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学生中心混合式课程质量体系
梁婷婷 张阳
摘要:课程质量是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学生中心混合式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标准框架、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支持。文章通过科学的标准引导、有效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精准的学习支持,探索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一体化提升混合式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化、深层次学习,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学生中心;混合式;课程质量保障;课程标准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7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6-0026-04
一、引言
课程改革是落实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隨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教学信息化为引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混合式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深层次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在[1]。
课程质量保障应在高校总体的质量体系框架下[2],从课程层面保障人才培养知识、素质、能力的有效达成。随着高等教育外部评估和内部发展的需要,高校普遍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目标制定、执行、监控评估、反馈整改。[3]落实到课程层面,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实施、监控评价和反馈改进等环节上。混合式教学是将面授与线上学习相结合,强调学生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需要借助媒体技术,提供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活动支持。
因此,学生中心的混合式课程质量体系应具备“标准引领、过程监控、评价牵引、支持保障”的特征。“树立标准”主要是抓住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4];“过程监控”要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改进教学、课程评价提供决策依据;“课程质量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导向、诊断和调控的重要作用;提供具备质量文化和信息技术特征的混合式学习支持,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保障。由此可见,高校学生中心混合式课程质量体系应包括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标准框架、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以及学生中心的混合式学习支持。
二、混合式课程质量标准框架的构建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依据,是课程设计的有效分析工具。混合式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聚焦学生视角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动机等实质问题,着重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体现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5],应包括课程教学目标及预期学习效果、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与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设计要求,从学习目标和预期学习效果出发,融入混合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的优势,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落实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有力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具体如图1所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标准框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反向设计,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
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按照课程反向设计原则[6],从课程层面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首先,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中需要达成的毕业要求、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解到相应课程中,确定课程知识、素质、能力目标以及学生预期学习效果,基于布卢姆认知模型确定课程目标的描述;其次,确定学习效果达成的证据,设计考核评价;此外,设计课程单元,包括知识框架、关键技术、应用与测评。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及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明确学习任务和标准要求,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最后,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保障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2.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课程重、难点难以突破等共性问题,采用混合式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系统地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任务、学习评价和学习支持,通过学生自主线上学习、深度互动的面对面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估反馈和精准支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取得效果的前提是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认同,因此,在普适性的课程标准框架基础上,应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学情分析、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混合式课程改革当中,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微课、配套的作业和测试等各种网络平台资源,实现差异化学习成果的最大提升。
3.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考核评价设计,促进学生预期学习效果的达成
课程考核与评价设计应包括考核项目、考核目的和评价标准的设计,其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于课程的知识点与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达成情况,充分且有效评价学生在所有教学目标上的达成度,从而引导、督促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依据课程目标、预期学习效果和课程主要知识内容,合理设置课程考核项目构成和比例,包括线上线下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终结性考核的目的是验证学习效果达成情况,形成性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习效果的达成。终结性考核应重点关注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覆盖面,体现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成性考核应以反馈性、多元化、发展性为原则,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7]。
4.线上线下的配套课程资源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精准学习支持
课程资源能够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优质的课程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学好一门课非常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教师应围绕课程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共性问题,提供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相配套的课程资源以及资源使用的分类说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采取评测等手段有效督促和监控学生利用好学习资源。高校管理部门应根据课程资源分类提供不同类别资源的建设要求和技术规范,并且在学校标准框架要求的基础上,应鼓励授课教师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和需求,根据课程单元章节目标,自主开发课程导学、学案、自主学习指南、学习任务清单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
5.基于学情数据分析的质量保障策略,及时调整教学
