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目的的聋生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李彦

    摘 要:当下聋校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重“解析”轻“情育”。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情主题阅读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围绕亲情这一主题,通过三个实践研究,让听障学生在多个同主题文本的碰撞交融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浓化家庭亲情,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听障学生; 主题阅读; 亲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43-002

    当下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将重心落在一问一答式的“解析”,蜻蜓点水般的“情育”,导致文本情节支离破碎,感情不解其味,情味、情理无影无踪。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情主题阅读教学为例,试说一二。

    一、抓住重点语句,唤醒亲情

    亲情主题,是本单元的一条显在的人文主题线索。本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广泛而又深刻。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说出自己的感受。为使听障学生达成“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课文《秋天的怀念》时,设计了以下三个策略:

    1.整体感知,讲述文本亲情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作为优秀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堪称经典。作品的感情之真切、意蕴之深沉,具有穿越时空、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不朽魅力。在听障学生朗读完全文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文章的主旨:母亲爱儿子。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母亲爱儿子的几件事。

    2.品味语句,触摸细腻亲情

    感知课文大意后,教师对学生说: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更是感人的。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之中。什么是细节呢?它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素的话,一种不经意的神色……同学们,请再细心读一读课文,划出文中有关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色等细节的语句。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迅速打开课本,快速划出了文中表现细腻亲情的句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细节阅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循法阅读,才能切实提高阅读能力,触摸到文本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细腻情感。

    3.创设情境,唤醒沉睡亲情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我们常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往往体现着其性格特征、内心活动、情感等。这篇课文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数量不多,一句“好好儿活”,寄予了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如何通过朗读让听障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那份真挚深厚情感呢?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我”,狠命地捶打着双腿,喊着……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教师一开始请两名学生来到讲台前表演,可这两名学生却怎么也忍不住笑,无法完成文本表演。于是教师立即更换了两名学生,但依旧如此。教师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安排非但达不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更是对作者的一种不尊重。教师稍稍酝酿一下感情,亲自上台,在一名听障学生的配合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母亲的角色表演中……

    教学情境结束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听不到一丝声音。教师抬起头看着自己的学生,他们的脸上悲凉悲凉的。教师知道,她的学生已经从刚才的情境表演中感受到了文本中“母亲”的真情。直到下课,全班学生都沉浸在了一种深沉忧伤的感情基调中。听障学生的情感被教师唤醒了,大家努力调动各种感官,将课文中无声的语言化为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语言。

    二、拓展课外阅读,感悟亲情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绝不止于本单元中的这几篇文章,生活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亲情比比皆是。为此,教师引导听障学生到课外读物和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亲情,去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亲情。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建议:听障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听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听障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听障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语文教育观念,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围绕本单元的亲情主题阅读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游子吟》《背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三字经》等四篇不同年代、不同国籍、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要求听障学生在学完每篇教材文本后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读完每篇课外主题阅读推荐文本后,自选一篇推荐阅读文本,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简要分析和简单概括,并摘抄一部分最能体现亲情的语句在自己的课外阅读本上。每天晨会课上,由一名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亲情收获。渐渐地,学生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和多样的感悟。

    三、联系生活实践,浓化亲情

    教师要重视听障学生读书、写作、语言交往、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让听障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學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看(听)说读写,增进听障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听障学生的学习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听障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听障学生克服听力障碍带来的困难、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亲情主题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听障学生围绕亲情这一阅读主题,先走进教材文本,接着延伸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和对话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同时把阅读的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最后指导听障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亲情,让听障学生在多个同主题文本的碰撞交融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浓化亲情,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听障初中生的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