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音乐核心经验提升幼儿歌唱教学质量

    尹金娥

    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其主编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儿童在8岁以后,艺术表达能力不退化。”我们认为,对那些在人格发展中已经形成较强自我评价能力,即年龄在8岁以上的儿童来说,其艺术自信往往以艺术能力或艺术经验为支撑,已然成为儿童能够像艺术家那般发表自身艺术理解的关键所在。这意味着,儿童早期的艺术学习看似“热闹”,事实上我们只是利用了儿童在8岁以前本能地喜欢艺术表达这一年龄特征,儿童早期的艺术学习并未使其获得最基本的艺术经验。可想而知,当儿童的自我意识被强烈唤醒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对没有艺术自信支撑的、本能层面的艺术表达做出否定的判断与评价,因此,出现了儿童对艺术表达“退避三舍”的现象。所以,只有在音乐教育早期真正获得了艺术经验的那部分儿童才能继续对自身的艺术表达充满自信,并朝着艺术经验的精致方向不断发展。由此可见,音乐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艺术经验或能力。而儿童艺术经验和能力可不是通过简单地唱几首歌或玩几个游戏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儿童的情感、动作和音乐经验相互作用并形成合力的学习。

    一、当前幼儿园歌唱教学存在的困惑

    (一)歌唱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歌词吗

    当前,幼儿园的歌唱教学都在研究如何“教”孩子唱歌。站在“教”的立场上,教师的许多教学方式,其实质都是帮助孩子记住歌词。或许是因为在成人看来,记住了歌词就相当于为唱好歌曲做准备了。所以,当前歌唱教学任务的很大比重在于教孩子记住歌词,教师也更加重视幼儿最终能否唱出歌曲。

    (二)游戏化歌唱教学就是玩游戏吗

    近年来,“让幼儿在游戏中歌唱”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这也逐渐改变了幼儿园歌唱教学的实践状态。游戏性的增强使幼儿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参与,其活动兴趣愈发浓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游戏喧宾夺主,音乐成为背景,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如何让孩子玩好上,但游戏和歌唱有什么关系?教师应怎样支持幼儿的学习?类似的问题很少有人思考。而当音乐成为游戏的背景,更何谈歌唱的意义呢?此外,游戏能否支持幼儿的学习?在面临新游戏和新歌曲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教师会不会顾此失彼——玩了游戏,歌唱的学习目标未完成;注重了歌唱,游戏性又差强人意?游戏乐趣和歌唱学习哪个更重要?在玩得尽兴和学有发展之间,教师又该如何做出判断和选择呢?如何将游戏和歌唱学习紧密结合,使游戏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歌唱学习呢?

    (三)教学现场热闹,教学过程的质量就高吗

    我们对一些优秀的歌唱教学活动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幼儿看似积极参与活动,但游戏方式较为单一;在游戏活动中,引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机会很少,大多数幼儿是在“巩固练習”或“模仿学习”,自主的创造性参与较少;教师评价语言单一,总结性评价几乎没有……由此可见,有些教学活动看似光鲜亮丽,但教学过程依旧质量堪忧。

    二、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寻找教学支撑点

    “教”以“学”为基础,当前的幼儿园歌唱教学忽视了幼儿的音乐核心经验和能力,对有效教学缺乏深思。儿童的歌唱学习究竟如何?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尝试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寻找教学的支撑点。

    (一)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儿童能够在环境中自我建构经验,在歌曲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儿童在与歌曲的互动中,会自然而然地习得旋律、结构、歌词等相关经验。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鉴于此,我们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并适时提供帮助与支持。

    (二)儿童的学习方式

    儿童的学习方式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为主。在歌唱学习中,教师要支持幼儿获得直接经验:一是要保持幼儿与歌曲的直接互动,尊重每个幼儿的不同体验;二是支持幼儿通过多元方式感知与表达歌曲,不仅可以听,还可以通过看、画、动等多元方式帮助幼儿获得体验;三是让幼儿体验到歌曲的情绪和歌唱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成功、满足和感动。

    (三)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

    艺术领域的学习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以往,我们在歌唱活动中强调表现与创造的方面较多,而忽视了给予幼儿充分感受与欣赏的机会。例如,学习一首新歌时,幼儿刚听了两遍,教师就急于让幼儿“用欢快的声音唱”。感受与欣赏的缺失导致幼儿缺乏直接经验和音乐体验,歌曲就无法走进幼儿的内心和生活,更何谈良好的表现与创造呢?

