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科学精神

    李葵

    [摘要]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肩负的责任。对初中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文章以《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科学精神;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58-02

    科学精神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他们在认识世界与探索世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取向,不仅彰显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心态与能力,也彰显出学生对自由的渴望程度,是学生发展所要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科学精神强调创新理性思维,提倡敢于质疑和批判,鼓励探究。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思辨思维。

    一、概念构建,培育科学精神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立足于生活现象,帮助学生进行概念构建,增强学生对概念深层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提升。如《自由平等的追求》中的“自由”是该课的一个关键概念,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教材中所呈现的属于法学理论层面的“无法治不自由”,不足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自由的内涵。基于此,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经验,从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自由”的概念。

    首先,联系学生经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自由”构建起“个人概念”,进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自由,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接触到哪些观点呢?”学生列举出:“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畏惧它的缘故……”教师进一步追问:“谈谈你对自由的理解。”与此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见闻和经历,用简短的话阐述自己对自由的感悟,以此引入自由是人类长久的向往和永恒的追求,个人拥有自由能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然后,为了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教师唤醒学生有关放风筝的体验,替换教材中“无力回天”的寓言故事。提问学生:“相信大家都有过放风筝的经历,你不喜欢放风筝的地方有哪些?放风筝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认为不能在有高压线、河边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放风筝。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自由是受到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对自身而者可能是一种伤害,会引起社会混乱。最后,教师提问:“在互联网时代,有些人在网上随意发表言论诋毁他人,你们认为这属于言论自由吗?”并且鼓励学生理性地思考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通过思考和谈论,学生会明白自由是指在法律、道德等的限制范围内,行使自由权。

    二、问辩质疑,提升科学精神

    质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属性和根基。深思、设问和解疑始终贯穿于科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人们通过不断地提出、解答疑问,从而为获取理性认知提供有效的途径。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法律层面,平等有双重含义,因此对其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平等应该视情况而定”。如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认为少数民族的学生在中考时可以降分录取是不公平的体现。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降分录取是否公平”展开思辨性讨论。讨论结束之后,学生认为这项政策并未违背公平的原则。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等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认为该政策体现平等的理由。一位学生这样回答的:“因为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经济和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质疑是基石,取得科学认知才是最终的目的。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要把握住这种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机会,切记不可“避而不答,不闻不问”,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谈论,直至解决疑问。

    三、案例探究,增强科学精神

    案例探究主要是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建议。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增强科学精神。

    如针对“艾滋病病人受到歧视”的社会热点话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其一,改变部分学生对于艾滋病毒的错误认识,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对待艾滋病人。许多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对于這类病人应该避而远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艾滋病传染方式的短视频,让学生知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一般的社交性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都不会被传染,进而消除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恐惧心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艾滋病治疗方法的前沿科技和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其二,帮助学生有效拓展,让学生对事物规律具有全局意识。对于艾滋病病人,教师除了让学生对这个群体具有正确的认识外,还应该让学生从国家立法层面了解制定平等制度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通过立法来维护每个公民的平等权利,进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个人、社会和国家齐心协力,才能建成自由平等的社会。

    四、社会实践,培养科学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习的方式包括实践和情感体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科学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要让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求真理,培养科学精神。

    如在教学“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时,一位学生举出以下例子:河南某个地方的公交公司规定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享有免费乘车的权利。当时有人提出“许多老人会在乘车高峰期乘坐公交车,造成拥堵,让学生和上班族上学或上班迟到,所以应该限制老年人的乘车时间;有些地方对于年满65岁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有区域限制,并且办卡程序烦琐”。由于上述问题较为复杂,并且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开展小组实践活动,以“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专题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分析和总结相关数据,了解到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借助互联网了解了其他国家有关老年人乘车的一些优惠和便利措施。最后,全班学生提出以下建议:取消老年人在乘车高峰期免费乘车的措施;缩减老年人办公交卡的程序;政府聘请专门人员制定合理的措施。

    综述,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究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途径,以此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寻求问题的答案。

    (责任编辑 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