行的虫草产区草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建设规划。例如比如县虫草实行资源共享,农牧民群众凭借多年的采挖经验,集中到虫草产量高的地方,跨村、跨乡采挖现象明显,这势必超出草原承载能力。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虫草适宜生长环境逐步缩小,虫草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更要严格执行虫草采挖管理制度,严格管理使用每年收取的草原植被恢复费,坚持“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的原则,推进虫草资源保护与管理利用。必须要实行科学采挖、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虫草资源。

    3.3 控制鼠虫害

    高原鼠兔是破坏那曲高寒草甸、引起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地防控高原属兔和科学合理利用草地是防治草原退化的必然手段。加大对鼠虫害防控工作,可有效地减缓草地退化速度。可采用生物防治法来控制鼠虫害,通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与鼠虫害的关系来防治和控制鼠虫,有意识地利用狐、鹰、鼬等害鼠天敌的捕捉和威慑作用来控制鼠害;利用生态学进行防治是通过破坏鼠的栖居环境和食物条件,达到减少和控制鼠害的目的,可采用补播、浅耕翻、划区轮牧、围栏封育、调整载畜量等措施改良草地,防止草地退化,使之不利于鼠类栖息[11]。

    3.4 加大退化草地的改善力度和恢复能力

    虫草分布于生态脆弱的雪线附近高寒草甸中,一旦草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即使人为进行干扰修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虫草在形成时需要寄主昆虫与真菌的结合,因此虫草与寄主蝙蝠蛾的生境关系密切。寄主蝙蝠蛾属昆虫主要生存于高山草甸土中,该幼虫喜食珠芽蓼、头花蓼、小大黄、肾叶山蓼等蓼属及黄芪属植物地下部分[2]。应研究出蓼科、莎草科和禾本科不同比例的草种配方,用于虫草产区植被恢复,每年采挖虫草前,分发配方草种,要求农牧民群众每挖一根虫草,在坑洞中撒3~5粒事先配好的草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区内生态环境,形成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3.5 加强草地保护,完善草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草原执法监督水平

    我国虽已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但由于中国草原的保护管理、恢复改造、开发利用、执法监督等仍然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的力度和成效。应按照“机构设置合理、队伍结构优化、设施装备齐全、执法监督有力”的目标要求,抓住机遇,加快那曲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3.6 引导、帮助农牧民开拓新的增收渠道

    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为本地区农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奶、肉、皮、毛等生活所必需的畜产品,同时也给加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加快了牧区交通、邮电、贸易、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冬虫夏草经济是一个完全依赖自然环境条件的风险极高的资源型经济,为了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和谐发展,帮助和引导那曲5县1区虫草产区农牧民群众开发新的收入来源应当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以促进那曲地区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璐璐.三江源地区冬虫夏草采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解决对策[J].青藏高原论坛,2016,4(3):31-35.

    [2] 金云翔,徐斌等.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分布空间分析方法[J].生态学报,2010,30(6):1532-1538.

    [3] 杨伟成.冬虫夏草研究与应用进展[J].青海农林科技,2014(2):31-34.

    [4] 陈仕江,尹定华,李 黎,等.西藏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及分布[J].中药材,2000,23(11):673-675.

    [5] 刘兆红,李玉玲.玉树州冬虫夏草资源与分布[J].草业与畜牧,2006(12):34-36.

    [6] 崔庆虎,蒋志刚,刘季科,等.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述评[J].草业科学,2007,24(5):20-22.

    [7] 徐延达,徐 翠,翟永洪,等.三江源地区冬虫夏草采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1):1194-1200.

    [8] 贺有龙,周华坤,赵新全,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J].草业与畜牧,2008(11):1-9.

    [9] 李文才,邱建军,邱 锋.西藏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经济,2011(6):112-114.

    [10] 张兴禄,李 广.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高寒草甸生態系统的作用[J].草业科学,2015,32(5):816-822.

    [11] 涂雄兵,杜桂林,李春杰,等.草地有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5):78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