    由此,我们认识到:歌唱教学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增加幼儿感知与体验的机会,以游戏的方式为幼儿的学习搭建“脚手架”。教师应创设学习环境,帮助幼儿自主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逐步形成歌唱教学的基本模式,即“倾听——游戏——经验整理——演唱”。倾听强调幼儿与音乐的直接互动;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倾听与欣赏的机会;经验整理关注幼儿的思维和对细节难点的自主解决过程;演唱促进幼儿体验多种方式的表现与创造,回归歌唱的本源,提高审美能力。

    三、从音乐要素出发,寻找教学的关键目标

    歌曲作为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包含了风格、歌词、旋律、演唱方式等音乐核心要素。教师首先要基于这些要素分析歌曲的特点,预估幼儿学习的重难点,提供支持策略,在此基础上形成技能学习、情感与价值观、学习与人格品质等三方面的教育目标,并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作品分析是教育目标形成的基础。

    从音乐要素出发,除了确定幼儿学习的难点和策略之外,还要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幼儿学习品质和人格培养目标,如认真倾听、观察反思、遵守规则、团队合作……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融合到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此,我们将歌曲《春天跟我捉迷藏》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第一,感受歌曲俏皮、欢快的情绪,初步尝试二声部回声演唱;

    第二,通过“猜音源”游戏熟悉歌曲旋律,通过排图游戏明晰歌曲内容与结构,在此过程中培养幼儿倾听、观察和反思学习的能力;

    第三,在游戏和演唱过程中,让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集体演唱的乐趣。

    四、注重细节,优化教学过程质量

    (一)倾听:感受歌曲。发现有趣的乐句

    倾听强调的是幼儿与音乐的直接互动。我们主张让幼儿倾听原版的歌曲作品(伴奏、声效、配器、歌声……),让幼儿整体感知并欣赏歌曲的风格、情感和结构等特点。例如,歌曲《春天跟我捉迷藏》轻决、活泼,有着中国风的羽调曲式和重复句的结构,或许幼儿对各个音乐元素的关注有所不同,但都是他们对歌曲的初始印象。所以,即便后期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歌声组织歌唱教学,但仍然要保留幼儿与完整歌曲直接互动的机会,尊重幼儿的本真体验。

    同时,教师不妨以提问的方式引领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拉近幼儿与歌曲的距离。例如,针对音乐风格明显的歌曲,教师可以问幼儿:“你有什么感受?”也可以将提问指向具体的歌词内容:“歌里都有谁?他在干什么?”此外,如果歌曲有特殊之处,如《工作狂》中的“zigga zagga”声,或音乐中有其他特效音、语气词等,师幼可以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清唱出对应的乐句加以强调。这些幼儿关注的地方,有的可能正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难点,有的可能会成为游戏的信号,还有的会影响幼儿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师幼自然地提及这些重难点,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赋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

    (二)游残:借助游戏熟悉歌曲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倾听与欣赏歌曲的机会,也是将音乐活动推向高潮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利用游戏增加幼儿倾听作品的机会,让幼儿在放松、愉悦的情绪体验中熟悉歌曲。诚然,教师在游戏环节也会遇到很多困惑,通过实践,我们汲取了以下经验:

    1.选择与歌曲匹配的游戏

    首先,游戏主题应与歌曲内容相匹配。例如,教师针对中班歌曲《小雨滴》,设计了“雨滴仙子落雨滴”游戏;根据《树叶娃娃》中“一追一跑,一追一跑乐呀乐哈哈”的内容,设计了“追逐”游戏;基于大班歌曲《工作狂》,设计出“传砖块”游戏;等等。游戏与歌曲内容息息相关,幼儿兴致高涨时更容易理解歌曲内容。

    其次,游戏要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小班上学期,幼儿渴望与教师进行肢体接触,我们将歌曲《我要亲亲你》设计成抚触类游戏,通过摸摸脸、亲亲额头的方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而大班幼儿喜欢挑战,我们就需要设计挑战类游戏来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

    2.游戏要支持歌曲学习

    (1)不宜太多,要将游戏玩“厚”

