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中彝族女性头饰审美的表现形式研究

    禾子佳 尹一

    摘要:戴在头上的饰物即为头饰,头部处于人体的最顶端,也是人们视线平移即可见到的部分,在大部分少数民族中,头饰的装饰尤为重要,彝族也不例外。头饰作为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各支系服饰设计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工笔画严谨细腻,有着多样的表现手法,在众多的绘画语言技法中无疑是最适合表现繁复的彝族女性头饰。本文以彝族题材工笔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彝族女性头饰在工笔画中的呈现,论述彝族女性头饰如何丰富画面语言以及在工笔画中彝族女性头饰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彝族女性头饰;工笔画;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2-0016-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少数民族题材艺术创作的形式与观念都有了新的解读,伴随着发展,少数民族题材逐渐成为工笔画创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工笔画也需要符合审美需求,须实现其文化承担,将民族艺术形式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推广传播。彝族女性头饰作为彝族艺术形式的一种直观呈现,其夸张繁复的头饰,承载着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彝族最根本的审美意识和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情态。工笔画严谨细腻,有着多样的表现手法,在众多的绘画语言技法中无疑是最适合表现繁复的头饰,以及其内在的民族精神。

    1 彝族頭饰简述

    彝族头饰,与其衣饰一样,类型众多。从最初驱寒保暖的实用性到象征装饰性的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造型奇特的头巾头帕、帽子以及千姿百态的配饰,成为人类文化服饰中一道靓丽的景观。彝族女性头饰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即巾帕式和冠帽式。所谓巾帕式,是指用布包在头上,又叫包头巾,有单色素雅的也有图纹式样的,再用配饰将其束紧固定,呈现出质朴又夸张的造型特征。冠帽式,是指样式各异的帽子,除个别支系的帽子是单纯素色,几乎所有类型的帽子都绣有花草、龙凤或反映远古图腾崇拜的图案纹样,工艺精巧。

    1.1 巾帕式

    (1)瓦帕。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未婚女性和已婚未育女性佩戴瓦帕,也是典型彝族文化符号的代表。整体结构分为:瓦帕、假发辫、珊瑚珠串。瓦帕呈现出长方形,假发辫环绕后呈现出圆弧形,珊瑚串珠呈流线型,使整个瓦帕看起来奇观美丽。不管选择哪个角度入画,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显示瓦帕美感和体现主人的端庄稳重。由此可见,大部分工笔画家以这个地区彝族为素材时,以侧面入画也绝非偶然。

    (2)花腰彝头巾。头巾由三块布料拼接成长方形,佩戴时,将其折成帽子状,以带束扎,带子一侧上端有珠串竖起的红色绒球,带子两端的缨须垂于耳旁,前额和脑后高翘突出的部分皆绣上精美图案,精巧秀美。

    (3)包帕。香格里拉地区彝族女性的包帕在穿戴时,先将头发盘好,接着将桥状形勒子固定在头发上,再用镶着彩边的方形黑布头帕折成三角状向前包住勒子,并遮盖后脑部分,加以绒线固定。整体结构分为:桥状形勒子、黑色方巾头帕、绒线。勒子和方巾头帕包裹在一起,形成正方形,镶边部分又将黑色的方形切割,从而形成简单大方的几何形构成。这种轮廓方硬的包帕线条与彝族女性柔和的脸部曲线形成了方圆对比,视觉上有一定的平衡感。

    1.2 冠帽式

    (1)荷叶帽。是用八块三角布拼缝而成的,帽子后方有一条剑形图案的装饰,八个三角尖汇合至帽顶,贴有圆形银花顶牌或布纽,帽檐侧边和后边向上翘起,造型对称且似翻过来的荷叶。当然这种“仿生学”的设计荷叶帽除了造型独特之外,还具有年龄婚配与否的指示功能,就是已育的彝族女性,不再佩戴瓦帕,改为戴荷叶帽,远观之便可知其身份。彝族头饰留存的远古遗风在荷叶帽上也得以体现,据《西南彝志》记载:那个时候,宇宙的四方,变成了八面,那就是八卦[1]。八块布料拼构成圆形的宇宙图,帽顶的中心表示宇宙的中心点,而四面八方是宇宙的方位图,与八卦图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帽子上留存了远古时期彝族先民对宇宙的认知和哲学观念[2]。

    (2)罗锅帽。彝族已育女性才能佩戴的头饰,整体呈上大下小的圆筒状,像一口倒扣的罗锅,故称为罗锅帽。内部为竹制中空圆筒,在外绷上黑色棉布,帽顶绣以精美图案。为了表示家庭地位和家族显赫身份,夫家会定制银饰钉挂在妻子的罗锅帽上,使帽子华丽精美称出妻子高贵端庄。