质量保障措施是为了保障课程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过程性自我监控与改进。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反馈,及时对课程实施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有效检验学生阶段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混合式教学强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跟踪学习轨迹,客观了解教学效果,强调对“学生状态的关注”、对“学习效果的改进”,教师要能够结合课程、单元特点、学生情况和以往教学经验等,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要能够借助网络学习行为数据(访问次数、学习时长、测试完成情况等)、调查问卷、研讨座谈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要能够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其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和有针对性的支持,组织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与灵活应用,提升学习深度。
三、混合式教學改革的课程质量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是人们按照特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成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8]有效的课程质量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教师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落实改进。高校应以课程质量评价为牵引,促进课程教学的过程监控,保障课程实施效果和持续改进。
课程质量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框架,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加强指标内涵,确保评价指标和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混合式课程评价应适应混合式课程开发的周期特点,更强调课程评价的形成性功能。根据ADDIE(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ment、执行Implement、评价Evaluation)教学设计模型[9],按照混合式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混合式课程开发分为建设阶段和实施阶段,因此,课程评价也应分为建设阶段和实施阶段来制定评价标准。
1.制定评价标准
建设阶段应基于混合式课程标准框架,重在课程的分析、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在具体指标内涵的要求上,既要体现一般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又要体现混合式课程设计的系统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的要求[10],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深层次学习,能够对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激励、导向、诊断和改进的作用。
而实施阶段重在对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和分析总结。在指标内涵要求上要能够明确混合式教学解决学生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等问题,能够落实建设阶段的混合式课程设计,并通过过程中的跟踪反馈策略及时调整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有效达成预期学习效果。
两者在评价程序上,要注重对指标达成效果的衡量,将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学生反馈与课程实施阶段常态数据监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主体多元化评价,客观反映课程实施效果,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2.教学常态数据监测
教学常态数据监测可以为教师改进教学、课程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混合式课程教学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除了传统的听、评课之外,应加强过程中的指导与关键环节的把控,通过教学常态数据监测,实现课程质量监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应通过对资源建设情况(资源类型、资源数量、资源质量评价等)、资源使用情况(平均访问次数、平均时长、资源访问频率、资源使用覆盖率等)、互动情况(师生间、学生间互动交流统计分析)、作业/实践任务情况(布置及时性、完成情况、提交主动性分析、批改情况、平时成绩公布及时性等)、教学问卷调查情况(问卷次数、问卷分析及支持教学情况等)、学习效果分析(知识点/技能点掌握分析、能力指标统计分析、形成性考核成绩分析、终结性考核成绩分析等)、学生学习提升效果分析(重点、难点学生掌握程度提升情况、历史成绩对比统计分析等)以及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状态、喜好的特征数据等动态化的数据进行分析,监测学生学习动态和课程实施效果。
四、学生中心的混合式课程建设支持
混合式课程质量的保障离不开配套的课程建设和学生学习支持,基于混合式的学生学习支持应为课程质量提升和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持续运行的文化氛围支持、有效的师生互动平台以及信息化资源建设技术指导。
1.教学创新驱动,教师教学发展助推质量文化
教学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驱动,而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学创新的内在原动力,学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应结合课程改革理念,制定体系化的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等相关支持,助推教师教学模式改变与创新。同时,高校教师发展与质量保障工作密切相关,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高校从机制上应将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与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工作进行协同,提升教师对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认同感,实现理念定位和措施方法的高度融合,促进教师群体中质量文化的形成。
2.打造混合式教学平台,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升混合式课程教学效果有着积极影响。高校应具备配套的线上资源平台、翻转课堂信息服务平台等混合式教学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要能为学生线下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现混合式课程教学有效互动,要能够记录学生线下自主学习、作业完成情况、考核评价情况等。有效的师生互动平台可以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效率与效果,发挥信息化系统在教学相关数据的采集、反馈和评价优势,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有效监控学生阶段学习效果以及目标达成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进行反馈与改进。
3.信息化专业技术指导,助力教师打造优质线上资源
教师在开发线上资源时常存在技术方面的“后顾之忧”,高校在推进混合式课程改革时,应提供专业的微视频拍摄、制作培训支持。例如:上镜服饰、妆容、仪态等注意事项,课程组内部分工建议,编制分镜头脚本、微课 PPT、讲稿及独立完成录屏演示,各类微视频制作案例讲解、分析,DEMO 制作指导及录制等,以便能够按照推进计划统一进行规划安排,指导关键步骤和细节的把控,助力教师打造优质线上资源。
五、结束语
通过混合式课程改革,可以进一步完善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学要求和学习评价,同时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尤其是完善教学微视频、教学案例、导学、自主学习任务手册等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化、深层次学习的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是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高校混合式课程质量保障体系要以保障和支持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通过系统化的改革设计、科学的标准引领、有效的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配套的资源支持、创新驱动的质量文化构建,达到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所构成的课程教学生态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发挥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著,混合式学习翻译小组译.混合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赵炬明,高筱卉.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5-20.
[3]高海生,沈红.基于自我评估的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证体系的理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47-52.
[4]李亚东,朱伟文,张勤.高校质量保证:督导与评价“双轮驱动”——同济大学特色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9):53-56.
[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6]冯晓云,郝莉.探索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质量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4):71-75.
[7]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8]邱均平,王碧云,汤建民.教育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9]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10]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編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