    部分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一味地贪多。例如,在中班歌曲《火车呜呜叫》的音乐活动中,教师设计了邀请游戏和开快慢车游戏等,导致幼儿应接不暇。每个游戏都有一些既定规则,教师反复强调规则,幼儿只能被动地学习新游戏,这样的学习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后来,我们将活动调整为只保留邀请游戏,让幼儿自主思考要去哪里,怎样能够跟上前面的人,怎样避免几列火车相撞……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游戏参与水平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幼儿也有更多的精力感知歌曲,一边玩一边唱歌。

    (2)不必太难,避免舍本逐末

    有時,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难度过大,幼儿全部精力只专注于怎样完成游戏,从而忽略了对歌曲的感知,整个过程因游戏不断出现问题而接连被迫中断,如此,活动就演变成怎样教幼儿学习新游戏。这无疑舍本逐末,非但无法满足幼儿充分感知欣赏音乐的需要,反而成为了幼儿学习歌曲的障碍。所以,游戏的难度要适宜。如果歌曲比较复杂,游戏设计就要相对简单,可以选择幼儿体验过的游戏来降低难度。我们要牢记:游戏的目的是支持幼儿感知歌曲,并不是在歌曲伴奏下学习一个新游戏。

    3.感知游戏规则,映射不同的教学观

    游戏规则的提出,可以映射出教师的教学观。例如,部分教师直接讲解游戏规则:“我们要这样玩……”这时候,规则被当作要求提出。教师之所以要先教规则,是因为怕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想要规避问题。而有的教师会让幼儿观察模仿老师的做法,自己发现规则,甚至积极探寻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为,问题就是教育的契机,也是师幼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重点。教师把问题留给幼儿来解决,而不是自己事先为其“扫平困难”,孩子通过讨论和表达来交换意见和感受,自我建构起游戏经验。这两种做法映射出教师不同的教学观:前者是控制,后者是建构。

    (三)经验整理:回顾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效果

    经验整理关注的是幼儿思维的参与和对细节或重难点的解决过程。教师带领幼儿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这样想和做的过程及原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点:一是用图片进行整理。从“教”的角度,以前我们用到的图片大多是教师教幼儿理解歌词的教具,但当幼儿充分地感知歌曲之后,图片就成为幼儿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幼儿凭着获得的经验,按顺序整理图片,是对歌曲结构的符号化表达。幼儿出现问题的地方,正是他们对歌曲的认识模糊之处,这样就暴露出了细节与难点,教师可借此机会发现并加以引导,协助幼儿解决问题。同时,对相似图片的分辨,也是幼儿对歌曲细节的分辨。二是用语言进行整理,如“我们先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绪,形成记忆线索,发现其中的规律,也有利于教师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和良好习惯。

    (四)演唱:多种形式巩固学习。获得成就感

    演唱注重的是各种方式的表达与表现,回归歌唱的本质,用歌声进行表达。经过前期的游戏与学习,幼儿对歌曲已经非常熟悉了,开口唱歌会让幼儿获得成就感。教师对不同年龄幼儿歌唱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如:小班幼儿能自然跟唱;中班幼儿能词曲基本正确地演唱;大班幼儿可尝试多种方式演唱,体验不同演唱方式对歌曲的处理效果。

    1.演唱趋于准确。教师可引导幼儿自主发现:演唱时在哪些地方有困难?哪里唱得不太清楚?然后将歌曲演唱的困难点(词或曲调)逐一厘清,使演唱更加准确、规范。

    2.关注对音乐的处理。对歌曲中某些音乐符号的处理,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幼儿感知不同演唱方式的表现力,进而选择更好的表达方式。如歌曲《工作狂》,教师先让幼儿对比有弹性的声音和懈怠的声音有何差异,再引导幼儿表达出劳动的喜悦。

    3.尝试多种演唱方式。根据歌曲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演唱方式以及多声部和声演唱等,形式不在于花哨,重在帮助幼儿正确演唱歌曲。若歌曲相对简单,可以采用接唱、轮唱、对唱或分声部等多种方式;若歌曲比较难,就不选轮唱或默唱等复杂的方式,可以通过比较、选择或巩固练习跳音的演唱来表达歌曲的优美、轻决,将歌曲唱得更好。

    总之,歌唱教学的设计要紧密围绕音乐核心经验,沿着幼儿学习的线索提供帮助,即以促进幼儿的音乐核心能力为目标,使游戏和歌曲学习相辅相成。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专注学习,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唯有将教育过程变成幼儿主动探索和发展的成长过程,这样的歌唱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