    (3)鸡冠帽。形状像鸡头而得名,也是彝族许多支系都有的头饰形式,但因地域不同,鸡冠帽造型也不同,有的称为凤凰帽,鹦嘴帽等,这类模仿公鸡头造型的帽子都叫做“鸡冠帽”。鸡冠帽前后图案纹样、形制等完全对称,且设计独特,帽子两边和上端呈现出一个二维的平面造型,中间和帽口是三维立体空间,帽上绣满了花样纹案,从帽顶右边起缀有茂盛的红缨,帽子边缘用大量银泡绣满一圈。既平面对称又立体的造型特征构成独特的视觉张力。

    2 工笔画中彝族女性头饰审美的表现形式

    彝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服装头饰形态等吸引了无数工笔画家探寻彝族美的目光。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画呈现出更多的包容性以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工笔画以画面严谨、表现手法多样,鲜明地反映了彝族头饰的形态、艺术特征和民族精神。在彝族题材工笔画表现中,头饰的刻画,不仅起到辨识作用,还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

    2.1 重彩的表现形式将石色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最早提出“重彩”的概念,提到的重彩颜料主要是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石色。工笔重彩画,便是采用细致、工整的手法以石色颜料为主进行表现[3]。例如,老一辈工笔画家蒋采苹以彝族女性为创作对象的作品中,人物呈现温婉平静的形象,衬托人物的头饰以重彩的表现形式刻画,形成了特有的风格。例如作品《月下撒尼女》中,大量运用了她自制的石青色,呈现出深浅变化的蓝调子来表现头饰服装布面的厚重质感、荷叶的轻盈以及夜色的静谧。虽然是一种石青色,却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头饰、刺绣部分朱砂色的运用与大面积石青色形成互补色;帽子边缘的银泡用蛤粉来表现,珍珠串、银耳饰用白色云母表现,不同材质形成不同的视觉质感。通过材料的运用,技法的突破,既细致地描绘了少女头饰、服饰特征,又对人物赋予更多寓意,并突显了其民族精神。

    2.2 意象的表现形式

    意象性的工笔画,不再强调对表现物像进行工整严谨的描绘,而是力求于表现其情感空间以及画面的象征性。例如,工笔画家潘缨的作品《彝女》系列,以表现凉山地区彝族女性为创作主题,采用冷灰色调对彝族日常生活头饰、服装进行描绘,从而衬托人物性格。画面中,创作对象以没骨技法,运用石色、水色或者墨色来进行意向性的表现。通过运用色与水的流淌,游移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既有工笔的严谨性又有写意的趣味性,既当代又传统、既具象又抽象。画面中的彝族女性头饰除了标识身份、区分支系外,没有过分强调头饰的繁复多彩,而是在灰色调中通过头饰、服饰色块之间的对比映衬下,塑造出人物性格坚强、沉稳、健康、淳朴的气息。向观者展示她们站立着或是端坐着,都仿佛是在享受劳作后的片刻宁静。

    2.3 勾染的表现形式

    北宋的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传统工笔画精谨细腻,注重平面装饰,运用传统勾勒、渲染,达到形神兼备。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合吸收了东西方艺术语言,把传统工笔画与写实主义和梦幻意境融到一起,形成当代工笔画的表现形式。例如画家陈治的《美姑》,宋彦军的《气若幽兰》等,都用传统的勾勒渲染结合写实的造型手段来表现。画家何香凝的《净土》,由12幅民族肖像组成,通过头饰能分辨出其中的彝族。其中一幅叼着烟斗的妇女肖像,头上佩戴着凉山地区象征年老女性身份的荷叶帽;另一幅穿着刺绣斜襟上衣,头戴凉山地区彝族童帽的小孩肖像。从这些肖像中可看出,画面受荷尔拜因的影响,画家运用了传统的勾勒渲染技法,借鉴西方肖像画用深色背景烘托人物,再通过借助彝族头饰的衬托,以沉稳的色调表现了彝族年长女性古朴笃定的内在精神以及彝族孩童的俏皮活泼。

    3 结论

    彝族头饰作为彝族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该民族的历史、宗教、婚姻、丧事、节日庆典等密不可分,反映着彝族神秘而独特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彝族最根本的审美意识和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情态。而工笔画在众多的绘画语言技法中无疑是最适合表现其民族精神文化特质和美感的手段,彝族题材工笔画中的头饰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推广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組.西南彝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2]邓海娟.凉山彝族头衣造型的艺术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6(3):36-40.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9.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